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艺术心得体会(通用24篇)

2024-10-08 08:29:41心得体会打印
艺术心得体会(通用24篇)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刻的反思可以减少遗憾。”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工人”逐步成长为“教育专家”。....

  陵墓建筑雕刻,大致可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大类,而地下(墓室地宫)由于较少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所以遗存最多。早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就呈现出装饰雕刻的鼎盛。雕刻技法上囊括了减地平雕、浅浮雕、高浮雕等多种技法。题材上涉猎了人物、动物、植物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面貌的素材。墓室地宫的雕刻发展至清乾隆裕陵可谓达到极致,雕刻的繁复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因此有“黄山归来不看岳、裕陵归来不看陵”一说。

  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毁于一炬,但那残存的几根柱子以及柱子上的雕刻纹饰诉说着圆明园的前世今生,诉说着皇家建筑雕饰的辉煌。皇家的建筑纹饰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之美,更重要的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犹如屋顶上的脊兽整齐地排着队伍,昂首挺胸,雄视天下。犹如柱头的云纹在表达皇家建筑的高高在上,还有那随处可见的龙纹在表明建筑与主人的独尊地位。也正因如此,纹饰少了许多生活的惬意,少了民间建筑雕刻中的那份质朴、诙谐与幽默。也许皇帝本人也是这么认为,因此大举人力物力,移植南方园林的景观,然而最终仍然不肯脱去那雍容华贵的外衣。皇家建筑的雕刻无疑是繁缛的,但历史的繁缛在今天已经没有了过去的芥蒂,有的是这些以往独尊的纹饰在民间的亲近。

  民间乡土建筑的雕刻纹饰虽质朴,但同样精彩。雕刻作品大多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带有朴素真挚的审美倾向,处处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出一种热爱生活的思想内涵。徽派建筑在雕饰方面可谓是首屈一指,砖雕、石雕、木雕让你无法停止欣赏的脚步。其中木雕最为精彩,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其题材多为人物故事、花鸟图案以及祥禽瑞兽,线条流畅、刻工娴熟、刀法柔和、图案丰富。建筑的雕刻囊括了方方面面,既有对美的诉求,又有传统礼教思想的体现。这种美是有着礼教等级界定的美,是繁缛之美。

  五、工艺品雕刻的精巧之美

  追求完美也许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在生活中不断释放出对完美的追求。工艺品是人们生活的装饰,是人们生活的把玩,是单一审美追求的完美体现,诉说着人类对美的无限渴望。相比佛教石刻没有了宗教外衣,相比建筑雕刻没有礼教的束缚,有的是对美的自由呈现。这种自由融入了人们对自然和谐的期盼,融入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如牙雕、玉雕、根雕等依势而为,可谓是巧夺天工,这种美,美在一个“巧”字。工艺品雕刻的发展同时也在诉说着人类追求精致之美的历程。我们看到秦汉的铜镜惊呼精美,我们看到唐代的香囊惊叹精美,我们看到慈禧把玩的玉白菜惊赞精美。时间跨越了几个朝代,但人们追求精美的步伐从未改变。这种美,美在其精,美在其细。细到甚至需要我们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看的微雕。我们怎能拒绝工艺品的精巧之美带给我们的诱惑呢?

  六、现代雕刻的简约之美

  当看到龙山文化中的玉龙我们就会知道并不是只有现代才有简约,简约不是现代的专属名词。然而,我们对照原始的简约与现代的简约又会发现两者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也许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发挥作用吧。人类在经过了一个历史轮回之后,重新捡拾儿时的赤子之心。现代的简约突破了形象的束缚,突破了观念的约束,突破了文化的壁垒,甚至突破了时间,突破了空间。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就表达了时代赋予美的新内涵。也许某些现代简约的雕刻从技法上已不再复杂,更多是通过雕刻这种形式去体现某种观念或者时代的精神,而这观念与精神无法用某一具体的形象概而达之,只能用点、线、面的状态与秩序抽象地表现。因此这种美不再是技法之美,而是观念之美、思想之美。从表面看这种美没有了传统的繁复,没有了传统的精巧,是时代的节奏加快了人们欣赏的脚步,还是人们完美的本性在完善美的种类?也许只有拿起刻刀去镌刻答案了。

