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工作计划集锦(通用34篇)
5.继续开展学生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本学期,我们将在高一,高二年级开展英文背诵比赛,百词竞赛,壁报评比等活动,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通过大众化的竞赛,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给他们展示的机会。
6.做好骨干教师示范课和高三年级研究课工作。
听课是老师间相互学习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利用这两个机会,我们全组要积极听课,尤其是做好听课后的评课工作,大家一起,不但要学习优点,更要分析问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总之,希望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研究进行尝试,使得同组老师在教学方面有一个进步。
附录:教学进度
高一:完成牛津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一、二模块;
高二:完成牛津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五、六模块;
高三:完成牛津版高中英语选
修第九、十模块,积极完成一轮复习,迎接泰州 高三联考。
有关科学工作计划集锦 篇10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以构建“翻转课堂”为目标,以“主动发展、差异发展、生本发展”为策略,以“两周两课”为载体,促科学教师在研究中学习,改进教学策略,积累经验,加深自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评价等专业水平,使全体科学教师朝着“有特色、有品位、有创新、有活力”的方向迈进,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推动学校科学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及打算:
1.通过教研活动和参加市里的各种专项竞赛,培养科学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让教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领路人”。
2.优化翻转课堂教学管理机制,不断改进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使翻转课堂“个性化”。
3.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共同探索“以生为本”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加强电化教学的管理与使用,实现平板与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三、教师活动:
1.教师读书活动(详见附表)。
本学期每位教师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专着,并在两周一次的教研组会议上进行交流。推荐书目:《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着)、《一位教育学教授的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余文森着)、《新教育之梦》(朱永新)、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美】托马斯·阿姆斯特朗着)。
2.集体备课安排。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继续积极开展一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采用自主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形式,既要构思自己的方案,又要凝聚集体的智慧。
3.听课评课安排(详见附表)。继续“两周两课”活动,把翻转课堂的模式和步骤及课堂管理进行深化研究。
附表1:科学组“两周两课”开课、评课、评书安排
周次日期开课人评课人评书人
4.导学案编制。
由原来的纯任务式改进为问题引导式。
例如,七上第一章第3节科学观察,原来的导学案为:
1、自主学习课本P13——P17,对照作业A本P2第1~4题,给书上重点划线画圈,并完成这4题。
2、在实验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提示:P17,4个要点)
3、完成课本P13、P17活动、作业A本P2~P3第6、9、11题中的实验,并对照要求用铅笔记录现象(写在课本或作业本上)。其中课本P17活动和作业A本第6题的第(1)(2)小题拍照,第(3)小题和第11题拍视频。
4、分工查找资料完成课本P17课后练习第1~4题。(要求:T1~T2直接记录在书上,T3打印资料,T4做成幻灯片(有图片和简单文字说明,不超过5张))
现改为:
1.完成P13活动,做好相应的记录和结论。
2.先用肉眼直接判断P14图1-33和图1-34,然后借助工具来判断。两次结果一致吗?这个活动想告诉我们什么?
3.阅读图1-36,图1-37,图1-38,进一步认识到:许多观测仪器,大大拓展人类的观察能力。
4.观察结果的记录常见的有几种?
5.完成A本作业本P2T1-T5。
提前准备T6、T9实验。(有兴趣的同学可拍成视频传给老师)
5.学科素养考核准备。积极寻找类似的资料,让学科组老师提早学习,争取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学生活动:(详见附件)
附表2:本学期市里科学教研活动安排表
有关科学工作计划集锦 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四、教学进度表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课时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1课时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课时
4、造一艘小船;1课时
5、浮力 1课时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1课时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1课时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1课时
热
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
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6、热是怎样传递的
7、传热比赛;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各1课时)
时间的测量
1、时间在流逝
2、太阳钟;3、用水测量时间
4、我的水钟;5、机械摆钟
6、摆的研究;7、做一个钟摆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各1课时)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证明地球在自转;4、谁先迎来黎明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各1课时)
有关科学工作计划集锦 篇12
科学教学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主要以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教材的主线,根据探究过程依次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六组,称为“探究过程能力”,在强调培养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探究活动的选择上,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亲身实践;强调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