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以修身”学习心得(通用31篇)
“严以修身”学习心得 篇1
古时候,有一个智者把同样的汤勺和美味的肉汤分别送给两个村子后去探访。看到其中一个村的房子中间熊熊燃烧着火堆,上面吊着煮肉汤的大锅,锅里的汤沸腾着,散发着令人垂涎的香味。汤锅的周围却挤着一个个面黄肌瘦的人,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个好几尺长的大汤勺,汤勺是铁的,汤勺的柄也是铁的,只有手握的一段是木制的。每个人都贪婪又拼命地舀着锅里的汤,可是谁也喝不到嘴里。有的人不得要领,不是汤伤了自己的手和脸,就是伤了身边人的手和脸,他们互相指责并相互谩骂。在另一个村里,智者看到房子的中间也吊着一个热汤锅,也有许多人围着汤锅。每个人手中也拿着同样长柄的汤勺,但是这里没有叫嚷和吵骂的声音,只有满意的喝汤声。他们每个人都红光满面,他们静静地坐在锅边喝汤,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把盛上来的肉汤喂给对面的人喝,于是每个人都喝到了肉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在集体里,离不开团结协作与互相帮助。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你和宿舍的几个同学能从五湖四海集中到一个屋檐下生活,一起度过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大学生活,是难得的缘分,彼此需要好好珍惜。
人是社会中的个体,交往是个体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要。寝室是锻炼同学处理人际关系和培养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同学之间接触最紧密,了解最深入,矛盾最集中的重要场所。构建优良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我们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并分享彼此的喜悦。优良的人际交往还能及时让我们倾吐心中的烦恼,保持心情舒畅。正像培根所讲:“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当然,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优良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我们增长才干,开启心智,获得成功。因为一个人知识的获得不外乎通过间接学习和直接学习这两条途径,而善于通过直接学习的途径获得知识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善于交往的人。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优良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另外,优良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路径。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用身边的同学作为衡量自己的尺度,用身边的同学作为镜子来折射自己的形象,这也是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重要方法,而这个评价过程需要在交往中完成。
一般来说,大学宿舍同学间发生冲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洗澡,乱扔东西,干扰他人作息,常借用别人的物品损坏不修或不归还,未经同意翻动室友私人物品;占小便宜;喜欢讲别人的闲话;性格不合或观念差异等。据调查研究发现,生活习惯和成长背景的不同是造成宿舍矛盾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无法融入室友的圈子,一些同学只能选择独来独往,跟同宿舍室友的关系越来越冷淡。有的大学生反映,他们反感的原因其实根源于一些生活细节,比如:吸烟污染寝室空气;在寝室里上网听音乐影响他人休息;脏衣服、袜子长时间不洗等等,总的说来,就是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别人相处。
“严以修身”学习心得 篇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自古就是安身立命之本,严以修身在今天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已经上升到一名合格党员应有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给出了作风建设的新标尺。
就我自身而言,总体是好的,但"修身不严"的问题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存在。不学习、不思考,庸庸碌碌混日子;有的心思不在工作上,碰到问题不能积极主动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采取一拖了之的消极方法。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只有把住了思想"总开关",才能避免行动上的偏差;只有保持健康的"神经中枢",才能抵御思想病毒的侵袭。
严以修身就是要修思想,植牢修身做人的根本。修身做人要保持定力、提高修为、心存敬畏,须日三省吾身,工作中时时处处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不存妄念乱想,清除思想杂质,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坚持原则,同时能给用户提供方便的事情绝不能故意为难、刁难,慎独、慎初、慎微,防微杜渐。要持久用功、一以贯之,乃至一辈子,加强党性修养,锻造个人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严以修身就是要修作风,不忘理想信念之所在。古人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修身的至高追求,今天的党员更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以干事创业为荣,以碌碌无为为耻。要做到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情况了如指掌,对涉及民生之类的工作提前谋划、主动联系,比如抽水灌溉、低电压等。
严以修身就是要修能力,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本领。只有能力具备,才能扛得起担子。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我们要大兴学习之风,读经典、学业务、长才干,"知羞而学知错而改",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工作的行家里手。
“严以修身”学习心得 篇3
修身,古已有之。儒墨道都讲过修身,最出名是儒家《礼记?大学》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过:静以修身。《论语?子路》中记载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其中严以修身是起始,是前提,是基础,离开严以修身,其余五个方面的要求都难以做到。
严以修身既是党员领导干部立身之本,也是干事创业搞改革之本。我国古代就有“严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典范,至今被人所传诵。
诸葛亮的修身自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相诸葛亮严于修身,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后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养子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瑾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54岁便去逝了。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长寸以尺。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穿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修身,古已有之。儒墨道都讲过修身,最出名是儒家《礼记?大学》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过:静以修身。《论语?子路》中记载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什么要修身?正所谓“其身不正,何以正人?”严以修身,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最后才能守得住繁华。
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党员干部要修身做人,必须加强党性锻炼与自身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只有这样,严以修身才能发挥至实处。
“不要闯红灯”
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始终坚持廉洁自律、严以修身,保持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郑培民曾任中共湘潭市委书记、中共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党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湖南省人大会副主任。
作为一名省部级领导干部,郑培民经常警示自己:“情浓钱淡,永葆清白”;“对待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所以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他都能始终做到“灯红酒绿不迷眼,不义之财不伸手”,决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