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培训心得(精选11篇)
职业化培训心得 篇1
近期,公司组织了大部分员工参加安排在蓟县的两日“职业化”培训,由于参加人数众多,公司将大家分成了三批分别进行培训。在我接受培训前,就听前两批回来的同事说了许多关于这次培训的事,大家都纷纷表示培训内容很符合大家的需求,仔细品来受益匪浅,使我格外期待。
7.25日,我跟随第三批受训大军踏上征程,心情洋溢。如人所料,在翌日的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职业化”这个新兴词汇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正处在由经验型管理向职业化管理的转型过程,能否尽快地彻底实现这种转型,直接关系到每个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发展能力。要实现这种转型,各企业首先必须解决如何形成职业化的管理者和员工队伍。
此次培训立足企业现状,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帮助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形成良好的职业心态、具备职业化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技能。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力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在管理者和员工职业道德和职业化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帮助管理者和员工塑造职业化心态,提升管理者和员工职业道德,掌握管理者和员工必备职业化素质。
徐剑老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列举了很多例子解释“职业化”对于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1.老鹰的寿命很长,能够活到80岁,但是在它三十岁的时候,它会经历一个非常的时期,因为他的羽毛、爪子,还有坚硬的嘴都开始退化,同样的时候别的鸟类都选择了灭亡,可是老鹰选择了痛苦的蜕变过程,它会独自飞到悬崖的顶端用自己的嘴不停的敲打着岩石,使自己的嘴重新蜕变得锋利,再用锋利的嘴一根一根地衔去自己的羽毛,直至把自己全身的羽毛都拔掉,然后经过漫长的等待,等待新羽毛长成。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和痛苦的,大约需要150天,如果它坚持不住,就会死去,但只要它坚持住了,它就会重新成为一只更为强壮的鹰。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想要有更大的作为,必须接受严峻的历练。
2.根据科学家研究发现,企鹅要从水中到岸上来,不是爬上来的,因为他的体形太胖且岸上的冰又很滑。那么它是如何上岸的呢?原来企鹅在跃上岸之前总是先深深潜入水底,然后猛然向上一冲,凭借水的浮力和往上冲的惯性而上岸的。当我们在向理想前行的时候,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进步,热衷的是接近。当我们稍微遇到困难的时候,心浮气躁,很难静下心来想想对策,急功近利。应该像那些可爱的企鹅学习一下,以退为进,退可以是简单的休息一下,也可以是静静的思考一下。 退未尝不是一种前进,未尝不是一种人生艺术。“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伴此生”,企鹅是智慧的,更智慧的是它那种以退为进的精神,那种思辨,这也是人们应该学习的,处处留心一点,多点思考与总结,智慧便靠你越来越近。
3.1944年冬季,盟军完成了对德国的合围,法西斯德国败亡在即。德国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食物短缺,燃料匮乏。由于德国地处中欧,冬季非常寒冷,缺乏燃料可能导致许多居民冻死,不得已,各地政府只得让市民上山砍树。德国人是这样砍树的,据战前留学德国(被困)的季羡林回忆:林业人员先在茫茫林海中搜寻,寻找老弱树或劣质树,找到,则在上面画一个红圈。“砍伐没有红圈的树,要受到处罚。”问题是,谁来执行处罚?当时德国行政管理名存实亡,公务员尽数抽调到前线去了,市内找不到警察,全国近乎处于政权的真空。但直到战争结束,全德国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乱砍滥伐的事,他们全部忠实地执行了规定。他们的认真,促成了他们的发展。
4.一个德国人从莱茵河旁边走过去,正好有个小孩在那边钓鱼。这个小孩拿着两根钓竿,德国人规定钓鱼一人只能用一根钓竿。其实,中国人早就讲过这个道理,孟子说,“勿竭泽而鱼”,一个人不要把河里、池塘的鱼钓光了,免得以后的人没有鱼吃。这道理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国的孟子就懂了,并不是只有德国人才懂,结果他一看这小孩的两根钓竿,就走了过去。“你怎么拿两根钓竿?”“我只有一根,另外一根是我朋友的。”“你朋友到哪里去了?”那个小孩大概小学五六年级的样子。“他去上洗手间了。”说着说着,那个小孩就走过来了。德国人一看,嗯!一人一根钓竿很好。“有执照吗?”德国人钓鱼是要有执照的,因为钓鱼,要先学习怎么钓?“你们把鱼钓起来,它很痛你们知道吗?你们很爽它很痛。不要乱钓吗?钩得它都发火了,对不对?所以你们要知道怎么钓这个鱼?不要虐待鱼吗?”于是两个小孩子出示了规定的执照。德国人又问,“你们有带尺吗?”在德国钓鱼不带尺,就好象打高尔夫球没有带球杆一样。小孩说有!有!他们规定是7寸以下放回河里,7寸以上可以放在竹箩里。结果那个德国人说,“嗯,很好!”一个外国游客忍不住问,“碰到你儿子了?”“不是”“ 你朋友的小孩?”“不认识。”“不认识?”外国游客很诧异。德国人接着就讲:“在德国,每个小孩都是我的子女。”可见德国人的认真不仅局限于对个人,他们的团队意识是多么的强烈。
