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0篇)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1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推荐读《新课标解读》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常读书和常思考,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
当然读书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坚决的毅力。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有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名言流传至今,不知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它给予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我喜欢读书,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快乐和喜悦吧,在书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2
开学后,学校组织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又一次学习,感觉受益匪浅,现略谈几点体会:
一、新的课程教材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是采取综合的教而是采取综合的教,帮忙学生发展多元智能帮忙学生发展多元智能
仅仅依据某一种教学方法编写的教材是不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的。此刻几乎从每一套经过审查的教材中都可发现视听法、交际法、认知法、全身反应法、提示法等提倡的方法的应用,可谓兼收并蓄,并集各家所长。例如,从课堂教学的技术层面来说,新的课程标准所提议的课堂活动类型有:
①调查和采访活动,包括专题采访,民意调查,做出决定或选择并解释原因等。
②探究活动,即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用数字说明具体的事情,比如模拟购物、模拟储蓄等活动,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等等。
③合作学习活动,即学生为了到达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经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小组活动中,应,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一样条件,有效发挥每个的学生的特长。
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
新的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构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忙他们构成以本事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经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思维本事和生活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经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本事。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忙学生独立指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 篇3
在开学的这段时间,学校利用教研时间让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欢乐。所以,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心得体会:
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潜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
恰当的教学情景创设,不仅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并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所以,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而缴尽脑汁,捏造教学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带给适当的帮忙和指导、善于选取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一样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气息不要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有的不加选取,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维的培养缺失了。
我认为,数学生活虽然与生活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是两个不一样的范畴,适度而恰当的联系生活,对于数学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难以数学化一样,如果数学教学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己,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数学本身,数学学习能够吸收生活中搞笑有益的例子来为生活服务,也能够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潜力,但不能走失数学本身。
5、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