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评课稿集锦(精选34篇)
2。纠错方式值得提倡。在交流中,有学生在圈雹子时,把小硬球也圈出来了,周老师没有简单地纠正,而是问学生:“雹子、小硬球是两个吗?那为什么叫小硬球呢?”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得出:应该圈雹子。继而周老师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还有没有像“小硬球”这样的写法?与学生一起交流“小水珠、小花朵”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的教学真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力着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师示范动笔
在课文第2自然段对于“云变成雨、雹子、雪花”的教学中,周老师抓三个动词“落、打、飘”,让学生到黑板前对应着贴一贴,再说说这么贴的理由。
生:雪轻轻地,用“飘”;小硬球重重的,用“打”下来;雨是不轻不重的,用“落”。教师顺势说:“这三个词用得好,我们可以在书上做记号。”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演示,用“△”,学生学着在书上做记号。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发现值得学生动笔的文本亮点,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学习,这也是课题的研究点之一,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力逐步得到提升。
整堂课中,周老师的字词教学独具匠心,令人眼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主要体现在:
一、识字做到“触类旁通”
如“雹、袍”的学习,周老师在学生正音、会读、比较不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说说带“包”的字。学生说到:跑、泡、抱,周老师再出示相关的字,并引导学生记忆:有脚就会“跑”,有水就是“泡”……既形象有很生动,对学生的识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类似还有“躁”的学生,也让学生说说带“喿”的字,如“操、澡、燥”,并利用偏旁进行儿歌式的记忆。可见,对于识字教学周老师不仅关注学生是否学会,还重视积累、运用,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二、词语做到“层层深入”
如“淹没、灌溉”的教学,周老师从“淹没”入手,知道“没”是多音字,这里念“mò”,读准“淹没”这个词,然后出示“淹没庄稼”让学生读正确,接着出示文中的句子“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让学生读正确。而后,再让学生观察“灌溉、淹没”这四个字,有什么发现?(跟水有关)这样的教学真的印证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理念,促使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从学会到运用,亦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辨析做到“教学无痕”
如“飘浮、漂浮”这两个词语的辨析和运用在《词语手册》上有,课堂上学生讲到了“飘浮”一词,但第一个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他说:“树叶落到水上,就是飘浮。”周老师就引导学生辨析,第二个学生说:“这是在天上飘呀飘呀。”于是,周老师出示了《词语手册》中辨析的两句话让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得出:在空中飘,有个“风”,树叶在水上漂,有个“氵”。周老师适时小结:汉字真丰富,偏旁也会告诉我们……这样的教学自然、贴切,化有痕为无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总之,周老师的课明快、节奏感强,带给学生们的是愉悦和收获,带给老师们的是学习和思考。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集锦 篇20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课《阿德的梦》。本课为连环画式的略读课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展开想象,以及借助图画识字等方面。杨一囡老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杨老师老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在教学中能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此外,老师也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加强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杨老师让学生谈谈:未来的新科技。未来世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未来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让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个个说得意犹未尽。
本人认为,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说的比较多,每个新科技产品都一一介绍,可以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省自己去读,去悟。比如:阿德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新奇、神奇等)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到“新奇”体现在何处?这样可以在拓展延伸,“说说未来世界”深化主题这一环节,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讨论交流更充分些。另外,还要把注意聆听学生的回答,及时的给予评价。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集锦 篇21
今天在xx班二年级一班听了刘老师的《妈妈睡着了》公开课。刘老师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而且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刘老师利用儿歌和与课题相关的问题导出本课课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很值得我学习。课前一分钟演讲的内容也与课题息息相关,可见刘老师的用心。二年级一班的孩子不管是读古诗还是读课文都非常的有感情,这与刘老师严格的要求和悉心的指导分不开,以后我在这方面要多向刘老师学习。再一个就是刘老师的板书非常有调理,让人一目了然。
但是就整节课来说我感觉环节设置可稍作调整。一分钟演讲以后可跟上课堂拓展的环节,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一次讲清楚后在进行旧知复习导入新课。另外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做及时的引导。“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很多同学都说出了妈妈很累这个点,教师可引导:那妈妈很累还哄我午睡说明妈妈……这样就点出了本文爱这个主题!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集锦 篇22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
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课文文字比较简单。
一是课文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文字也是差不多。
二是课文的语言浅显、易懂。
三是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看就明白。佘老师今天上的课是比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复习生字词语有新意。
佘老师在复习生字时她有意识地让学生复习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把动词送回家,在此基础上说出它们的规律,然后再填名称的词语,让学生在复习生字的同时掌握了正确合理搭配词语。
二、整体感知练习说话
复习后老师让学生自己边读边思考:小猴种了哪些果树?结果怎样?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让学生对课文有个较为整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佘老师让学生用“先……再……接着……最后……”,“拔掉、改种”说话,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猴子种梨树这一段时,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让他们在读中自己体会猴子种梨树时的心情,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他读的情感也不一样:有的学生说猴子很勤劳,他就有夸奖的语气在里面;有的学生觉得猴子很想吃到梨子,他就会读出着急的语气。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大胆读出自己的感受。本文中有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对这三句农谚的理解学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话来说,用自己的感觉去理解。
四、读中感悟,读中悟情悟理。
猴子听了乌鸦、喜鹊、杜鹃的话就改变了主意,每次的心理活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佘老师通过三句句子的比较,从他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没有耐心、很着急的猴子。虽然种各种果树的时间都不一样,但他还是等不及,体会到句中“可、也、还是”表现了猴子越来越急切的心情。
五、有扶有放,扶放结合
课文二至八小节描写了猴子轻信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的经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叙述形式相似,教学时,佘老师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时,以扶为主。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猴子为什么拔掉梨树改种杏树?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完成这两段的填空题,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四至八节,以放为主。让学生自己学习,接着引导他们按照前面学习二、三小节的方法,读一读,想一想,填一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