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评课稿集锦(精选34篇)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大家商榷
1.1.张老师班有个很好的习惯,学生自主评价,一学生读着课文,马上有人站起来指出他读错、读漏的地方,我想这样会不会打击读书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让评价的学生先肯定读书学生的优点,再指出不足后读书的学生再纠正,这样会不会既保护了读书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他有所提高?
2.2.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很强,学完课文后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这个问题提出很有思考价值,是不是不要安排在一做完课中操这个环节?
另外课文的关键词“有趣”能不能让学生概括出来?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集锦 篇17
今天有幸聆听了X老师带来的《一分钟》展示课。
本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应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声声的叹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听了X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倍受启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X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提出朗读课文的三大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习惯。
2 、整堂课中X老师始终是亲切的学生交谈,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发言,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你读的真棒!”“别紧张,再想想”“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等等,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光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为了体现“多元智能”的课堂教学特色,X老师设计了“演一演”的游戏环节,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游戏中更加了解了主人公元元当时的复杂心情。但是由于时间原因该环节并没有完全开展,只有一位同学上台表演,相信如果全班积极加入那么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出彩。
4、X老师对于本班的教学常规培养的非常好,整堂课学生都是坐得端端正正认真的聆听,是老师的教学可以有序的进行。
听了X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收获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一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课品如人品,她的课并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我也要为能成为一位这样的老师而努力!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集锦 篇18
《活化石》是一科普性的文章,介绍了“大熊猫、银杏树、中华鲟”三种活化石。内容浅显易懂,但是相对来说也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夏老师的这堂课却摆脱了这类文章讲解的枯燥,显得生动、有趣。接下来,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在语境中识字。
“低年级的课文就是为了学生识字创造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低年级识字教学要以文本为依托展开,学文与识字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把识字融入语文学习的整体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提升识字质量,增进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更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我们应该要明白汉字是汉语言文化的基石,是汉语文的微缩景观,以形表意的特点使汉字成为一种可直接“视读”的“活化石”文字,这种表意性体现了汉字“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造字规律,它使每一个汉字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博”的教学,博的左边是一个“十”字,在古代“十”往往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博往往和大在一起,博大。然后,“博学、博士、广博、地大物博”在词语中再次强化“博”的认识和巩固。孙,会意,金文像用绳索捆绑小孩子,意为少年俘虏。绝,表示人用刀断丝。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就是史官。我相信这样跟孩子们讲解了,就不会跟以后的“吏”混淆。在教学“珍“字时,夏老师适时拓展了“班、琦、理”,等字,引导孩子发现王字旁的字是和美玉有关的,展示了夏老师深厚的文学素养,如果我们仅仅把汉字当作简单的信息符号来处理,那么我们就要赶快加强对汉字的文化意蕴认识了。
课堂是学生识字实践的主场地,让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随文识字,是每一个教师需用心花上心思的。正如夏老师划出“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在指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随机学习生字“珍”、“绝”、“史”。她的课堂将识字与文本创设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识字融入语文学习的整体之中,立足帮助学生跳出单纯识字的局限,便于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二、在兴趣中学文
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很短,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整堂课的学习兴趣不减反增呢?我们可以从夏老师的克重得到启发。但整堂课夏老师总是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一次次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潮。这些兴奋点又都和能力培养点相结合。
从课的伊始,欣赏夏老师的学校,世纪广场、科技馆,然后温州博物馆和化石图片的展示,接着整体感知分别出示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的图片。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白果”实物,让学生闻一闻,看一看,还吃一吃。又欣赏图片“银杏之祖”——一棵活了一万两千多年的银杏树,然后辨认银杏树的树叶,还欣赏了银杏树四季的图片,不仅进行量词运用的语言实践,还跟把打比方的句子训练有机结合:秋天,一阵阵秋风吹过,叶子像( )。冬天,一棵棵银杏树像( )。
到最后的“银杏树这么珍贵,可是认识它的人并不多,银杏树想介绍自己,让大家来保护他,你会怎么介绍呢?”鼓励学生用课文中知识替银杏树自我介绍。夏老师通过“大家好,我是一颗银杏树……”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并板书“名字历史叶子果子”教给学生介绍的要领,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由畅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瞧,夏老师就是这样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一次次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潮,这样兴趣点和能力点的有机结合,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在朗读中升华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最正确或者说最实用的的渠道就是朗读。在夏老师的课堂上,她的朗读训练点分两个层次来呈现。首先是关注重点词语:“几亿年前”、“同一时期,早就灭绝”、“一代一代”“一亿多年”指导学生读好有关句子,夏老师说“关注重点词语读书,会让我们读的特别有意思。”确实如此,学生在朗读中习得方法的同时也越加体会这些化石的年代久远,激发学生对化石的珍惜。
还有夏老师抓住描写银杏树特征的句子(长得慢)进行朗读教学,“银杏树长得慢极了,谁能读出来?”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探究了语言文字,既了解了银杏树的特征,又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对它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语文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乡而存在的。”祝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以学为中心”,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一片放飞梦乡的天空。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集锦 篇19
《我是什么》是一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周老师以“清新、严谨又不失灵动”的教学设计引领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我是什么”的探寻,整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一节在课题(《以“动笔”为载体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力之研究》)引领下的研究课,教学环节凸显了课题的研究点,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引领学生动笔
在“品读课文”教学环节中,周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第1、2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边读边圈:我会变成什么?巡视中关注学生动笔的状况,及时予以指导、帮助。特别是在交流时,周老师非常关注学生动笔的有效性:
1。方法指导细致入微。如学生在圈云时,文中是云字上有引号,像【“云”】,周老师利用学生的课本展示时提醒道:“这个小朋友圈的好,圈字时不圈边上的标点。”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在课本上圈圈划划时有些随心所欲,以致好好的文章被圈划的一塌糊涂,周老师的提醒会让学生养成整洁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