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情况汇报(通用35篇)
四是无缝衔接,联动共建。便民诉讼服务中心与一村(居)一法律工作站互相衔接,法律工作站就象伸向村(居)司法服务的“上站点”,便民诉讼服务中心就象伸向镇街司法服务的“落站点”,形成诉调无缝对接格局,实现司法服务“一条龙”,全程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民服务。中心法官会同村居法律工作站律师进行跟踪服务,采取预约上门巡回调解的方式,联合化解纠纷,力求矛盾纠纷化解快、不出村。纠纷如调解成功,矛盾化解的,由法院确认调解协议;纠纷经服务中心法官会同法律工作站律师多次做释法说理和调解工作,仍未能达成协议的,由中心法官引导到法院立案进入诉讼程序,依法由法院审判庭作出裁决,最终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矛盾纠纷。石鳌塘村委会与朱某等人物权纠纷,多次组织协商、调解未果。经引导进入司法程序后,服务中心法官和村法律工作站律师一起做释法说理和沟通工作,最终说服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原告给予被告一定经济补偿,被告将所占用的房屋交付给原告处理。纠纷得到妥善解决,使影响市某重大项目建设的涉案楼房得以顺利拆迁。又如:茂南城郊开发区便民诉讼服务中心法官与村(居)法律工作站律师联调联动、跟踪服务,妥善调一宗拖了两年多的交通损害赔偿纠纷,为在车祸中严重受伤致交通事故四级伤残的受害者杨某追回损失16.2万元,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五是建章立制,规范程序。建立接待登记制度,规范接待程序,做到“三有三落实”,即有接待记录、有工作日志、有反馈意见,落实工作时间、落实工作目标、落实监督检查。为保证诉讼服务中心各项功能常态化和规范化运行,该院还制定了有关规范便民诉讼服务、工作流程、诉调对接等行为的一系列工作制度,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制度,力争把矛盾化解工作做到“田间地头”。
三、设立镇街便民诉讼服务中心的成效和影响
镇街便民诉讼服务中心热情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一是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截至10月底,14个镇(街)便民诉讼服务中心共调处纠纷341宗,其中调解成功202宗(工伤纠纷23件、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31件、追讨工资纠纷17件、婚姻家庭纠纷56件、相邻关系纠纷23件、涉农纠纷21件、物权纠纷19件、其它纠纷12件),引入诉讼47宗,息诉罢访59宗,继续协调处理33宗。如:阿英丈夫在公司上班时突然瘁死在办公室,多次向公司索赔无果后求助茂南开发区便民诉讼服务中心,经中心法官的倾力调解,当场领到赔款32万元;76岁的退休工人周伯因病重住院,得不到占用其住房的儿子小周的照顾,无奈将儿子告上法庭,经服务中心法官的协调劝解和说理教育,使小周认识到错误,主动向周伯认错和道歉,并保证以后每周探望一次父亲,表示在经济上给父亲一定补偿,取得了周伯的谅解,父子和好如初;某街道3个村(居)委会的群众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某公司征用其大量土地却没有对村(居)民予以补偿就办理了土地使用权证是违法的,酝酿集体上访索要补偿,便民服务中心法官与街道办领导闻讯后,第一时间组织群众代表做解释工作,法官从土地权属的性质、征地补偿规定以及处理征地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等方面对群众进行释法说理和说服教育,使群众心悦诚服地放弃了上访的念头。
二是法制宣传深入民心。把法制宣传作为便民诉讼服务中心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编印发放“以案说法”宣传手册、巡回审判执行、开设法制讲座、走访释法答疑、派发宣传资料、展出宣传版画、开展法律咨询等方式,进村入户开展法制宣传,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引导群众有事找法、做事依法、办事用法。截至10月底,法官深入村居倾听群众诉求、接受法律咨询602多人次,制作以案说法大型宣传版画20幅巡回展出,印制、派发以案说法案例手册10000份,发放法律宣传资料3500余份,走访企事业单位66家,走访群众413户,下乡开庭36次、调解235次,到学校、企业上法制教育课7次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三是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便民诉讼服务中心在提供诉讼引导、诉前调解、就地开庭或调处纠纷、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等便民法律服务中赢取群众信任,同时邀请群众参与调处纠纷,听取群众对化解矛盾纠纷和司法工作的意见建议,在加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中,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
四是创出化解矛盾纠纷新经验。便民诉讼服务中心边工作边思考,边实践边总结,创出“分流化解,编织纠纷‘过滤网’;诉调对接,设置纠纷‘缓冲带’;全员参与,构筑纠纷‘隔离墙’;全面覆盖,遍设纠纷‘解码器’”等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特色做法,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人民法院报》、《南方日报》等中央、省媒体和省委《每日汇报》、《广东省依法治省办简报》等上级机关信息简报对茂南区设立便民诉讼服务中心的做法经验进行了宣传推广。
建设情况汇报 篇6
项目点基本情况
