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教的社会实践报告(精选32篇)
还记得:“老师你们可以留下来吗”?
“我们和你们一样也是学生,我们也要会学校学习,你们要努力的学习”。
“老师你们什么时候来看我们啊”?
“有时间老师就回来看你们”。
孩子们满是期待的目光里,我看到了他们在成长,我看到了那一颗颗赤诚的心,看到了他们心灵深处发出的耀眼的光芒。
此时,我真的明白的一句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就是是用心去教育孩子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以上就是我这个暑期的社会实践报告以及收获,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并给我提一点宝贵的意见。我会通过各种努力,尽量完善自己,使自己更有能力为大家服务。谢谢!
关于支教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21
在高一年级的支教实践活动过程中,有一个男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我们的活动过程中,他经常会来到我们的办公室外面偷偷地向里面张望,邀请他进来,他却不肯。在几次的接触和与班主任的交流之后,我们终于开始了解这个瘦小的男生。
小男生的名字叫(化名),从小家里环境就不太好,孩子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由父亲一个人抚养长大。单亲的家庭环境让小小的子明异常的沉默,不愿与外人交流,于是我们决定想办法帮帮这个可怜的小男孩。我们主动与子明的班主任和他的父亲进行沟通,开始了解这个孩子。内向的子明在家里沉默寡言,不怎么开口和父亲交流,而父亲也缺少对孩子具体的关心,子明的成绩并不是很好,在班上表现很一般,对任何事的表现都不是很积极,是存在感很弱的学生。我们决定专门派一名队员专门对小子明进行辅导,开导他的心灵。在实践队员的陪同和耐心开导下,小子明终于开始敞开了自己的心声。原来小子明平时的家庭环境让他很少开口和父亲说话,而沉默寡言的父亲在家庭的重担下很少具体关心子明的学习和生活。这些造成了子明自闭的性格,在班上也不愿意开口讲话,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在我们耐心的开导下,子明和我们认真地说了他的想法:小子明渴望被爱的感觉,他知道母爱的一种奢求,但是希望得到父亲更多的关怀,他希望能和父亲有更多的交流;小子明在办公室外张望,是希望引起我们的注意,希望得到关爱。后来,我们跟子明的父亲交流了这些情况,他也向我们说明了心迹:他想给孩子更多的爱,却不知道怎么说出口。最后,父子二人在我们的组织下,互相敞开了心扉。看到子明哭着抱着爸爸,我们都很感动,也为子明感到开心。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在学校这样的孩子不止子明一个,还有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关爱,耽误了学业甚至人生。这样的情况让我们很痛心,我们只能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我们期待子明的转变,也由衷地祝福他,祝福所有的孩子!
关于支教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22
最简单的行囊,最饱满的热情,八点钟,准时出发!
——题记
经过四个小时的车程,顶着似火骄阳,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河源市曾田镇中心小学。这里四面环山,远远望去,山顶郁郁葱葱。小朋友指着美丽的山峦告诉我们:“那就是最高的五指山。”是这里了,我们将在这里经历人生中难忘的半个月。
教学篇
支教,让我们医学生也来体会一番“三尺讲台话世界,一只粉笔绘人生”的酸甜苦辣。
来时,小学早已放了暑假,召回学生便成了最开始的工作。在到达曾田镇的第一个下午,志愿者分头奔走,宣传此次的支教活动,大家都担心第一天会门可罗雀。结果很令人鼓舞,最让我们欣慰的莫过于,到了第三天,连附近的初中生和学前班的小朋友都来听课,直到教室爆满。看着支教活动逐渐得到当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我们暗暗告诉自己“值了!”
