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秘写作

文秘写作

小学语文评课稿(精选35篇)

2024-09-04 05:00:27文秘写作打印
小学语文评课稿(精选35篇) 在评蔡老师执教的《好汉查理》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好汉查理》这篇文章的文本解读。《好汉查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后来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互相....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4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xx教师以歌曲“朋友”导入课题,让学生在“猜、唱、悟”等环节中中体会“朋友”的真正内涵,在简便愉悦的音乐声中,导入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又如课堂练笔部分,学生仿佛不是在写作,而是在对自我的老朋友倾述自我的情感。又如五个小组竞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突出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进取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中的一个新理念。XX教师的这节课正好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地理解知识,而是进取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交流。比如:林娟教师问: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学生进行美点文追踪,他们都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林教师十分注重师生互动,当学生遇到疑难时,XX教师总是适时地加以点拔与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感受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欢乐。比如:当学生陷入沉默的阶段,XX教师让组与组竞赛,还适时点拔:“还是组长亲自出马,”“有共鸣”“你喜欢诗歌吗”?不是缺少美,而是缺美的眼睛等,我们在那里真切感受到林教师是学生的真正朋友。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xx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如何交朋友,学会珍惜身边每一位朋友,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的构成奠定了基础。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5

  《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调达的命,并不要他的任何回报,只求他不向任何人泄露他的住处。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但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很乐意读,而且一读便懂,所以这是一篇被许多人公认的“浅文”。但就是这样的一篇“浅文”,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

  黄冬蕾老师执教的《九色鹿》给我留下这些印象:

  1、课堂体现了语文味。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但是,语文课还是姓“语”,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多次想象练说的环节: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想象你是一名国家臣民对文中的四个人物进行评论。通过角色的置换、想象,试图让学生走进任务的内心,初步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魅力。

  2、被感动的细节。

  对于一名新教师而言,对教材的研读肯定存在不足,而黄老师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课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主动请教高年级的老师,还借了我班进行试教,可惜的是,我也和她半斤八两,所以,可以说我们是两个臭皮匠,由于水平的有限,教材解读浮于表面。虽然有许多问题,但教师的认真痕迹却是抹不去的,她的认真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细节:课件美观又详实,将文字与图片结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板书也书写得清晰明了,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九色鹿、调达的特点,展示得清楚。整篇课文处得也较有条理。

  对教材,我也是陌生的,以上是我勉为其难的皮毛见解。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6

  一、《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教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第4、5自然段的处理:教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教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师将在第二课时中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结合课后练习学以致用。

  最后,我想说,井老师毕竟还年轻,学美术专业的她以往也没有这样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课堂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为今天看到井老师的进步而高兴,相信她会越来越好。同时我更希望,我们槐荫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更快、更新的发展!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7

  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介绍了“大熊猫、银杏树、中华鲟”三种活化石。内容浅显易懂,但是相对来说也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林老师的这堂课却摆脱了这类文章讲解的枯燥,显得生动、有趣。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识字与阅读的完美结合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在于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低年级的课文就是为了学生识字创造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低年级识字教学要以文本为依托展开,学文与识字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把识字融入语文学习的整体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提升识字质量,增进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更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而林老师本课的教学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将识字和阅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1、在导入新课时识字

  导入的环节,老师们一般都会将心思花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上,而林老师的导入环节设计非常巧妙。利用学生熟悉的温州博物馆引入,学习“博”字,博的左边是一个“十”字,在古代“十”往往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博往往和大在一起,“博大”。然后给“博”扩词,“博学、博士、广博、地大物博”在词语中再次强化“博”的认识和巩固。再出示化石图片的呈现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但这个环节的作用远不止此,教师马上加入了识字写字的环节,书写“化”字。把写字的环节提到导入时做,非常自然而效果又很好。

  2、在初读课文时识字

  课堂是学生识字实践的主场地,让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随文识字,是每一个教师需用心花上心思的。林老师要求学生划出“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在指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时,随机学习生字“珍”、“绝”、“史”。她的课堂将识字与文本创设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识字融入语文学习的整体之中,立足帮助学生跳出单纯识字的局限,便于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认识“一片片”、“一把把”时,教师同样是将口语交际与识字相结合,首先是反复地读词语所在的句子,理解了比喻句,然后又用“一把把”来说一句比喻句,在口语训练中很自然地理解了词义,认识了词语,做到了音、形、义的三结合。

  3、在朗读感悟中识字

  在朗读感悟中结合识字的环节就更多了。教师非常善于运用多媒体、游戏等手段,创设趣味、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在学生心态良好、兴趣高涨的情况下,运用各种方法出示与本课相关的要认的字,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力,识字的效果就更好了。如在学习银杏树这一段时,出示几张叶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银杏叶。学生兴味盎然地找出很多片,老师告诉学生,像这样找出一片,一片,又一片,就叫一片片。你们找叶子的过程就叫“辨认”。 这样一个环节集阅读叶子形状的句子,感知叶子的形状,同时又非常深刻地理解了辨认这个难点词语的意思,这样的多重功效为一身,真可谓是匠心独具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