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教育学习心得(通用32篇)
-------04春学前教育专升本 潘芬芳
3. 我在网络学院学习期间,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使我在实际工作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对工作有很大的启发,特别受益的是游戏这一门学科,让我了解了什么是个案,怎样进行案例分析与撰写等,总之网络学院的学习对我的帮助最大。
-------04春学前教育专升本 顾惠娥
4. 时光荏苒,转眼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网络学院的大专学习已告结束。记得XX年春天入学时,还在想两年漫漫学习路不知何时是尽头?现在到达终点了,心中却有些眷恋,同时还涌动着感激之情。
天宫课堂教育学习心得 篇22
今天我们是学习阶段小节,分组对近期的学习作一交流反馈,在大家谈的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观点有很大差异。一种认为前期的老师讲解过于理论化,听者感觉枯燥乏味,建议后面邀请一线的名校长现身说法,这样大家能是实实在在的收获;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一阶段启发很大,学习一些理论也很有必要,如果只是感兴趣于一些所谓名校的现成经验,一方面未必适合自身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模仿只会让自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身后。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比较欣赏第二种观点,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感觉无论使意识层面还是实际的经验都有不少感悟,比如今天上午的听评课,实验学校的窦老师提醒我们作为校长听课后的评课要区别于学科教师。同是听了一节课后,作为同学科的老师往往在点评时可能是面面俱到非常细致。但作为校长,就需要从关注教师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帮助其挖掘出自身优势或特点的前提下,针对他的主要缺点帮助他分析哪些是他能够在短期内改正的,哪些是需要慢慢提高的。这可能恰恰是作为领导和一般教师的区别所在。另外,即使再忙,听课后也要面带微笑地走上讲台,告诉授课老师课上的不错,回头有时间再具体向他(她)反馈,这种鼓励应该及时,否则授课者可能不仅感到失落,或许还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造成思想包袱。
再推敲一下产生第一种观点的原因,我想可能就象面对一份午餐,要产生美味的感觉,除了要求厨师在色香味上下功夫外,作为品尝者的我们自己可能得首先有一个好胃口,否则即便再好的东西摆在面前,我们可能都是视若妄闻,就更谈不上变成营养消化吸收了!
另外,对于理论与实践的价值问题,我想或许问题的的根源还是出在我们自己的意识和欣赏水平。这就像一个不懂得音乐的人,面对高雅音乐和流行歌曲,他自然会青睐后者。
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给自己充电,使自己能够紧跟时代不会落伍掉队,使自己在学校的管理工作充满智慧而不是老气横秋是我这次学习的目标和追求!!
天宫课堂教育学习心得 篇23
xx月xx日,有幸听了周小冬老师的一堂体现有效教育的课,并学习了有效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从中收获了很多。有效教育是孟照彬教授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
孟教授的MS课型即要素组合方式给我最大感触,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导型,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所谓“聪”,即“听、看、讲、想、做”的有机活动的结合,一堂课中,这几种要素的多变组合给予学生更多新鲜的学习空间。很多时候,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就是没有让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即学生参与度低,也许只是表面的参与,只是浅层次的参与,而并非全力投入,全身心的投入。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想方设法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情,成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另外,教师不能仅仅追求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认真思考时的“静心”,即真正的“静中有动”。从而实现“听、看、讲、想、做、动、静”,实现有效教育。
这次活动,我还感受到了MS—EEPO有效教育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团队式的活动方式。
1、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
学习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和团队合作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EEPO学习方式之一,一般2—6人为一组。组建学习小组有五个基本元素关注、关照、倾听、资源利用、亲和力。具体操作程序包括构建学习小组、明确构建目标、规定合作要求、关注学习中的边缘人物,所谓“边缘人物”是指没有参与或没有真正投入学习的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团队合作是在学习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更为高级的学生学习组组织形态,它至少由8人以上组成。它更注重团队中角色分工和学生才能的发挥。组内有明确的分工,有组长、监督员、记录员、操作员、综合发言员、助理员、声控员和协调员。只有明确的分工,学生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分工角色可以转换,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2、教师团队评课方式
与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一样,教师的评课方式也是以团队组织形式开展活动。教研组的老师分为若干个团队,每一个团队都有自己的团队名称、队标。而在这次学习中,我也学习到了之前从未接触过得评价方式,如经典性评价:基本元素有—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主动、能动,就是所谓的三性三动评价。流程性评价:流程性评价指的是一种在课堂上,针对某个教学环节,为落实或强化某个关键要素所随机进行的快速检测。这两种评价方法,简洁明了,便于操作,让人耳目一新。
通过理论学习,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孟照彬教授的EEPO有效教育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它跟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迥然不同,如果实施起来其艰巨性不言而喻,需要教师勇气和毅力。
天宫课堂教育学习心得 篇24
20_年4月13日至15日,我和兄弟学校的十余名教师,在潍坊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名师大讲堂:小学科学创意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期间,听了徐杰、张元喜、房富本、李霞、曾宝俊等五位特级教师的展示课,也聆听了这五位特级教师的报告。自己觉得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深受启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接受了新的理论,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局限,受益匪浅。现简单汇报如下:
我先简述徐杰老师的一节课。徐杰教师展示的是《食物的消化》一课。他先让学生说早饭吃得什么,继而联系到午饭、晚饭,这些年吃了多少饭。问:吃过的食物能堆个小山了。你没像小山,那么,吃过的食物哪里去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答出来有的营养吸收了,有的不用的东西成了大便排除体外去了;这时,教师又问,食物在体内旅行,经过了哪些地方呢?出示人体简图,让学生自己画出自己的认识。画完后小组交流,形成小组统一认识。然后在班内,利用实物展台,分组汇报各组的认识。六个小组,六种认识。教师问:正确的只能有一种。你们有六种。怎么办呀?学生回答:查资料、百度、问家长、问老师、问医生、有一个同学甚至说出了解剖一个人,等等。这时,教师采取了放映视频,同学们观看视频,思考问题:食物经过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的作用?看完后,每组再修改各组的图片,再选一组汇报修改后的图片,其他小组补充。最后对食物在人体内的旅程有了基本正确的认识。教师总结消化器官的重要作用后,问:怎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最后小结,教师让学生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从中午的午饭开始,你想养成什么良好的饮食习惯?
徐杰老师的这节课好在哪儿呢?我认为,好就好在教师让学生充分展示出了学生对消化器官的原本真实的认识,也就是展示出了学生的前概念。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后通过观看视频,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概念重释,纠正前概念中的错误成分,进行了概念重建,使学生对人体的消化器官和食物在人体内的旅程,有了正确的认识,形成了科学的概念。
徐杰老师做的讲座题目是《加强科学阅读,提升科学素养》,他介绍当前的科学课阅读现状,提出了科学阅读的概念。科学阅读就是通过阅读科学文本、绘本以及电子类的读物,来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他解释了科学阅读的重要性,提出了科普读物是进行科学阅读的重要途径。他还提出了科学阅读的目标:
1、科学阅读,有助于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形成和发展。
2、科学阅读,有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讲解了科学阅读的类型:
1、《科学》教科书。
2、科学读物。学生阅读科学图书的过程,也就是科学启蒙的过程。包括科学美文、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科学漫画以及科学数码、动漫等电子类资料都是科学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