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精选31篇)
四、创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手段
重庆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金保”二期就业信息系统目前已覆盖并直连全市所有区县、乡镇(街道)以及90%以上的村(社区),实现业务总统筹、数据大集中的管理模式。在数据管理方面,从“金保”就业信息系统中直接提取新增就业、职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业务数据,避免“统计+估计”的人为因素,数据质量更加真实可靠。畅通数据共享渠道,对内与社会保险、技能鉴定、人才交流等版块建立实时交换和数据比对机制,特别是实现就业登记与社保联动的批量经办,就业系统和社保系统统一指标后,直接读取社保参保信息的同时自动批量生成就业登记信息;对外通过重庆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与公安、民政、工商、扶贫等部门进行实时数据共享,定期与残联、税务、教育等部门进行数据交换,提高数据准确性。在信息应用方面,发挥先进典型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全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指导区县开展智慧型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改建工作,升级完善设施设备和服务功能,形成以“智能识别、智能操作、智能匹配”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体验便捷化、招聘过程高效化、求职匹配精准化,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目前,全市已打造智慧型公共人力资源市场7个。在便民服务方面,依托“重庆就业”微信公众号和重庆就业网,积极推动线上政策申报,实现单位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稳岗补贴和大学生求职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线上申报,让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腿,优化经办流程,减少办理要件,提高群众满意度。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6
近年来,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积极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法规政策,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扩大就业,深入实施就业政策落实、服务落地专项行动,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有效推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格局。
去年,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积极优化营商环境,高度重视“综合柜员制”线下“一窗办”工作,以综柜系统上线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基层经办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就业创业经办服务质量;同时,打造优质高效便民服务,推行综合柜员制系统,坚持智能普及推广与传统服务相结合,提供人性化服务,努力做到线上服务手把手指导,线下服务开展帮办、代办等服务,从而让综合柜员制更有温度,不断推进就业创业数字化建设水平。
今年,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认真开展就业政策落地工作,实施政策落实、服务落地专项行动,认真梳理就业创业各项政策,实行清单管理,对每项政策的落实依照市局提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细化具体措施,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快援企稳岗政策落实,扩大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政策受益面,精准落实困难企业稳岗返还政策,做好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企业的认定;统筹抓好技能提升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实;强化重点企业用工保障,农民工“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服务;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实现应保尽保。
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不断完善“部门+企业+机构+市场”培训机制,搭建职业培训服务平台,组织培训机构参与现场招聘、政策宣传等就业服务活动,充分发挥职业培训补贴资金效应,针对劳动者不同培训需求,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围绕绿色农业、手工编织、家政服务、计算机等专业,引导企业设立培训机构,建立市场需求的精品培训专业(工种),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吸引力;同时,发挥部门组织优势,推进创业培训工作,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拓展技能培训宽度广度;认真落实自治区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加强实名制系统技能培训的管理和应用,及时对培训录入数据进行处理和审核,按照“谁垫付、谁申领”的原则,推动培训补贴资金及时拨付、规范运行。
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将扎实做好就业援助,完善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库,做到基本情况清、技能特长清、就业需求清;综合运用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鼓励企业开发面向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岗位,定期举办专场招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同时,突出抓好重点群体,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大网上人才招聘力度,高质量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服务活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积极拓展就业空间,依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加灵活就业岗位供给,促进各类劳动者实现体面就业。
为了更好地发挥创业带动倍增效应,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将实施扶持创业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就业补助资金引导作用,完善建立创业项目库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体系,提高创业指导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网络创业,加强与市场监管、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沟通联系,推动培训信息共享,扩大创业培训覆盖面;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制定应对复工后贷款需求大幅增长的具体措施,简化优化贷款程序,协同合作银行开发线上经办服务程序,缩短审核时间,加快放款速度,切实缓解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资金紧张的问题。
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将不断完善帮扶政策,重点围绕提高技能帮扶、岗位帮扶实效和建设帮扶载体,继续细化完善工作措施,建立跟踪落实服务机制,提高就业帮扶实效;建立长效机制,重点检查政策是否落地、措施是否精准、效果是否真实、脱贫劳动力是否满意,真正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海南区就业服务中心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稳步提高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就业失业登记服务窗口服务效率,实现高频服务事项就地就近办理;进一步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实现无谓证明材料“不用交”、重复表格信息“不用填”,切实方便群众办事;建立供求对接联动机制,开展大规模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意愿信息调查,深挖项目落地吸纳就业潜力,主动对接新开工、投产项目,针对用工需求,筛选求职登记人员信息进行定向推荐,实现项目拉动就业、就业助推项目的双赢目标。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7
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区人社局坚持把就业工作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全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自去年10月以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强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能力提升,开展国家人社部“求职能力实训营”试点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__年在上海开展“求职能力实训营”试点工作,通过求职通用能力的实战训练切实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提高就业和求职能力。萃取提炼杨浦多年来公共就业服务的实践经验,杨浦试点营在12月20日正式开班,并精准落实教学课程计划,64课时训练内容,为期8天的实训秉持“活动训练、任务导向”“理论为主、兼顾实操”原则,围绕自我激发、自我画像、自我定位、成果展示等模块,帮助参训的15名户籍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激发就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截至20__年2月中旬,已有2人实现就业。杨浦作为全国唯一观摩点,各省市近100名公共就业服务专家在线观摩实时训练。
聚焦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20__年1月,实施“就业帮扶 真情相助”就业援助月专项行动。强宣传,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全方位宣传模式。重排摸,组织开展就业援助对象走访调查工作,摸清人员就业服务需求,建立帮扶清单。加强与对口协作地区的对接,实行脱贫人员就业状态动态跟踪,及时掌握脱贫人员就业情况和转岗需求。扩岗位,重点收集社区便民商业、物业管理、家庭服务等适合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信息,鼓励地区内经营业绩较好、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广服务,依托街道乐业空间,结合“小课式巡演”创新项目,开展专场面试、职业指导、专题讲座、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形式多元的活动,通过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送政策,增强援助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活动期间,对于符合条件的434名地区失业困难人员发放一次性“元旦、春节一次性困难补助”32.55万元,累计帮助333名就业援助对象实现就业。
深化企业数字化公共就业服务,做好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推广。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尝试,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于20__年10月全新上线。杨浦勤思善想、创新宣传,把新平台的培训与推广摆上重要日程,把新平台的使用与引流当做重中之重。日常服务便捷化,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24小时服务通道,特设“三个一”力促线上高效流转(“一个公共邮箱”“一个对外服务QQ号”“一个企业交流微信群”),增强与企业的服务黏性,推动新平台服务向移动客户端、服务热线等延伸拓展。操作培训高效化,在全区范围内分时分批分类,面向街道乐业空间就业服务专员等开展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培训,推动宣传主体、执行主体做到“学习好,宣传好,使用好”。宣传推广联动化,与失业动态监测工作相结合,依托地区220家动态监测企业的全年度总结培训会,完成线下开讲,线上同频直播。依托街道乐业空间企业岗位开发职能,把新平台动态宣传服务抓实抓细抓到位。20__年10月至20__年1月,在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自主发布单位数364家,岗位2781个,投递简历数11036人;代理招聘单位数32家,代理招聘岗位4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