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精选30篇)
第二事情便是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如果一种方式不行,就该做出适当的调整,直到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绝不能将就,否则会埋下隐患,这是在教八年级的孩子们物态变化的过程中认识到的。在第一天教孩子们时,我原本是算先教他们课本上的知识,在习题中带入知识,但是那天发现这个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对于新的物理知识太过于陌生,仅仅靠记忆,是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效果的。对此,我想了第二种方法。
我在上课前准备好多相关的资料和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在课堂上通过联想生活中相似的现象来解释新的物理知识,在课余的同时和同学们一块做游戏、聊天,教课的之余,也和同学们交流了好多青春期时的烦恼。让他们更加知道学习和努力的方向。这个方法确实效果比第一种方法的效果好了不少。从这事中,我知道人做事情是不会一蹴而就的,想要把事情做好,必须要尝试不同的方法,最终选择一个最好的。
我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到的当然不只这些,这只是提到的两点,其他的还有很多,简单的言语并不够我表达,我只是概括的说两点。总之,这个暑假我过的很充实,很感谢暑期班的老师给我这个机会,也很感谢孩子们教会我许多,也感谢和我一起工作的朵拉老师。这个夏天的回忆,我会一直珍藏在我的脑海里。
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 篇13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明确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并将于20xx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劳动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独立标志着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一次内涵提升、结构优化与内容重构。接下来如何扎实有效地落实劳动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显得十分重要。
从实现学生完整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课程是新时代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课程体系的组成要素。近年来,一系列加强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针对劳动观念淡化、劳动能力弱化、不珍惜劳动成果等诸多问题,强调把劳动素养培育放在完整培养人的高度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xx年版)》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贯彻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劳动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旨在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过去一段时间,劳动作为学生发展的组成要素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新时代“五育”并举框架下,劳动课程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组成要素,将肩负起新的重要使命。
要肩负起新使命,需要对劳动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认真设计。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xx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标”)来看,劳动课程的基本结构是以实践为主线,围绕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发展需要,按照学段进行进阶性设计。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了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从结构和内容看,劳动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地性和日常性,避免简单说教和随意讲解,避免简单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流于表面的浅度尝试,强调跟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密切关联。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密切关联,是劳动课程实现其价值的重要动力。因为劳动来自生活,又创造了美好生活。劳动课程要扎根学生现实生活,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贯穿于课程实施全过程。“劳动课标”明确规定,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提倡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学校作为实施主体,需要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尽可能多地设置场域和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创新内容和形式,挖掘身边的资源、利用周边的场地,设计人人可参与、丰富鲜活的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及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完整参与、真实劳动中丰富体验、提高能力、深化理解。
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落实劳动课程,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体现开放性,鼓励挑战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不仅有日常生活劳动,还有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是为了当下的需要,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劳动课程设计需要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之间搭建桥梁。现实生活中,劳动所用到的知识往往来自各个学科,学生在劳动中也能应用、检验、反思、改进所学的学科知识。同时,国家也鼓励学校将劳动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进行综合性开设。鉴于此,学校可以考虑从学生真实需要出发,设计开放式活动,选择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将劳动的技能技巧、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所设计活动的任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劳动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共融共振、反哺互促,进而让学生经历高质量的劳动实践,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 篇14
这是一个短暂、繁忙而又充满温馨的假期,迎新年、走亲戚、闹元宵……玩是假期中一个活动主题,但在劳动中体会到与玩不同的快乐则更有意义。
年前的大扫除,我和妈妈分工明确,妈妈清理厨房、洗手间,而我则负责剩下所有房间的整理、扫地和拖地。好,目标确认,我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叠被子,收拾桌子上的零七八碎,捡起掉在犄角旮旯里的小零碎,又用干净抹布把桌子上的灰尘擦掉,我迅速整理好房间。看着整齐多了的房间,我又充满了斗志,拿起扫把准备扫地。把一个个椅子移开,我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地也扫得差不多了,下一步是拖地。
我两手握住拖把,细细地扫起地板。我拖地板是按顺序拖的。我先从左往右,依次拖了一次。然后再从上到下又拖了一次。由于拖把很沉,之前又干了很多活,这使得我的手有些酸痛,头发里开始夹杂着汗水。之后,我把拖把浸在手里,呵,还真脏,灰尘都沉入水底,面上浮现出淡淡的灰色。我把拖把放在水里搅了一下,再拿起来把拖把绞干。看着焕然一新的房间和干净的地面,我欣慰的笑了。
除了大扫除我还在平常的日子里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蒸米饭、刷碗、整理床……从中我还有了经验,比如蒸米饭要加多少水,怎样刷碗最省水……我不断地培养锻炼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会一直努力下去的。累并快乐着,我享受着在劳动中体会到的快乐。
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 篇15
“劳动教育就是挖挖土种种菜”“学校就是让学生读读劳动课本”“搞劳动就是玩一玩”……近来,对于劳动教育中一些浮于表面的做法,引来了不少质疑的声音。劳动教育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和意义?有专家指出,劳动教育区别于劳动,也区别于劳动技术教育。它是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了解劳动场景程序技术、科学享受劳动成果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课程赋能:从“课”到“育”不能为劳动而劳动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教育性是其首要属性。参与体验劳动模式不能只注重引导学生获得劳动体验,更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把真实劳动体验过程中获得的劳动感悟或理论运用到自己今后的劳动实践中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效果,要看学生是否加深了对劳动的认识,是否增进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是否涵养了奋斗精神,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为劳动而劳动,而要发挥劳动的育人作用。
劳动教育是学生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课程,通过劳动
教育课程,学生不仅能获得新知,更能在劳动体验中增强心智,提升对自我、生活、社会、未来和生命的认知高度,反哺学生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新时代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与收获的内涵,明确“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事业”的劳动价值。学科赋能:从“单一”到“融合”打破课堂边界没有亲近过土地的学生,就没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没有劳动实践的教育,就像是“空中楼阁”。该如何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让其紧跟受教育者,帮助他们形成“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价值观”并伴随其一生呢?教育部基础教育劳动教育专家徐长发从劳动教育的特点阐释了学科融合的必要性,他说:劳动教育的内容构成决定着它的实践性特点,“问题学习”“项目学习”“做中学”“学中做”是其常规的教学方式。课程的实施往往与技术教育结合,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与“五小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结合,与科学教育结合,与学科教育融合。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家庭实践、校外实践、社会实践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劳动课程只有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放大它的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不能囿于课程开发的层面,应跨越课程之“界”、学科之“界”、学段之“界”,实现劳动2教育课程全方位、诸领域、各要素之间的深度耦合。 评价赋能:从“拍照打卡”到“多元评价”劳动清单成果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