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1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 篇1
读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废墟》一文了。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这个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告诫!没有废墟,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我们,没有亚洲、没有欧洲、没有美洲、没有非洲、没有大洋洲,当然更没有中国!废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从垒上第一担土的时候就知道,不管这建筑多么雄伟、多么壮丽,依旧有他日后的落寞与孤寂;不久,废墟会被掩埋,将会有新的非虚诞生。它的过程是同样的,终有一天他会蓦然倒下,没有昔日的雄伟与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这个就像人生,每一个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辉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终究免不过变成废墟;社会也是这样,一个建筑到了,另一个新的建筑就会产生来取而代之。再美丽的人生,终于会成为废墟的。
人生的伟大建立在废墟上;历史的悠远建立在废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废墟上;文化的开端建立在废墟上。
废墟不仅如此,像作者所说,如果在现代,黄鹤楼可以装电梯;阿房宫可以作宾馆;滕王阁可以辟商场。这个不是繁荣,这个才是文明真正的废墟!荒漠化感情、淡忘以往、摧残文明,若是圆明园重建,得来的是一颗没有耻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强盗的劣迹,昨日的中华文明!
有时,或许废墟比建筑要好得多。废墟真正表达的,似乎是唱响一曲对于现代的文明的.悲歌,废墟,是现代的产物,是现代的建筑,或许它的重要不能与天安门、故宫相比,但是,后两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前一者让我们永记耻辱,还有一种渴望,一种呼吁!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 篇2
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人生,历史,不过是细节。
——题记
你有没有见过,西风大漠骆铃响,疲惫的旅者,脚下的路从落日余晖的最深点延伸到地平线,远方;你有没有见过,江南小调汉家水,吴音的姑娘,脚下的路在季节里如莲花的开落,娉婷;你有没有见过,阳关匆匆塞北雪,不舍的离人,脚下的路不再盼顾这柳色的最后一眼,再见。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没有听过,北极寒夜窗外呼啸的风和呼啸的荒凉;你有没有听过,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鸟的戛然长鸣;你有没有听过,尼泊尔终点的熄火声,和穿越声。
我踏足远方。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功成名就的老人缓缓垂暮,临死眼神澄澈;你有没有想过,有一个老人受尽迫害,却依然温润的活着;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老人于睡梦中死亡,留下他痴傻的儿子。
我仰望人生。
这是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我很欣赏的一本书,《文化苦旅》。
我很欣赏的一个作家,余秋雨先生。
他来自上海,一个如此繁华的城市,却有着如此干净的文字。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我有幸能够读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这本书,踏着秋雨先生的笔触开启“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秋雨先生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那么作为读者的我,发现苦涩过后的确会留下一些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为什么突出这个“苦”字,为什么在这个嬉闹的时代如此不合时宜,我想答案应该都在书中。同一本书中,秋雨先生用最平实易懂的语气向我们诠释中华文化,用几个不同“阅读视域”剧烈转换“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让读者明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中,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文化在中国,看似与政治紧密缠绕,却找不到自己的独立地位。我们总是喜欢地说,文化之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比如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具有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那里的守护者不知道这是文化精华,就这样,一场天下最不公平的“买卖”开始了。一个叫斯坦因的匈牙利人,刚加入英国籍不久,他只用了三十英镑就能换取了中华文明长达好几个世纪的大量文物。而且由此形成惯例,各国冒险家们纷至沓来,满载而去。
或许那些守护者不知道,让斯坦因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拉到他们伦敦的博物馆里去,这一幕多么像是历史在上演极其荒诞的闹剧!在这一幕闹剧的背后,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敦煌文物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遗憾的是,这个民族即将失去自信,中华文化最精华部分正在流失,国人只能凭借英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文化。我想告诉斯坦因以及那些企图瓜分中国的列强们,把世间文物统统剥离原生的土地,运到地球的'另一端收藏展览,是文物和土地的双向失落、两败俱伤。我还要再告诉斯坦因,借口别人未真正认识文化精华而占为己有,是一种掠夺……
历史就像一件旧家具,抽掉了一个重要环扣就会完全散架。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目睹自己国家的文物流落在外!所以,古老的中华民族要认可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对本名族的自信心。
秋雨先生有关文化的研究,都在这本《文化苦旅》中得到生动体现。他集中精力从事文化考察和写作,因为那才是真正的文化。他贴地历险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重大古文明的遗址。这中间,包括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在他之前,国内外均无先例。我们今天无法再看到那么多古文明发祥地,除了中国之外,人类主要古文明都已衰落。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只有中华文明。面对这个历史事实,我既感到伤感又觉得庆幸!伤感的是,在那么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大文明之间不断征战,而那些古代大文明,就是在彼此互侵中先后败亡的。庆幸的是,当几大文明古国早已打得天昏地暗时,中国文化却依靠在地理环境上的安全性得以保存下来。不得不说,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除了喜马拉雅山,往北,沿着边境,还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又连着难以穿越的沙漠,而东边和南边,则是茫茫大海。这种天然的封闭结构,使中华文明在古代避免了与其他几个大文明的恶战。因此中华文明还是庆幸的,再加上中国又奇迹般地找到了一千年余年不间断地选拔大量管理人才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科举制度。由于科举考试总是以中华文明的精髓为核心,使得文化传承因为有无数书生的生命滋养而生生不息。
说到这里,我不禁要问,我们这一代人是不是应该像秋雨先生那样,担负一点守护文化的责任呢?如今,国人不够重视本国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只顾一昧的崇洋媚外,要知道,这会间接导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变成一种做减法的文化。因此,新世纪中华文明的当务之急,是卸去种种重负,诚恳而轻松地去挖掘中华文化的正面力量!世界是向前发展的,我们当代人需要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位一生的责任与使命,毕竟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
如果我们不想看到本国的文物流失,不想看到中华文明也像世界的其他古文明一样灭亡,那么中国人,请热爱自己的民族,并且也热爱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的回味,《文化苦旅》是一部经典优秀图书,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去品味其中的苦涩。
我们应该像秋雨先生那样,做一个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阐释者。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 篇4
起初,只因喜欢余秋雨古朴典雅的文笔,于是,床头开始有《文化苦旅》这本书的存在。
余秋雨的文章有着儒生的清绝,却又不失那磅礴的力道,笔力千钧,一派奔流不息的洒脱。借山水之景、风雅之物,寻求文化的灵魂直至生命的真谛,让人叹服。
他走在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用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品味,去深思,一次苦旅,然而,他将心置入其中,去品味那上千年文化所积累下的芳香。
对于文章,我喜爱细品,所以至今,也才读了一半。若说影响最深的,不是柔丽凄迷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不是给人以深邃苍凉之感的《道士塔》、《阳关雪》;也不是重在文化人格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而是那默然不语,一呆上千年的“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