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描述西游记的读书心得(精选31篇)
有关描述西游记的读书心得 篇1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不知从何时起就已经在读这本《西游记》了,20xx年2月27日终于合上了最后一页——大功告成了。一本《西游记》,一场心灵之旅。
《西游记》八十一难,九九归真,真经早已不是那三十五部五千零四十八卷经书,所谓的真经正如孙悟空的那句“灵山就在脚下”一样,它已经在师徒每人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中。师徒每走一步就是一页经书,真经就是这一路以来的修行。若非如此,如来为何不让观音或悟空或其他什么人直接把大乘佛法送往南赡部州?真经即修行。所以真正的成功不是最终得到了什么,而是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获得了什么。
一部《西游记》,一部成长史。孙悟空从猴变成了人,又从人变成了佛。一路走来他告诉我们“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也许这是一个喜剧,因为人教会了悟空人情世故,教会了悟空忠孝仁义,他终于不是那么格格不入,他终于成了人。也许这是一个悲剧,因为悟空学会了人情世故,学会了忠孝仁义,他再也不是那么格格不入,他终于还是成了和我们一样的人。悲剧也好,喜剧也好,值得庆幸的是,终于还是没有什么可以消磨他的嫉恶如仇、抱打不平的本性——因为佛祖最终也只能给他一个“斗战胜佛”的封号。
还记得路阻观音禅院,悟空寻袈裟未果回到寺中,三藏劈头就问“袈裟如何”,悟空却是先问众僧“可曾有好茶饭与我师父吃?可曾有好草料喂马?”。还记得有多少次悟空因唐僧遇难而痛哭不已,又有多少次为救唐僧而屈尊求人,又有多少次欲救唐僧而深受委屈有苦难言……这一切的承受起初或许还是因为紧箍咒,但久而久之早已成为了习惯。天不怕地不怕、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齐天大圣美猴王心中有了挂碍,棒下已不再无情,这也许就是他总遇到难以战胜的妖魔鬼怪的原因之一吧。(当然,作者是聪明的,孙悟空不是万能的,因为天地万物原本就是相生相克的,此乃其一;其二,可以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都不是对手,可见取经之路是何其难哉,同时也可窥见生性高傲急躁的悟空的改变与成长,要知道猴子原本是没有耐心的;其三,亦可看到作者对所谓神仙们的辛辣讽刺。)是喜?是悲?
《西游记》传诵至今经历了无数的改编,借助了各种形式,如今日益兴盛的影视业更让它长演不衰。其实一味地厚古薄今并不可取,因为即是原著也未必就是不刊之论。就说原著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止雨孙大圣劝善施霖”的故事就远不及六小龄童版影视剧的改编更加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影视剧中玉帝故作高深不言明原委,至真相大白又羞于承认不敢当面认错,将统治者的外强中干和龌龊懦弱表现得淋漓尽致;悟空一而再再而三地奔波于天庭与郡衙之间,猴性与耐性之间显然是后者占了上风,孙悟空的形象也更加突出;而郡守推倒供桌的缘由补充为妻不贤子不孝强抢民女,仗势欺人,使得郡守的正面形象更加突出,同时更强化了对玉帝之流的辛辣讽刺。关于披香殿悟空八戒的“胡闹”行为更丰富了这对师兄弟的形象,与此同时趣味性也水到渠成地增强了;而大雄宝殿内玉帝对悟空八戒的不同态度,更昭显了玉帝的欺软怕硬嘴脸。作者辛辣讽刺和幽默诙谐的本意在这里表现到了极致。
窃以为对一些古典名著的再演绎并非是要照搬原著,毕竟人是越来越进步的,对于某些问题的表达我们可能会比古人表达得更清楚。因此只要是在原著内在精神的基础之上加以延伸、填充、挖掘都是可行的,这也是对这些古典财富批判的接受真正的传承。
关于不同版本的演绎我们应该抱着欣赏的态度去对待,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西游梦,红楼梦,只是有一部分人把心里的梦搬上了荧屏和大家分享而已,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指责敢于实现自己梦想的一群人呢?至于不同的演绎,那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之必然,其实这就像是就某一个课题去做论文,不同的只是论文是白纸黑字,而它们是影像音频,为什么不能宽容一点,允许他们也可以百家争鸣?原著八十八回有一偈“道不须臾离,可离非道也”,今再狗尾续貂一句“经典不可逾,可逾非经典也”,而所谓的经典只是为大多数人所习惯而已。
