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心得体会(通用35篇)

2024-08-22 21:37:47心得体会打印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心得体会(通用35篇) 如果问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大多数的人会回答,每个人都在追求财富,权利,健康,爱和快乐。其实所有的这一切用五个字就可以代替爱,喜悦,和平。....

  其实吧,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比较憋屈的,时刻透露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意味。一味地教我们忍受一些不愿意接受的事且是事实。不过,它也终于有一章让人看了酣畅淋漓。自然就是“据理力争”这一章啰。实在是爽快,之前的憋屈郁闷一扫而尽…

  不觉地,我又有些纠结于我该如此么,以及我做得到呢?没办法,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呢?此中种.种,暂且不论。

  总归这本书使我受益良多…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心得体会 篇31

  克里希那穆提的《重新认识你自己》至少有如下两点缺陷:

  1. 或许因为此书是演说合集,所以某些地方的条理不是很清晰明了。有时长篇累牍在重复同一个话题,推进很慢;有时却又语焉不详,不甚了了。甚至还有跑题、替换概念之处,例如,讨论生理死亡带给人的困扰,最后却在谈心理的死亡(清空)。

  2. 克氏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有明显的误解与偏见。

  然而,瑕不掩瑜,此书依然为“认识自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 人生的真理、实相在哪里?(既无挣扎又超越时间的境界)

  不在宗教里!不在传统、权威里!

  在认识自己里!能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就了解真理了。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端。

  - 途径:

  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

  因为生活是由关系构成的,所以坐在一个角落里冥想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通过观察我与外在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的关系,我才开始认识自己。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惧而得到它的。

  - 方法:

  Do

  - 观察,极大的觉察力,对自己内心活动的觉察力

  - 觉察整体意识,全观(attention)而不是专注(concentration)

  - 注视着它

  - 单纯地、如实地去看,谦卑

  - 若想开启那扇门,我们必须每天都保持全观而且充满觉察力,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和言行。

  - 正视你的恐惧、暴力、愤怒、欲望……

  - 惟有这种观察才能看到真相,当心智看到全貌时,自由就来到了。

  -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实地观照。

  Don't

  - 你只是觉察,不去纠正,也不指示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 不要逃避

  - 不比较

  - 尽量观察它,不要为它定型设限,也不要设定立场。既不反对,也不同意,更不批评谴责。观察而不带任何拣择之心。

  - 毫不逃避、辩解、谴责、或压抑地正视它(恐惧)。既不加以判断,也不干预。不去设法解决它,或提起勇气克服它。

  - 不要思考,只是单纯地观察

  - 不加好恶地正视它,既不想去除它,也无意从中解脱,只是观察而已。

  大部分人的现状与真相:

  - 我们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专制政体,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或专断,允许他们来扭曲我们的心智和生活。

  - 空虚、迟钝、愚蠢、丑陋、内疚、焦虑不安、二手货

  - 局限的、自我受限制的、被干扰的(表现在对问题、挑战的不当反应)

  -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想象的或理想的自我,就是那个自我形象彻底蒙蔽了我们的真面目。

  - 逃避(eg. 参加球赛、寺庙、教堂、娱乐……)

  - 只照着成长的环境教给我们的那一套,不假思索地反应着。

  - 分裂:你某一部分的看法和作风跟另一部分好似各自为政。自以为情感丰富,实则相当无情。容易得意,也容易感到无聊。

  - 痛苦、贪婪、嫉妒、怨恨、挣扎、绝望

  快感(而不是喜悦、喜乐):

  快感是形成社会的基本结构。寻求快感乃是生活的基本需求。然而,快感必定带来痛苦、沮丧、忧伤及恐惧,并由恐惧而滋生暴力。(理解:快感与喜悦、喜乐的.区别在于执着,执着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痛苦。而执着来自于念头、记忆,即思想。所以获得喜悦而不是快感的方法是“当下直接的感受”,不要去思考。你一去想它,喜悦就转为快感了。在这里,思想是有害的!)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

  恐惧:

  是生活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恐惧是由念头(思想)引发的。(作者的重点是:思想既造成了快感,又造成了恐惧。)只有思想停止活动,我们的心智才能看见恐惧(快感)的完整面貌。面对恐惧本身,正视它,观察它;不逃避,不压抑,不去设法解决或克服。与恐惧共存,人心存活于当下,恐惧才无从生起。

  暴力、愤怒:

  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压抑它,也不该拒绝它。我必须正视它,研究它,跟它亲近——观察、觉察。如果你正视它,深入它,它就会消失。

  (补充:葛印卡的内观开示对此有更细致、实用的阐述。有些智者的教导是,在愤怒的时候观察“愤怒”,这样它会自然消失。这个方法没错,但很难真正做到。原因在于,愤怒是无色无味无形的,它只是一种情绪。当你在观察愤怒的时候,你只会观察到让你愤怒的对象(某某人、某某事),然后你甚至会更加愤怒!那么应该怎么做?不要观察愤怒,取而代之的是观察你的呼吸和身上的感受。因为愤怒与你的呼吸、身上感受的变化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是密切相关,直接联系的。而正因为呼吸、身体的感受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更加直接有效。这就是内观的基本原理。)

  - 恐惧、快感、悲伤、思想及暴力,全都是密切相关的。

  - 人际冲突:人际关系时常是建立在塑造的假象(image)与防卫机制上的。

  比较:这种不断与某人或某事较量的习惯,是冲突的主要原因。尽管你早有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应该如何待人处事的概念,事实上,你却活得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总想与理想中的自己一样,是形成矛盾、困惑与冲突的主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欲望:欲望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我们时常想要的,总是与事实相反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毁掉欲望,或者压抑、控制、升华它。我们只需要单纯地正视欲望的本质,而不是它的对象。我们的内心就是因为这些追逐快感和逃避痛苦的欲望,才不断陷入矛盾之中。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

  - 彻底的自由:如果你说,你已经从某个东西中解脱了,那也只是一种反应而已,其实它根本与自由无关。反抗也并不是自由,而只是一种反应(reactive,已经受制于对方,而不是主动、自发、自主的)。因为你跳出这个模式,又会陷入那个模式之中。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从某种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因而能清除依赖、奴役、臣服、逆来顺受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

  - 孤独是清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这种种垃圾,孤独是丢开别人的看法,与真实的自我和平共存。

  - 如实观照自己的内心感受(焦虑、嫉妒……),而不要习以为常。我们能不能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实地观照?

  时间:

  - 心理上的时间,它就是观念(思想)与行动之间的空隙。

  (理解:所谓的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没有实体,只是一个概念。真正存在的仅仅是当下这一刻。时间并不是像水那样的实物,一点一滴地在流失。只有当下这一刻和行动,才是实相。行动是当下直接的表现,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它必定属于现在。但由于行动常常带来吉凶难卜的后果,于是我们常去设想(思考过去、盘算未来),期待它能带给我们一些安全感。思想是永远不会安于当下的,它要么在过去,要么在未来。于是思想就这样创造出时间这个空隙,而引发悲伤、痛苦、希望、懊悔、恐惧……如果思想能安住于当下,或者思想完全不活动,这些困扰便可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也同样来源于思想。)

  心理上的死亡:

  - 如果你不能时时刻刻经验心理活动的死亡,就不可能真实地生活。如果你真的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这种像机器一般的心智,是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的。

  爱:

  - 爱不是:崇拜(上帝)、依赖他人滋养、快感、欲望、臣服、干涉对方、占有控制、比较、义务、责任、悲伤、恐惧、嫉妒、自叹自怜。爱不是思想的产物。练习无法得到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