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题结题报告(精选5篇)
二、数学反思的核心要素
通过分析数学反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数学反思的知识、技能与数学反思的内容是数学反思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是在数学反思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一)数学反思的知识
1.数学反思的陈述性知识:掌握有关数学反思过程中通常有哪些策略和技能可以应用,而且了解这些技能和策略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用比较合适的知识。2.数学反思的程序性知识:有关如何使用各种策略、技能进行数学反思的知识,即掌握各种策略和技能的操作方法。3.数学反思的情景性知识:它告诉人们应该在什么情景之中运用什么知识和技能,即时间、地点、环境(包括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知识。
(二)数学反思的技能
1.经验技能:认知主体借助于经验对认知过程、结果及相关事物的直觉的反思能力。
2.理论技能:认知主体以特定的理论为根据进行相对理性的反思能力。
3.分析技能:是理解解释描述认知过程、结果必需的,是指能够选择最优的策略,对数学思维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
4.评价技能:主体根据不同的认知目的对认知过程及结果以及所采用的策略等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即能够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效能判断并正确归因的能力。
5.策略技能:能够恰当地应用各种策略进行反思的能力,即对反思中找出的问题设计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
6.实践技能:能够将反思得到的结果付诸实践以达到调节和控制目的的能力。
其实,数学反思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动机、兴趣、毅力等因素的维持与推进。认知主体能在数学反思过程中长期坚持不懈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并能坚韧顽强、不屈不挠地去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是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的。
(三)数学反思的内容
1.从数学反思活动发生的时间来看
数学反思的主要作用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监察、评价、调控,因此它可以发生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前、中、后:在数学思维活动之前,反思思维计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反思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开放性等;在数学思维活动后,反思整个思维计划的执行结果,对得与失进行总结。其实,数学思维过程中随时都有诱发反思的因素,而数学思维过程中的反思是一种内隐的过程,无法从外表觉察,故只有采用口语报告法或事后回忆法方能体会到。因此数学思维活动前和中的反思一般很难引起注意,而对数学思维活动结束后的反思都比较重视,研究的也比较多,这是由于数学思维活动结束后,活动的结果已经很明显,问题也很容易暴露,而且事后回忆往往比较好操作。
2.从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来看
数学思维活动有三个要素:对象、过程、结果。因此数学反思也可以相应地分为对数学思维活动对象、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对数学思维活动对象的反思包括:对数学问题的问题特征进行反思,对数学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反思,对数学命题、数学语言以及与数学思维活动有联系的问题的反思。对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反思包括:对思考的过程、理解的过程、推理的过程、运算的过程、想象的过程(即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对数学思维活动结果的反思包括对解题思路的反思、对语言表述的反思以及对数学结论进行的反思。
3.从数学反思问题的性质来看
(1)经验性反思:旨在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着重反思问题涉及了哪些知识,哪些能力。
(2)概括性反思:旨在对同一类数学问题的解法进行筛选、概括,形成一种解题思路,进而上升为一种数学思想。
(3)创造性反思:对数学问题的重新认识,以及推广、引申和发展。
(4)错误性反思:注重对解答问题的失误的纠正、辨析,从而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如果对整个数学反思的过程作一剖析,反思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数学技能或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反思;第二,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的合理性进行反思;
第三,对数学思维活动的目标以及思维活动的动力──非智力因素进行反思。
前面所谈的反思的大部分内容都可归入经验性反思中去,而(2)(3)是更深层次的反思,是给数学思维活动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更高的有效性的反思。
三、数学反思能力的基本特征
(一)强烈的问题意识
数学反思能力使认知者在数学思维过程中有了心理上的一道“警戒线”,使得主体对“问题”的出现有一种敏感性,能主动地去监视思维过程,收集有关信息,一旦可疑即进入反思的状态,这是他们主动关心思维的目的与结果以及解题技能技巧的有效性而形成的直觉的自我觉察意识。
(二)高度的责任心
数学反思能力表现为反思者对自己学习和前途高度负责的精神,因而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能够以更高的标准检查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得与失,能够纵横比较地分析与思考思维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正确地评估思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动地调节认知过程,支配数学思维的发展方向。
(三)执著的精神
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数学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更易产生困难,并且更深层次的反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是一种诱发痛苦的行为,有时会动摇其信念、改变其态度、削弱其意志以及影响其价值观,因而较高水平的数学反思者有忍受挫折、克服困难、长时间反思的执著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能够为进行反思的思维活动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主要表现在:1.更易接纳新信息,对思维过程产生的信息敏感并能及时吸收,在制订改进措施时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2.对现成的结论如课本知识及别人的建议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不机械地接受、盲从或拒绝,而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有选择性地吸收;3.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缺点能够正确地进行估计并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五)深刻的探究性
多方面多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收集的各种改进方案进行评价、估计,按反思的结果去行动,有选择地进行最优处理,而不满足于一般性地解决。
(六)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认知结构
数学反思能力水平较高者,由于对思维过程有很强的觉察、调节、控制能力,因而表现出良好的具有批判性、深刻性、广阔性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从而对学习产生更高的期望、更高的坚持性和更多的投入,最终成为一个自律性的终身学习者。[3]
四、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与数学思维水平有关。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是有区别的,尽管初中生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但批判性还是不够的,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在运算过程中虽能自觉地检查和发现错误并进行纠正,但是不善于寻找错误的原因,也不能及时地调整解题步骤和方法;运算的正确率较高,但不能正确地选取一些结论和有用条件;在推理过程中虽能占用数学材料,但推理的目的性不强。在正常情况下,高中生思维的批判性比较强:他们在考虑问题时,不肯盲从,喜欢探求事物表面现象的根本原因;他们在提出争论的观点时,往往要求自己给出具有一定说服力的逻辑论证。但是对高中生而言,反思的意识仍然不强,反思的技能不高,反思的方法欠缺,使得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容易产生死抠教条的毛病。由于反思能力属于认知活动的一种监控能力,它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发展得较晚。林崇德教授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直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才初步形成。[4]这个转化过程是离不开反思思维的,因为抽象逻辑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反思的思维。学生只有在对抽象概括的数学材料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调整思维方法,纠正思考错误,才能顺利实现这一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反思的能力也就逐渐地成熟起来了。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