5.在日本这个岛国上,可谓寸土寸金,任何建筑物都很小,包括马路在内。一般的城市街道,单方向上只有一条行车道,即使是在东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只有三条行车道,而东京的车辆数目是北京的二倍,却鲜见有堵车现象发生,为什么?因为日本人开车时都规规矩矩的在白线内行驶,很少加塞、压线或强超车,所以,不管走到哪条路,你的车也许会走的很慢,但绝对不会停下。曾有一行中国人看球归来,就在前往东京的高速路上遇到了长达40公里的堵车队伍,他们发现所有车辆都规矩的排队前行,不温不火,慢条斯理,结果不出一小时,他们就行驶出了堵车区域。从堵车开始,与大家同行的其他车辆,就一直“陪伴”着每辆车到结束,大家谁也不着急,跟着浩浩荡荡的堵车大军前行。而让他们惊讶的是,在他们旁边就是一条紧急避险车道,全程都空闲着,没有一辆车利用它超车,使得一辆道路救援车可以全程顺畅的呼啸而过。这样的景象,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谁不超近道,谁就是傻瓜。日本快速的发展很多是得易于他们的认真。
6.抗战刚刚胜利时,日本军投降,一个参与过日本军人交枪场面的老军官佩服地说,那种场面更像是交接,而不是投降,日本军的队伍始终整齐一致,枪支等设备光亮如新。
7.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有时却买不来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感恩之心无价。斯坦因曼斯是德国的一位工程技术人员,因为德国国内经济不景气而失业来到美国。由于举目无亲,他根本无法立足,只得到处流浪,直到幸运地得到一家小工厂老板的青睐,雇用他担任制造机器马达的技术人员。斯坦因曼斯是一个对工作善于钻研的人,很快便掌握了马达制造的核心技术。这时,美国的福特公司有一台马达坏了,公司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没能修好。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推荐了斯坦因曼斯,福特公司马上派人请到了他。斯坦因曼斯要了一张席子铺在马达旁,先聚精会神地听了3天,然后又要了梯子,爬上爬下忙了多时,最后他在马达的一个部位用粉笔划了一道线,写下“这儿的线圈多绕了16圈”。福特公司的技术人员按照斯坦因曼斯的建议,拆开马达,取下了多余的16圈电线,马达就能正常运转了。福特公司总裁福特先生得知此事后,对他十分欣赏,先是给了他一万美元酬金,然后又亲自邀请他加盟福特公司。但斯坦因曼斯却对福特先生说:“我不能离开那家小工厂,因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这家工厂的老板帮助了我,我不能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福特先生感到非常遗憾,继而感慨不已。福特公司在美国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人们都以能进福特公司为荣,而这个人却因为对老板感恩而舍弃这样的机会。不久,福特做出收购斯坦因曼斯所在的那家小工厂的决定。董事会的成员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一家小工厂怎么会进入福特的视野呢?福特先生意味深长地说:“因为那里有斯坦因曼斯!”
一个人的忠诚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那种将自己个人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为了利益放弃忠诚,将会成为职业生涯中永远抹不去的污点,严重影响一个人的信用度。老杜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技术骨干,因为才华出众很快被提拔为技术总监。上任一年之后,他却离开了公司。大家都很疑惑,认为他技术水平高,又很能干,没有理由在事业正处于上升时期离开。原来,老杜在担任技术总监期间,曾为了收受一笔两万美元的私款,而把企业一项重要的技术机密出卖给了对手公司。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没过多久就被发现。老杜不但受罚,并且被迫离开了这家公司。离开原公司后,老杜曾去竞争对手企业应聘,谁料对方老板去不要他,理由是:“你对原来的企业不忠诚,就有可能对以后的企业不忠诚。一个不忠诚的人,我们也不敢用。”老杜在这行的名声算是彻底败坏了,他在这个行业里没有了任何出路。只好在其他行当另谋发展。老杜失去了忠诚,同时也失去了别人对他的信赖。为一点小小的利益而出卖忠诚的人丧失了别人的信赖,丧失了发展机会和长远利益,并且一旦失去就很难在弥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