  七、结语

  雕刻艺术承载着历史传统的艺术精神,携带着历史文化的基因,有着永恒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雕塑是可视的、可触摸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识形态及较高审美意义的实体,人们可以从中体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体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后面的体温和感情。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弘扬雕刻艺术,加深对雕刻的了解与认识,让雕刻艺术在民族文化中得到发扬和传承。

艺术心得体会 篇14

  一、班主任要坦诚对待班中学生的差异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作为班主任或教师你不可能要求班级学生都达到某种程度或某种境界。任小艾说:班主任和老师容易犯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违背教育的规律。因为教育的规律是承认差异,承认教育的差异。你老师讲一节课,讲几节课。学生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智商,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接受能力,怎么可能最后考出一个结果呢?有差异是正常的,你要求你讲完课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错误是推卸责任。我该讲得都讲了,学不好是你的'问题,于是老师夹着包走人了,明天继续这么讲,继续这么考,继续这么说,恶性循环,几年下来,班里好的永远是好的,差的永远是差的。作为班主任你不可能要求自己的学生都能按班规校纪来完成一天的学习,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与班规校纪不符的行为。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应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是要求积极进取的,我相信没有学生愿意别人把他看作“坏蛋”,也相信没有学生愿意他的老师把他看作“差生”。

  在听报告时听到这样一个例子:某个小学一位一年级的班主任,在开学的第三周召开家长会,并在家长会上当众宣布了其中五个学生是班中的差生。并希望那五位家长配合他教育。我佩服这位班主任:因为他能这么快就发现并总结出班中五个学生的不足;我又为那五个小朋友感到悲哀:才六七岁就被戴上“差生”的帽子,这辈子有可能就这样了“差”下去了。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所谓的“差生”,“后进生”,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造就的。反思一下我们镇某些学校的帮扶教育,学生进校才几个星期,就要求班主任确定帮扶对象,这真有一种异曲同功之感。

  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规校纪,每个班级也有自己的班规。但是听了任小艾的报告,我总感觉到制度越多,管理难度就越大。如果说学生的每个行为都有一个制度相对应地制约着,表面上看的确非常的到位,但教育学生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工作,而不是制度化的工作。学生犯错误违纪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班主任或教师应该做的是认真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而不是用制度去制约。学生长期在制度的制约下,只能机械地适应制度化的学习,会失去他的个性发展空间。

  例如:任小艾在批改学生日记时发现了一张账单,她并没有责怪学生也没有状告家长,而是从正面入手,组织了班级学生生日会,给学生以想像空间,让学生展望未来。再如任小艾的七彩阳光活动,使学生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都有学习活动的内容。从她的报告中,几乎没有听到是用制度去约束管理学生的,一个个事例,一个个实践,都是从正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信,留空间让学生展示个性,这就是她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特征。(班主任工作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让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循循善诱,与其进行心与心的交换,让他们感觉到你是在真心的帮助认识和改进缺点;帮他分析是非,跟他们聊天、沟通,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教育,你不用担心学生感觉不到,其实他们很聪明。这样的效果远比用制度去约束他们要好。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并以此为核心,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次奋进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已的最好发展区中积极、自主、生动地学习发展,让他们真正拥有自已的希望又能展示自已的风采,确保学生的个性有更多发展空间。

  三、对我校班主任工作现实的思考

  我校某篇科研论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在我校很少教师主动提出要做班主任,因为你幸运地带上一个好班,不用负出多少,却收获良多;如果你不幸地带上一个差班,就意味着你将会身败名裂”。这虽然说的是一些表面现象,但职中班主任的许多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

  下面是我听报告后的几点思考:

  1、听完报告回来,把班规拿出来看看,这也不准那也不准,自已也觉得太缺乏人性化了,难怪学生会阳奉阴违,时不时的给我点难堪,使自已下不了台。因此,要更新的理念之一就是:在讲事理的前提下,多点尊重学生的人权,以人为本,多进行些人性化的管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