一部《西游记》,一部真经。原著九十回“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真是振聋发聩:神师不慎即成怪狮,吾之为师者,当慎之又慎。凝结取经团队的除了那份共同坚守的信念之外,还有一条最重要的法则,那就是爱。信念是坚守自己,爱则是维系团队,所以无论是管理一个班级还是领导一个团队,爱是永远的规则。
《西游记》的?创作本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后来人从中看到了什么。正如各版西游的导演所说,拍摄《西游记》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的取经之路。每一部《西游记》的上映都是一群意志坚定、心中有爱的人的一次心灵之旅。在这个浮世时代,静心翻完这594页,我为这些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喝彩,我们也走了一遍心灵的旅程,经受了洗礼。
有关描述西游记的读书心得 篇2
提起《西游记》大家一定不觉得陌生。如今,这本书我已读过两遍了,每当我翻开发黄的书页,认真阅读时心中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开始,我只觉得唐僧固执,孙悟空勇敢,猪八戒贪吃,沙僧忠厚。后来,我认为唐僧还善良且容易上当;悟空还机智灵敏、能看穿一切;八戒虽傻却很可爱;然而,沙僧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没有什么变化,他依然是那么任劳任怨。我首先感谢吴承恩老爷爷塑造了这四个个性鲜明的主人公,让我们来到了一个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这几个主人公谁也不能少,少了谁就好像彩虹少了一种颜色,不再七彩放光。
孙悟空是人们最熟悉的人物了。他勇敢,他机智,他活泼,善恶分明的他不喜欢束缚。他们师徒四人取经,一路上斩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了真经。虽然唐僧有时会听信谗言,误会悟空,但悟空不会记仇,依然真诚地跟随唐僧。我们也要向悟空学习,学习他持之以恒的信念,做一位光荣的少先队员。
现在我想想唐僧四人经历了种种磨难还永不放弃,而我却总是喜欢偷懒,心中不禁有些惭愧,我想:今后一定要做到,课前有质量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巩固。一份付出就有一份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加油!
有关描述西游记的读书心得 篇3
《西游记》已经看了许多年了,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一些东西,嘻,如果说的不对,老师可不要笑我,但这的确是我自己的观点,而且发现了很长时间,现在,请老师帮我评价一下。
嘿,咳咳,那就开始吧,我先从一份名单说起:
黄狮精——狮子变得;黑熊精——熊变的;连环洞豹子精——祖籍花豹;金翅大鹏雕——不用说,如来的亲戚;孙悟空——猴子;猪八戒——当然是猪。
我发现《西游记》里的妖精不少都是凶猛的野兽变的,而对付妖精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却是很弱小的动物,但每次交战都是孙悟空队获胜,猛兽大败,说明弱可以胜强,只要有充足的智谋;神仙——比如太白金星,原型是人,神仙能降服妖精,说明拿武器的能制服邪恶的;而妖精最爱吃人,妖精又是邪恶的,说明当时恶势力压榨手无寸铁的百姓;还有,妖精都是人的形状,“人”和“人”打,说明当时各派纷争,天下大乱;像金鱼精、梅花鹿这些妖精有的是神仙的坐骑,有的是听佛祖讲经有了些本事下界来伤人,说明当时一些人是仰仗着老子的势力作威作福,就像明末魏忠贤仗着皇上给他撑腰儿为非作歹迫害“东林党”人,把铁钉打入杨涟的脑门!最后那些妖精又被主人神仙收服,表明作者希望有朝一日朝廷重新振作,除掉奸人。还有白骨精这个老娘们说明当时人很迷信,人死了灵魂不死,可借尸还魂,反衬当时社会败落;《西游记》里的女妖们都很漂亮,像什么:玉容娇嫩、美貌娇娆、玉指纤纤,手托香腮,(oh,mygad,我受不了啦!)而猪八戒又很好色,说明古代有很多勾引男人的女人,靠美女来完成大事。古代有多少人败在女人手里,比如商朝纣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李自成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些女人,红颜祸水,哎!)可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啊!所以说《西游记》不是一本娱乐书而是一本讽刺小说。
有关描述西游记的读书心得 篇4
在这个假期时,我利用了一些时间把《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读完,其中我觉得《西游记》最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