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标学习心得(通用30篇)
语文课标学习心得 篇1
20xx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正式颁布。“新课标新在哪里”“新理念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指向什么”“语文课程内容有何变化”等都是我们一线老师迫切想知道和关心的问题。而在这众多迷雾之中,我最感兴趣的点落到了“语文素养-文化自信”这几个字上,下面结合一系列的新课标学习及自己的教学实例,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阅读文化经典,丰富文化积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和最基本的思想基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修身克己”的个人品德......常常出现在文化经典当中。我们就要利用各种形式的引导让学生诵读经典文化作品,如每日一诗、经典诵读大赛、诗文书画比赛、诗文书法比赛、讲故事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文字的精妙之处,在诵读中扩展文化的范围,水滴石穿,积少成多,量变引发质变,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就会积累大量的古诗文素材,古诗文学习能力也可以提高。文化自信在文化积淀中慢慢地生根发芽。
课堂教学浸润,加强理解认同。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上通过不同方式的浸润渗透,适当增添语文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嵌入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加强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如再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时,就可以以此诗为引子,适当拓展范成大的其他田园诗,或是其他诗人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词,也可以由田园诗为主题进行探讨性学习,为何古代诗人在官场受挫、人生失意之时都喜欢到乡村去,都喜欢写乡村田园类诗词来“诗以言志”,从而可以深入理解感受古代文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以及他们在失意之时以乡村为精神家园的追求寄托。这样一来,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单元主题“乡村生活”的认识了解,更加从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独特,与众不同,也是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的一种精神熏陶。
创新课堂形式,推动文化传播。
传统单一的`语文课堂,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加之好多的优秀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的理解感受不深,不是特别感兴趣,这就需要挖掘语文教学资源,依靠创新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如: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可以先充分让学生进行诵读,再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画面、歌曲、故事等不同的媒体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近诗文;还可以设计诸如“飞花令”“你来比划我来猜”等诗词大会的精彩环节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由探讨的兴趣。新颖的课堂形式,获得的信息量既大且深,对优秀文化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也会在不经意间推动文化的传播。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认识一种知识容易,但教育学生认同一类文化不易,中华文化,范围宽广,含义深刻,传承与发扬的重担在我们新一代的少年身上,也在我们这个时代教育者的身上。立德树人——牢记使命,坚定信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起走上文化自信的教学传播之路!
语文课标学习心得 篇2
这段时间,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对新课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新的课程观正逐渐改变着师生传统的教学观念,呈现给人们新的教学视野,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价值已势在必行。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和学生共同成长。我认为,新课标下教师既不能自己在前面引导着学生,学生在后面亦步亦趋,也不能自己站在一旁指挥他们如何走,而应该成为学生并肩前行的同路人,与学生一起商量着决定前行的方向和共同解决路途中的疑难,与学生一道成长。
二、注意评价多样化。评价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不要总是一句“你真棒”。评价要真诚,对回答有错误的学生,应善意的指出。
三、变讲堂为学堂。我们理应深刻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变讲堂为学堂,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上来,不能再本末倒置。
四、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五、注重学生自悟探究。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
六、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我们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是每个教师语文教学的指航标,把握目标,准确定位,并将新课标的精神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一定会从中感受和领悟到新课标真谛所带来的喜悦。
语文课标学习心得 篇3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至关重要。
要想学好语文最重要是的是培养兴趣。语文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中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情色彩。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学习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机械死板的学。
要掌握好语文有三个步骤:
一、学好课本知识。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它。学习最重要的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地阅读,直到把问题看透了,看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下课后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更稳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知识就像海洋,课本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阅读是必要的。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的知识,而且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文章最好背诵下来。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写日记,有感而发地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文章的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春去秋来,我们只能有限的时间来了。所以不管大家是否热爱,都要认真地学习它,不要当作负担,只要把它想象成兴趣,只要善于发现,我们都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书中学习语文,俗话怎么说来着:轻松一点,胜人一筹!
语文课标学习心得 篇4
综上所述,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传统人才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于情境中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