**乡三岔河村龙树村民小组位于**乡西北部,距政府10公里,距村委会3公里,全组共有34户农户135人,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村。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08元,人均有粮301公斤。主要产业有烤烟、茶叶、林果、畜牧业等。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体系
**乡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建设共五项,项目总投资86万元,其中民族专项资金补助36万元,乡、村及农户筹集50万元。民族专项资金36万元投入五项项目建设,文化活动室投入5万元,沼气建设投入7万元,道路硬化建设投入10万元,人畜饮水管线建设投入5万元,建设永久性桥梁一座投入9万元。
(二)项目建设时间
项目于XX年10月20日开工建设,XX年5月30日竣工验收。
(三)项目建设情况
1、新建科技文化活动室一间,占地面积15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以砖木结构平方建筑,一间分两格,一格为20平方米,一格为40平方米,屋顶天花板,钢门钢窗,活动室四周围墙,90平方米的空地为活动场所。
2、新建设9口沼气。
3、铺设XX平方米水泥路面,其中串户路5条,宽1.2米,长1135米,铺设文明路150米,面积652平方米。上侧沟300米,支砌挡墙60立方米。
4、建设人畜饮水管线2830米;取水坝头2个,8立方米;蓄水池2个,20立方米。
5、新建永久性桥梁一座,跨径18米,桥面宽4米。建设60×90涵洞一个。文明路 m2,人畜饮水管线3.6km,沼气三配套25户,投资45万元建设永久性桥梁一座,跨径18米,桥面宽4米。
6、在项目实施以外,还组织实施了安居工程。29户农户进行外墙体美化,房屋室内美化,屋顶美化,围墙美化,庭院晒场硬化等。
三、项目建设勤政廉政情况
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严格按照勤政廉政要求,乡村组没有吃、拿、卡、要,施工单位没有宴请、送礼等违纪现象。
四、项目管理
项目实施过程中,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机构,由乡长任组长,分管民族宗教工作副乡长及分管扶贫工作副乡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水管站长负责质量监督。资金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报账制进行使用。
建设情况汇报 篇7
**县位于江西南部,北连、,南接,东邻、,西毗,是江西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国土总面积2375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99.7万亩。
境内、等8个乡(镇),以及、**3个国营林场,共计153.4万亩的山地水域流向广东东江,最后汇入珠江,因此成为东江的源头区。区内有东江的源头、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及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6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8%,中亚热带阔叶林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好,有116科2500余种木本植物、400余种动物在其中生息繁衍。
为切实保护好东江源头,让香港同胞喝上洁净的东江水,我县几十年如一日,以生态效益为重点,不惜一切代价,狠抓措施落实,努力保护东江源头的森林资源,优化美化生态环境,为东江源生态环境保驾护行。
主要工作措施
(一)以生态效益为重点,建设好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保护好东江源的天然森林资源,发挥天然林的天然生态屏障作用,我县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经济、社会效益服从于生态效益,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初开始,对东江源头所在乡(镇)、场全面实施天然林禁伐措施,禁伐天然林面积达120多万亩。由此给林业部门带来巨大的损失,每年林木采伐量从7万多立方米下降至不足3万立方米,每年减少林业规费480万元。同时,县财政和林业部门每年还挤出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门资金用于天然林保护的实施。二是建立了50万亩的/自然保护区和10万亩的/植被类型生态保护区,使天然林的保护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三是加强东江源头区护林队伍建设,强化资源保护,在原有8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和3个国有林场的基础上,还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护林队伍密度比其它重点林区增加了一倍。四是加大林政资源管理执法力度,推进源头区的依法治林,分别在/、**乡设立了森林公安派出所,具体负责/源头区的森林资源保护和林区治安管理工作。五是积极开展“开源节流,改燃节能”工作,以源头8个乡(镇)为治理重点,全面关闭柴炭市场,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改燃节能,推广以煤代柴、以气代柴、以电代柴等无污染燃料,在东江源区内建立了以沼气池带动生猪、果业发展的“猪-沼-果”生态农业,建立沼气池2.4万个,有效缓解了能源性消耗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减轻了环境污染,对东江源头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