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心得(精选30篇)
远程教育心得 篇1
这次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就像一场及时雨,一座加油站,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系统的、全新的学习教育,全面的学习内容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受益非浅也感触颇深。
一、突出“新”,即纪录理念革新、思路更新。以前我们从事党员电教的制片工作,认为只是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加强宣传,着重用解说词展现人物“高大”的一面,重解说轻画面,重高高在上灌输式的宣传教育轻人与人之间平实的交流、心灵的撞击。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宣传性传播和传播性宣传”的差别,领悟了像曾祥敏、冷冶夫老师等讲述的“平等创造视角”、“一流的纪录片是看画面”、“解说词是画面的”等观点,意识到无论是党建宣传还是其他电视片的制作,都应从受众的角度,拍摄画面、组织结构,并始终贯穿一定的情感因素,始终遵循电视的基本规律——电视画面意识,始终做到在自己的作品中让画面说话,解说词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运用镜头语言展现人物,使自己要树立的典型更平民化、更接近受众一些,受众能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二、重在“实”,即内容联系实际多、针对性强。这次培训,主要邀请了传媒大学、中央电视台等许多单位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授课,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宏观的理念,又有具体方法,还有拍摄手法的讲解。在创作理念上,冷冶夫老师讲授的纪录片应该做到三平,即“用平静体现心态、用平实体现成果、用平视体现手段”,话语虽少却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具有指导性;在拍摄手法上,孙振虎老师对于主体、陪体、前景、背景、远景、特写等的讲授,以及拍摄中运用明暗法、黄金分割法、虚实法、视线引导法、色彩法、线条法等来构思创意,拍摄画面,内容新颖实用,对于我们日常拍摄先进人物专题很有帮助;在编辑制作上,“开机前,关注方面;开机时,用摄像机抓拍故事;剪辑前,好看就是硬道理;剪辑时,形成主线;播出后,在观众头脑中形成结论”,以及影像中音乐、音响、音效、人声的处理运用,怎样实现声音前置、声音延入、无缝对接等技术操作,老师们都毫无保留的进行讲授,针对性、操作性极强。
三、感受“深”,即理论有深度,让人印象深刻。理论总是来源于实践,又用以指导实践。我们做的党员电教专题片、纪录片不少,但少有人进行过总结。冷冶夫老师的“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发现的艺术,是作者对被摄者人生感悟的纪录,是最主观的客观纪录,是人的生存状态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原生态创意性编剪,是用世界语言叙述老百姓的故事,同时不要赋予纪录片太强的功利色彩”,对纪录片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王猛老师拍摄纪录片的“两个意识”,即观众意识、现场发现意识,指出拍摄纪律片“引领你视角的是观众的眼睛”、“要善于发现,电视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细节和一次又一次发现细节的过程构成的”等理论,不但是理论上的升华也对我们的实践极具指导意义。
在短短二十多天的学习时间里,我们一次又一次被老师精彩的理论,丰富的学识所震撼,真诚的感谢提供这次学习机会的四川省委组织部的领导们,真诚的感谢为我们提供学习保障的中国传媒大学的老师们。
远程教育心得 篇2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能参加这次地理教师远程培训,很来之不易优秀地理老师的讲解中,特别是对季风气候显著的分析,让我受益非浅,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必须在地理学科里面充分体现。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针对以上教学观摩,其中得出以下启发:
1、注重地理教具的合理有效的使用,增强学生形象感。
2、合理有效的组织师生互动课堂。
3、肢体语言在地理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4、制定优美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3、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当老师的要活到老,学到老!
地理教学在中学地理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阻碍,我总结了几点:
一、学校、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1)就是我们学校总是用一些非地理专业的人来上地理课(特别是用理科老师来上,在他们看来,讲讲课,让学生下来背就行了)我认为,地理学科不能像历史学科,光背是不行的。
首先就说明学校不够重视地理的教育。
(2)传统的教育习惯形成的这是一门“副科”。给学生甚至老师打下深深的烙印。虽然人人都在说现在做素质教育,但无论从政策还是实际行动都表明这是一门无足轻重的学科,(还没从这个阴影中跳出来)。以至于我们地理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困难重重。但就近两年来看,重视程度有所改善,尤其是把成绩加入中考成绩中来以后,硬件和软件的配置有所提高。
二、基础设施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可用的教学用具(我们新来的教师,就连地球仪也没有一个,还是我自己早有准备,在政史系弄了一个)。看了教学观摩与研讨,人家那设施,差不多与国际接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些贫困地区将会改变,当然,政府的重视)。
三、学生严重缺乏课外的知识积累(小学是学过一些)。学生每天有写不完的各科作业,使得学生无暇顾及我们的地理课程(其实也不能怪学生,他们可比我们那时的初中艰辛多了)。
远程教育心得 篇3
学校于前一段时间举行了远程教育学习活动。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我们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现把这一段时间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
现代远程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还应是教师的事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摆正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形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改变了传统的援业、解惑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能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长流常新,永无止境,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新知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我虽然教过不同的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以后执教的过程中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去研究习题,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
三、通过远教的培训使自己重新认识到语文教学重视交流与沟通,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重要性。
有句古话说得好:“学而无友,孤陋寡闻”。在学习过程中多方交流,互通有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远程网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网上交流的方式,除了自学之外,尽可以与同学、教师自由沟通,探讨与学习生活有关的各种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当你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应正确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尽可能获得家人、朋友和教师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多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互相鼓舞学习信心,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消除不良心理影响,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
远程教育系统创造了个性化学习的环境,这需要高度的学习自觉性、持续的学习动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不能把学习封闭化,应提倡寻求合作、协同学习,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组成学习小组,在各自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获取教学信息之后,相互交换学习心得、体会,互相提问、评价,交流知识,并与所学的东西相联系,便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每一门课都有至少一名课程教师,他(她)是这方面知识的专家,完全有能力帮助你理解教材内容,指导、协助你完成学业。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利用电子邮件、bbs留言板、网上答疑等方式,寻求老师的指导解答、和同学共同讨论。只有把新的信息、新的观点和概念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联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更新的认识才是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