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验报告(通用33篇)
关于实验报告 篇1
[实验目的]:硫酸铜大晶体的制作 [实验用品]:
仪器:烧杯,表面皿,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漏斗,量筒,玻璃棒,镊子,三角架。
用品:滤纸,细线。 药品:硫酸铜。 [实验步骤]:
【1】选用纯净胆矾在洁净的烧杯里制作饱和溶液:在50mL的烧杯里盛30mL水,水温:45°C,将硫酸铜加入水中,以玻璃棒不断搅拌,当所加入的硫酸铜完全溶解时,再重复相同的动作,至无法再溶解为止。
【2】过滤:为防止晶体在长成过程中因杂质而受到影响,用滤纸将上述饱和溶液趁热过滤,滤液流入一洗净并用热水加温过的50mL烧杯里。
【3】等待晶种:将过滤好的饱和溶液(注意硫酸铜溶液中不能有硫酸铜固体)在50mL小烧杯里静置、室温下自然冷却,经一夜,烧杯底出现小晶体。从结晶出来的晶体中选择一块晶形比较好的硫酸铜晶体,作为晶种。
【4】晶体生长:用200mL的烧杯按照【1】、【2】的步骤制作更多的饱和溶液(为了节约、注意步骤【3】剩余的溶液要一并使用)。拣取一颗晶形比较完整的晶体,用细线系住,悬挂在盛饱和硫酸铜溶液的烧杯里(注意:晶核不能碰到烧杯壁或者烧杯底),并加盖,静置在阴凉、灰尘少的地方,等待晶核长大。待晶体不再长大时,取出,测量尺寸。
【5】大晶体的长成:根据晶体的大小,选用合适体积的烧杯,重复【4】的步骤,使晶体长大。烧杯分别根据需要取用体积为500mL、900mL、1000mL的,后因烧杯体积不够大,临时用了体积大约3000mL的玻璃水槽,但水槽深度不够,又找不到合适的玻璃仪器,所以有几天没有做实验。另外因为没有及时清理掉玻璃水槽底的小晶体,大晶体又碰底了,于是粘着了一些小晶体在大晶体上。悬着大晶体的棉线靠近溶液表面的位置也长出了一些小晶体,因为几天没有实验、没有及时清除,导致也长到了大晶体上。后来买到了3000 mL的烧杯,于是将在水槽里培养过的晶体表面附生的一些小晶体溶解掉,放在3000 mL的大烧杯里培养。经过几次实验,大晶体上溶解掉小晶体后留下的
小缺口逐渐长齐了。现在换了5000mL的烧杯继续在培养。
蓝矾晶体制作实验过程记录:
(第1页)
实验过程记录:
(第2页)
实验过程记录:
(第3页)
关于实验报告 篇2
活动名称:石子画
活动目标:
1. 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提高想象力,动手能力及创作能力。
2. 拓展想象的空间,运用拼摆的技能进行创作。
活动准备:
1、 各种石子若干。
2、 橡皮泥。
3、 幼儿用书“小石子”
4、 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 出示石头,尝试拼摆,激发幼儿兴趣
1、从不同角度观察石头,进行石头的创意想象
今天,小石子来和咱班小朋友们做游戏。
(1) 教师出示一块石头,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小朋友们来看看这块石头像什么?
(2) 教师再出示一块石头,引导幼儿再看一看,这块石头又像什么?
那么把两块石头拼一起又像什么呢?
2、出示幼儿用书中操作卡上的石头,幼儿尝试操作拼摆
教师:你们的想法真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石子卡片,我们来摆一摆,看看谁有创意。
二、 出示ppt,欣赏石子组画。
(1)你们的拼摆作品真有创意,老师这里也有一些作品,我们来看一看!
(2)教师:“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三、 出示真实石头,幼儿拼摆发现连接方法。
1、出示真实石头,提出拼摆要求。
(1)先想好自己想要拼什么图形,需要几块,再来选择适宜形状的石头。
(2)不要争抢,别人拿了你想要的,就换一块也可以。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部分幼儿拼摆完成,选择一名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
(1)教师:看看他的作品真有创意,可是我想拿给大家看却拿不起来怎么办呢?幼儿讨论。
(2)幼儿说出各种工具,教师进行试验,发现橡皮泥粘贴最方便。
4、运用橡皮泥进行石子粘贴并添画,教师巡回指导。
四、 作品分享。
教师:大家可以互相看一看别人的作品是什么东西哦!
关于实验报告 篇3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那么,它的意义何在呢?
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它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形式法则,我们称之为形式美法则。在我们的视觉经验中,高大的杉树、耸立的高楼大厦、巍峨的山峦尖峰等,它们的结构轮廓都是高耸的垂直线,因而垂直线在视觉形式上给人以上升、高大、威严等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系到地平线、一望无际的平原、风平浪静的大海等,因而产生开阔、徐缓、平静等感受…… 这些源于生活积累的共识,使我们逐渐发现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的理论,时至今日,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
形式美在创造美这个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设计构图的实践上,更具有它的重要性。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一)统一与变化
统一与变化是一对辩证的矛盾关系,是宇宙运动发展的规律,亦是形式美法则的集大成者,其他法则均围绕其展开,因此统一与变化可称得上是形式美法则中的根本大法。
我们在探讨形式美时,即要求统一,又要找变化,光统一而无变化会使作品流于简单、呆板、浅薄、单调与乏味;光变化而无统一则会使作品失于散乱、琐碎、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等。因此,我们应该讲求既统一又变化,既主题鲜明、基调一致,又变化丰富、具体鲜活,这样才能使作品完整统一,特征强烈,同时又细致耐看,生动灵气。统一可以借助于夸大或强调画面中的某一元素,使其成为画面中占绝对压倒优势,以形成画面的主调。在此前提下,强调细节的对比变化,激活其内的张力,让局部出现亮点,真正做到“尽精微、至广大”。如在民间木版年画中靠黑线来统一,凭借色彩求变化即属此类。而在西方现代派大师蒙德里安的画中,是靠那象征宇宙的初始归宿的经纬线来实现统一的;在齐白石的笔下,红花墨叶是其风格,那红花是变化,而那墨叶是统一,将一切纯色、光鲜皆统一于那骨法用笔、墨分五色的点、线、面之笔墨构成中。
(二)对比与调和
大凡事物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尽显本色,也只有经过对比,才能使双方的特征变得更加强列。因此,无对比也就是无关系可言,只有在差异不同的对比关系中,才能形成画面的张力,也才能平添其艺术魅力。调和的作用是使矛盾着的双方趋于平衡,即谐调双方的对比关系。 对比与调和这组矛盾在装饰表现中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强调对比,不注重调和,画面就会生硬、冲撞、支离破碎而不谐调,而如果一味只强调和而忽视对比,也会使画面软弱、沉闷而缺乏生气,因此要既强调对比,亦注重调和,使作品既充满张力,亦趋于平衡,凭其生动与完整来打动观者。如在民间木版年画中,红、黄、绿、紫等纯色对比强烈,而利用黑线巧妙地加以调和,使画面既喜庆热烈和鲜亮,同时亦谐调、完整和充实。再如云南画派重彩中,强调其色彩的丰富斑斓,同时云南画派重彩中,强调其色彩的丰富斑斓,同时用金、银线来调和画面,使其实现对比谐调。因此,对比与调和手法可以依据作品的主题基调按比例分配,或以对比为主,或以调和为主,前者现代艺术中表现居多,后者则更近于古典样式。总之,合理并巧妙地利用对比与调和手法会使装饰表现大为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