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培训管理制度(精选17篇)
3.服务器、路由器等重要设备的超级用户密码由运行机构负责人指定专人(不参加系统开发和维护的人员)设置和管理,并由密码设置人员将密码装入密码信封,在骑缝处加盖个人名章或签字后交给密码管理人员存档并登记。如遇特别状况需要启用封存的密码,必需经过相关部门负责人同意,由密码使用人员向密码管理人员索取,使用完毕后,须马上更改并封存,同时在“密码管理登记簿”中登记。
4.系统维护用户的密码应至少由两人共同设置、保管和使用。
5.有关密码授权工作人员调离岗位,有关部门负责人须指定专人接替并对密码马上修改或用户删除,同时在“密码管理登记簿”中登记。
四、数据平安管理制度
1.存放备份数据的介质必需具有明确的标识。备份数据必需异地存放,并明确落实异地备份数据的管理职责;
2.留意计算机重要信息资料和数据存储介质的存放、运输平安和保密管理,保证存储介质的物理平安。
3.任何非应用性业务数据的使用及存放数据的设备或介质的调拨、转让、废弃或销毁必需严格根据程序进行逐级审批,以保证备份数据平安完整。
4.数据恢复前,必需对原环境的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有用数据的丢失。数据恢复过程中要严格根据数据恢复手册执行,消失问题时由技术部门进行现场技术支持。数据恢复后,必需进行验证、确认,确保数据恢复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5.数据清理前必需对数据进行备份,在确认备份正确后方可进行清理操作。历次清理前的备份数据要依据备份策略进行定期保存或永久保存,并确保可以随时使用。数据清理的.实施应避开业务高峰期,避开对联机业务运行造成影响。
6.需要长期保存的数据,数据管理部门需与相关部门制定转存方案,依据转存方案和查询使用方法要在介质有效期内进行转存,防止存储介质过期失效,通过有效的查询、使用方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转存的数据必需有具体的文档记录。
7.非我司技术人员对本公司的设备、系统等进行修理、维护时,必需由本公司相关技术人员现场全程监督。计算机设备送外修理,须经设备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送修前,需将设备存储介质内应用软件和数据等涉经营管理的信息备份后删除,并进行登记。对修复的设备,设备修理人员应对设备进行验收、病毒检测和登记。
8.管理部门应对报废设备中存有的程序、数据资料进行备份后清除,并妥当处理废弃无用的资料和介质,防止泄密。
9.运行维护部门需指定专人负责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建立我司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常常进行计算机病毒检查,发觉病毒准时清除。
10.营业用计算机未经有关部门允许不准安装其它软件、不准使用来历不明的载体(包括软盘、光盘、移动硬盘等)。
五、机房管理制度
1.进入主机房至少应当有两人在场,并登记“机房出入管理登记簿”,记录出入机房时间、人员和操作内容。
2.信息部人员进入机房必需经领导许可,其他人员进入机房必需经信息领导许可,并有有关人员伴随。值班人员必需照实记录来访人员名单、进出机房时间、来访内容等。非信息部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进入中心对系统进行操作。如遇特别状况必需操作时,经信息部负责人批准同意后有关人员监督下进行。对操作内容进行记录,由操作人和监督人签字后备查。
3.保持机房整齐清洁,各种机器设备按维护方案定期进行保养,保持清洁光亮。
4.工作人员进入机房必需更换洁净的工作服和拖鞋。
5.机房内严禁吸烟、吃东西、会客、谈天等。不得进行与业务无关的活动。严禁携带液体和食品进入机房,严禁携带与上机无关的物品,特殊是易燃、易爆、有腐蚀等危急品进入机房。
6.机房工作人员严禁违章操作,严禁私自将外来软件带入机房使用。
7.严禁在通电的状况下拆卸,移动计算机等设备和部件。
8.定期检查机房消防设备器材。
9.机房内不准随便丢弃储蓄介质和有关业务保密数据资料,对废弃储蓄介质和业务保密资料要准时销毁(碎纸),不得作为一般垃圾处理。严禁机房内的设备、储蓄介质、资料、工具等私自出借或带出。
10.主机设备主要包括:服务器和业务操作用pc机等。在计算机机房中要保持恒温、恒湿、电压稳定,做好静电防护和防尘等项工作,保证主机系统的平稳运行。服务器等所在的主机要实行严格的门禁管理制度,准时发觉和排解主机故障,依据业务应用要求及运行操作规范,确保业务系统的正常工作。
11.定期对空调系统运行的各项性能指标(如风量、温升、湿度、干净度、温度上升率等)进行测试,并做好记录,通过实际测量各项参数发觉问题准时解决,保证机房空调的正常运行。
