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范文(通用30篇)
①能算出各人各买了多少千克水果吗?
②每人买水果都用的多少元钱?
能算出所买水果的单价吗?
③根据算出的单价,能判断出各人买的是什么水果吗?
4、操作:第16题。
做前提问,怎样才能画出所要求的图形?
小结。
二、评价与反思
1、在学习分数除法这个单元的知识时,你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能积极探索计算方法,并和同学交流吗?
(2)能正确计算吗?
(3)能联系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4)能正确、有条理地说明解题的思考过程吗?
2、你认为自己在上面的这几个方面中,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12、13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14课时 树叶中的比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活动,初步发现虽然树叶的大小各不相同,但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
2、初步感受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课前准备:
每个小组采集一种树叶(10片)
教学重点:
利用比的知识探究树叶长与宽之间的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
谈话:课前大家收集了很多树叶,仔细观察一下采集的树叶,看看每种树叶有什么特点,小组里互相说说看。
2、观察比较。
出示一些常见树叶。
引导:看看它们的大小形状是怎样的,不同树叶的大小、形状区别在哪里,同种树叶的大小、形状又有怎样的关系?
观察后小组讨论。
交流,板书: 不同树叶形状一般不同,同一种树叶形状是相似的。
同一种树叶形状相似,从数学角度看,反映出什么特点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有很多收获的
3、揭示课题。
4、提出问题。
怎么样可以知道每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呢?怎么样比较这些树叶长和宽的比呢?说说你的想法。
明确:先测量树叶的长和宽,再比较长和宽的比值。 指出:测量、计算、比较是我们研究数学常用的好方法。
二、动手实践、自主发现
1、举例介绍树叶的长和宽。
谈话:动手实践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树叶的长和宽指的是什么?
结合书上66页的图,你能向大家解释一下吗?
2、动手实践。
活动要求:
(1)4人一组,每组测量2种不同的树叶,组长分工。
(2)每人测量10片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并算出长和宽的比值(保留一位小数)填在67页的表里。
(3)计算出你测量的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的平均数。
(4)在小组里交流各自测量到的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的平均数。
(5)将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与相应树叶对照,看看树叶的长短宽窄和比值有什么关系,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发现。
3、学生操作实践,记录数据并进行相应计算。
4、组织比较交流。
(1)你测量的是哪种树叶,比较每片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板书)。虽然大小可能不同,但形状是相似的。
(2)如果不是同一种树叶,对照它们的比值和长短宽窄,你对形状和比值大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发现吗?说说你的发现。
如果不同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它们的形状会怎么样呢?
指出:不是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不同,所以形状也不同。(板书:不同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一般不同)但如果比值接近,它们的形状也是相似的。
长和宽的比值越小,树叶显得宽一些,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
5、实际运用。
猜猜老师采集的几种树叶:
1号树叶:长和宽的比的2:1
2号树叶:长和宽的比是7:1
3号树叶:长和宽的比是10:9
学生猜测、它们各是什么树叶,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探究树叶中的比,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知道了树叶中的哪些奥秘?我们在怎样发现的?你还有什么体会?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范文 篇9
一、 指导思想
重视双基 关注能力 注意应用 发展情感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针,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蓝本,依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使毕业班数学复习工作有条不紊、有序高效地进行,实现学生的全面、持续与和谐地发展。
二、总体目标
总复习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进行,前三部分先回忆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整理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再通过适量的练习,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必要的技能。第四部分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通过总复习,使学生的"双基"得到落实,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并进行拓展与运用,使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为第三学段的数学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措施
1、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活学习潜能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学生的学习气氛往往和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学生常常会因为尊敬喜欢教师而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学习责任心,愿意学习他们喜爱的教师的学科。对于我们毕业班的学生,他们个个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并且承载着教师家长的期盼,面对的也是第一次如此重要的考试,难免会紧张、焦虑。我们更要对他们少一点"师道尊严",多一点学生心理,少一点疾风骤雨,多一点阳光明媚,少一点呵斥,多一点呵护。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我们最后的复习阶段,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珍爱学生,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所做。入情才能入理,激情才能启思,深情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学习天地。
2、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凸显课堂魅力
构建"学程导航,互动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武器与重要途径,我们要认真备好复习课的教案,上好每一节复习课,特别是向40分钟要质量,搞好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三个为主"(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课堂上要加强训练力度。在复习课中,首先目标要简明,不能面面俱到。其次,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达到什么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上好复习课,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把已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加以回忆,并进行系统的整理,不是讲授新知识。复习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复习的内容和形式,自己总结复习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等,共同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在回忆和整理时,要多让学生发言,互相补充,逐步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明确的知识网络。这样易于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印象深刻,同时使学生感到通过整理和复习确实有所提高,从而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果。
3、确保练习的精致合理,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中,练习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但是如果不厌其烦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练习--再练习"的重复的作业堆里徘徊,大量耗费了本属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作业是无可奈何的负担,这就有悖于我们预期想要的结果了,所以,练习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上,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练习,体现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优化作业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地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位教师加入到练习资源的开发工作中来,对数学书、一课一练、补充习题、《复习指导用书》等资料中的练习题进行重组与整合,精选或设计出具有代表性、时代性、新颖性与一定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用极短的练习时间,既梳理了旧知,形成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大幅度地提高复习效率。我们还实行:每复习一个单元,认真严格考核,各班要协调一致。达到统一进度,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考核,要及时批改、评讲、补救,实行单元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