课程总共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生活、科学、体育、文化、爱的教育和自救与互救,还准备了逃生演练。希望我们能从新的角度为孩子们拓宽视野,并教会他们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短短几天时间,我们无奈过,但依旧坚强着;我们很辛苦,但痛并快乐着。
生活篇
借用了小学的宿舍,我们十个人住一间宿舍,每人一卷草席,一帘蚊帐,便能安稳的睡去了,书本就兼职充当枕头。刚开始适应不了昼夜温差,第一晚就被冻醒了,只能翻出所有的衣服全部盖在身上。
饮食的简单,让小学食堂一度怀疑我们这群大学生能不能适应。从最开始连喝水都成问题,到后来早餐啃馒头,简简单单的中餐、晚餐,也能使大家吃的很开心。
我们穿着统一的鲜红的志愿者队服,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小朋友经过,都是一张张无邪的笑脸,伴着脆脆的一声“老师好!”甘泉般清冽。就是这一件件鲜红的志愿者队服,不仅活跃在校园里,还活跃在田间地头。
劳动篇
我们一行28人,每天除了授课,还要帮食堂择菜、洗菜,另外一群人还要去进行支医支农活动。
在支农的途中,我们看见劳动力缺乏的农户都会去帮忙。有一家子女都外出打工,只剩下一个老婆婆和两个小孩子在田里做活。“海鸥”即将登陆,老婆婆一个人要用最原始的镰刀抢收三亩水稻。我们二话不说,开始下田农作。众人拾柴火焰高,看着一片片水稻倒在我们的镰下,老婆婆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硬要留我们吃饭,被我们婉拒。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让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我们的皮肤都镀了一层“铜”,双臂被水稻划上一道道“功勋章”。
作为医学生,我们还以传播健康知识为己任,宣传健康小常识,力图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后记
时间像水一样从指间溜走。我们无法回答“老师,你们能不能迟些走?”“老师,你们明年还来不来?”……我们和这山、这水、这孩子,有这一种情愫,一种牵绊。那种不能释怀的心情,让人无法忘记,一年、两年,甚是一生无法忘怀……
关于支教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23
一、 前期编辑教案和小学生安全手册
很荣幸的接到了排版教案和安全手册的工作,这是我比较擅长的领域,作为一个团队中的个体,一个队员,能够最大化地发挥每个人体的能动性是很关键的。我比较追求完美,一个WORD文档里努力不让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格式错误,这是一个很细致的活我还是很认真地完成了。
这在后来上有关暑期安全主题课的时候显现出了很好的作用,并且作为教材每位学生都能从我们这里领到一本,当然这也造成了同学们的争先恐后,唯恐迟了自己就拿不到了。
二、 队务管理
我们分工很明确,我主要负责:
1.2.3.4.课间调动气氛,组织游戏; 支教过程中照片的拍摄; .帮女队员搬行李; 协调我们和义工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任务
我们这次担任的是霞泉和鹤鹿溪两个村的教学任务,以下做分别介绍:
1. 递铺镇霞泉村——初出茅庐,不知天高地厚
7月18日下午第一天到达安吉,傍晚所有的小组就各自和义工赶赴自己负责的村子。有趣的是,我们的义工碰巧也是大二的学生,也是来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只不过他们的课题是研究民间组织的生存情况。理所当然的,加入各个民间组织就是最好的研究方式,于是,我们就这样相遇了。
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他们也是的学生,我们都没有住过农家乐,自然挑到一家合适的,价格再砍刀合适的,会很难,毕竟经费只有700,还有300的旅游券鲜有可以用的地方。好在有义工副会长的帮助,用当地话还价到一个很实惠的程度,安顿好了我们,他还开玩笑的说,之后就要全部靠我们自己了,然后就开车离开了。
7月19日抱着很期待的心情背着教具走到村委会,原以为的接待和欢迎被整幢楼空无一人所代替,吉德很厚的灰尘反映出了这里不常来人。村长,副村长,书记,这些人领导的电话没有一个是打得通的,最后我们选择了等,坐在村委会大楼前面等。一个小时后,终于等来了妇女办的办公室主任,得知了我们的来意之后,她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要不要钱的?”当然最后很热情的帮我们联系村里的家长,一通一通的电话让我们绷紧的心松了许多。
7月19日下午到7月21日上午3天的课我们安排的满满的,这也是出于到课学生的数量的因素,3天里最多的一节课,这个几乎荒废的会议室里竟然来了32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都有。因为学生层次的不同,来之前所准备的很多教案根本就用不上,需要很大的改动。我们决定把他们按照一、六年级一组,二、三、五年级一组分,各选一个队长,进行竞赛和对抗,效果出奇的好,大家的注意力十分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