二年级语文评课稿集锦(精选34篇)
如果老师把朗读训练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让学生读好,那教学效果会更佳。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集锦 篇23
整个教学活动突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一”。
一、创设氛围贯穿一个情境。
全课始终围绕着“到大森林里的动物王国去玩,了解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这一情境而展开。课的开始,教师戴上动物头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我们与动物关系非常密切,渲染了课堂气氛。随后,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形象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绪、情感带入了动物过冬的神秘世界。学生带着想知道动物是怎样过冬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到课文中找答案,很自然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之中。学生了解了课内知识后,教师又用“动物王国中还有很多动物呢,斑马阿姨只记录了几个动物的过冬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朋友的过冬方法吗?”这样的语言,把学生的视野又带入了课外更广阔的动物世界。此时,学生仿佛置身于动物的王国里,随后,学生兴致极高地模仿着各种动物进行对话交流。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一个情境,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感到这不是在严肃的课堂里学习,而是在充满乐趣的动物王国里畅游。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愉悦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突出一条主线。
这条主线就是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本课内容非常浅显,动物过冬的方法都是通过小动物间对话交谈的方式交待的,学生只要通过读书就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这类科普知识的小文章,很容易上成自然常识课,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掌握动物过冬的方法这一知识点上。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新课程改革把口语交际训练作为低年级语言训练的一个重点。为此,姬老师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位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上。这项训练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课内训练——基本训练。组织学生先按照原文想象动物说话时的神态、表情,模仿动物进行朗读的训练。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分角色进
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口语交际训练的基本要求(有礼貌交谈,说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动物过冬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个环节课外训练——提高训练。在这一环节,首先组织学生拓展交流各种小动物的过冬方法,然后,让学生遵循课文中小动物对话的框架,自己组织语言说清某一小动物的过冬方法,随后,同桌间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课内外知识两个训练环节的安排,遵循了学生能力形成由低到高的规律,体现了能力培养的渐进性。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基本掌握了口语交际的方法,并具有了进行简单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促进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标准》在前言的基础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重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姬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多处给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
1、教学内容开放。教学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适当补充教材中没有而生活中学生知道的一些动物过冬的知识,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课外知识。
2、思维空间开放。学生在想象课文中小动物说话时的神态、表情、声音、动作方面,不受任何限制与约束,大胆地去想象、去创造。在拓展课外训练方面,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加开放,在不违背动物过冬方法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所想去说,按自己的创意去表现,按自己的优势去发挥。
3、拓展知识空间开放。在拓展不同动物过冬方法这一知识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了解不同动物过冬的方法。课上给学生提供展示知识的空间。
4、评价标准开放。教师坚持以评价促发展的原则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特别是对口语交际训练过程的评价,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师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注重张扬个性,对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出众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敢于追求与众不同,敢于标新立异。
四、学习方式体现一种结合。
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课内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课外知识拓展、能力提高训练两个环节中,都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个体活动的基础上,带着自学自练的收获,再在小组内或同桌间进行分工训练、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五、人文教育渗透一种思想。
教学中,无论是教师与学生谈话时的语气、表情、声调,还是学生模仿动物对话时的合作、演练,都渗透了尊重别人、文明处事、礼貌交谈的思想教育,给学生以人文思想的启蒙教育。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思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在游戏中欢畅,在情趣中漫谈,在快乐中体验,在自主中思考,在合作中演练,在参与中发展。教师的角色是参与游戏,引导训练,驾驭课堂,服务学生。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集锦 篇24
本次语文优质课有三个类型,分别是现代儿童诗、寓言、古诗。青年教师蓬勃的朝气,向上的尽头,良好的语文素养,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下面我就通过三位青年教师呈现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说实话,寓言怎样教,以前我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通常做法是认会生字,读好课文,并感悟寓意。这几节课,我认有以下几个亮点:
1、每位教师的教学环节都非常清楚
三位教师都能在出示课题后,从审题入手,紧扣题眼,分别理解“守”和“株”的字义,然后让学生串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启发学生说出了这节课想掌握理解的问题:谁在守株待兔;为什么要守株待兔;最后结果怎么样?然后整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教学,脉络清楚,促进了学生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2、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字。(株、桩、滋、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
尤其是王晓丹老师,她巧妙地从解“守株待兔”之意到究“守株待兔”之源,再到拓“守株待兔”之境,视频形象,图画精美,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己排列组合语言的过程,这也是一种含创新因素的语言练习方式,同时又较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3、抓住细节、对话文本,实效教学。
三位青年教师能引导、组织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重难点突出。如对“窜”“撞”“乐滋滋”处理得比较好,并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如“又肥又大”等。如:第三节《守株待兔》,简单的一个“蹿”字,体现出教师慧眼独具。王老师抓住这些细节,首先让学生通过看兔子快速从树林里蹿出来撞死的视频,在讨论中理解“蹿”的特点。提问学生野兔为什么慌慌张张地蹿出来?再让学生想象野兔窜出来的原因,兔子的心情怎么样,理解的基础上去读。从而让学生明白种田人捡到野兔完全是一种偶然。接着把兔子的图片贴在板画的树桩旁边,勾勒出“蹿”的背景,再通过“乐滋滋”这个词语让学生体会着读句子,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我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若能注意一些小问题的处理技巧,将是更高效的课堂教学范例。
例如:应多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课文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我感悟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归纳出示这则寓言的寓意。
此外,在教学寓言课例之前,教师要多搜集寓言应怎样进行教学方面的资料,在了解文本特点及研究教法的基础上再进行备课,寓言的特点就会鲜明许多。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集锦 篇25
这次听了二年级两位语文老师都上了《小动物过冬》,这两节“同题作课”让我感受颇深。《小动物过冬》这篇课文极富童趣,贴近儿童的生活。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同时在情感目标上要渗透同伴之间相互关心的情感。这次两位老师课前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课件非常精美,一个个动物头饰等都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板书设计也比较新颖。下面我主要来评一评孙燕老师的这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