12.计算机机房后备电源(ups)除了电池自动检测外,每年必需充放电一次到两次。
安全培训管理制度 篇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企业员工平安意识、把握员工平安培训需求,确保培训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企业生产平安运行的目的。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本管理制度。
其次条在识别和提升员工平安意识中,企业建立监测、跟踪意识提升及深层次培训需求机制。
第三条依据国家法规要求和企业实际状况,每年由平安生产部对企业员工的平安教育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平安教育与培训方案。
第四条为测试和评估员工的培训效果,企业建立培训相宜性的评估机制,对平安生产部的平安培训教育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其次章适用范围
第五条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员工平安意识的识别、平安培训需求分析和管理。
第三章员工平安意识的识别与提升
第六条平安生产部定期对企业员工的平安意识进行辨识、调查与评价,考察员工对平安生产学问和技能的熟识程度,以此作为拟定年度员工平安教育与培训方案的依据。
第七条员工平安意识的辨识、调查与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的平安生产方针;2.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
3.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
4.人身平安的有关学问;
5.防止损害的订正行动;
6.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7.工作场所特定的平安要求;
8.特定风险;
9.应急程序;
10.事故、大事报告程序。
第八条平安意识的辨识、调查与评价要考虑各层次员工的实际状况,主要采纳“考试和问卷调查”两种相结合的方式,也可实行现场实际了解的形式进行。
第九条新员工入职后,首先接受平安意识的教育。结合日常平安教育和专项平安教育等内容及要求,对员工平安意识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培训,并对其意识状况进行重点跟踪。
第十条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别性,应特地编制培训方案并按方案实施培训,使管理层的特定要求、平安意识与其工作职责相适应。
第十一条在下列状况下,平安生产部要组织员工对工作场所特定的平安要求、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人身平安的有关学问、防止损害的订正行动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回顾:
1.当生产、服务工艺及流程发生变化时;2.当员工脱离工作岗位超过规定时间返岗时。
第十二条对员工进行有关平安意识培训的回顾时,重点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
1.新员工平安意识培训;
2.工作现场特定平安意识培训。
第十三条平安生产部应加强企业全员平安意识的宣扬,利用视听资料等各种形式提高全员的平安意识。
第十四条确定员工的平安意识是否得到提升,主要采纳以下方式和方法:
1.对员工和各级管理层的平安意识及要求的全都性进行检查;
2.对于员工前后平安意识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价。
第四章培训需求的识别与分析
第十五条企业所属各单位、部门将本单位、部门员工培训的需求识别信息汇总递交平安生产领导小组。平安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对企业员工平安培训需求进行分析。
第十六条平安培训需求的识别要针对全部员工和全部作业过程,充分考虑以下内容:
1.员工的需求;
2.领导的要求;
3.变化的需求;
4.生产过程的回顾;
5.记录的回顾;6.员工反馈看法;
7.事故、大事信息;
8.风险评价结果。
第十七条员工平安培训需求的识别可实行以下方法:
1.答题法;
2.问卷调查法;
3.现场了解法;
4.看法反馈法;
5.其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