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后感(通用32篇)
《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后感 篇26
刚看完《无声告白》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确切的感受。只是觉得,对于人物的人格和内心的表述,作者把握得十分准确。
然后就没有什么想说的了。
隔了一些日子回想起来才觉得,其实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最普通的女性的命运。故事的悲剧性在于,有些人一直试图与命运抗争,可是却一次又一次被命运拉回来,以爱的名义,以婚姻,家庭,责任的名义。真的,就像碰触毒品一样,对有些女性来说,婚姻和家庭这种东西一旦碰触,就无法回头。
我总是说女人生孩子之前一定要慎重。因为孩子就像一根线,一旦出生就种植在了你的脑海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牵绊住你。当然,这种牵绊有可能是极其幸福的,比如我认识的两个女性,生了孩子之后就全身心地扑在孩子身上,每天生活中的重心就是孩子,并表现出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以此为人生中莫大的成就,那么她们的人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而《无声告白》中的女主角玛丽琳,她一生都想摆脱母亲的期待,不屑于像母亲那样把做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当成理想。她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一名真正的职业女性。但当她在大三那年的课堂上与作为教师的华裔男子相遇之后,就像所有坠入爱河的女性一样开始了恋爱,并怀了孕结了婚。然后她就不可避免地堕入了一连串的家庭琐碎生活中。煮饭,带孩子,照顾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学业和梦想。
对于我的朋友那样的女性来说,这可能真的是完美生活的温馨开启。但是对于玛丽琳这种有野心有抱负又具有天赋的女性来说,她很难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寝食难安。终于有一天,她试图逃离,她放下两个孩子和老公,独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并报名了社区大学想继续完成她的学业。然而,她又失败了,就在考试的前夕,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
玛丽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运拉回属于她的人生轨迹。而在玛丽琳看来,自己是被命运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设计好的人生。而对此一切,玛丽琳的丈夫似乎一无所知,他只是安于家庭生活,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做着他那一份教书匠的工作。因为是华裔,丈夫詹姆斯一生都在试图融入美国社会,成为最普通的一个美国公民。而恰恰相反的是,玛丽琳并不甘于平庸,她想与众不同。两个人从内心深处对生活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命运却让这两个人相爱并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回归家庭的玛丽琳,内心并没有真正妥协。她开始拒绝做饭,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她把莉迪亚当作了另一个自己,要求她热爱理科,并热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莉迪亚为了博得母亲的欢心,也害怕母亲再次离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着母亲,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而投河自尽。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仿佛身处一个皆然不同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痛苦,每个人都无处宣泄。长子内斯用拼命读书考上大学来摆脱这个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儿汉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个,她在家中就像一个隐形人,而她最大的愿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丈夫詹姆斯终于在女儿自杀后爆发,与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个人看起来都极其无辜,詹姆斯无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莉迪亚更是无辜,她只是为了讨好母亲,却被母亲的巨大人格所吞噬,内斯是她最后一根稻草,但内斯要去读大学开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亚绝望无助,最终选择了了断自己。
而玛丽琳,一切都只源于玛丽琳的梦想和生活无法完美统一。玛丽琳的痛苦也是无比真实的,她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子女,但却又过着不是她真正想要过的生活,这种分裂的痛苦简直可以把人逼疯。
莉迪亚的死换来了所有人的沉默和思索。最终,生活仍然要继续。玛丽琳无法成为医生,詹姆斯从狂乱中恢复了理智重新回归家庭。小女儿汉娜终于得到了父母的关注和拥抱,内斯如愿去哈佛读大学。一切似乎都恢复了平静,而莉迪亚死了。
莉迪亚本来可以不死的。但是她就这样死了。
一家人从来没有把事情拿出来述说或者沟通过。每个人都因为爱着对方,而压抑着自己。没有人告白,没有人反抗,甚至是玛丽琳自己,被梦想折磨得甚至想要放弃家庭,也没有试图跟詹姆斯透露心迹。
也许每个人内心里都觉得,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只有妥协于命运或者打破平静。没有中间地带,没有两全其美,鱼与熊掌无法兼得。
那么多的误解都在寂静无声中被莉迪亚的死亡消融。最终完成了一个真正的妥协。
莉迪亚的死亡,彻底打破了玛丽琳的梦。她放弃幻想,重新拥抱现实,接受了命运的馈赠。
故事的结尾,一切柔软地展开,终于像极了一个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场景。而这一切,却是用大女儿的死亡换回来的。然而,还是不能不让人觉得,一个女人无法自控的人生,是那么悲情。
《无声告白》的故事设定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其中有很多是属于时代的局限性。但是想想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仍然有多少玛丽琳一样的女人。女性的命运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有着逆袭的反转。除了少部分敢于挑战传统的人,大多数女性仍然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却憧憬着另一种人生。人的一生太过于短暂,女人的角色总是很难两全。既想享受爱情,又想拥抱梦想,既想做一个称职的母亲,又想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女人分身乏术,没有三头六臂,只能拼命在其中寻找平衡。而我又见过多少女性做了母亲之后就放弃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只因为天生的母性让她们没有办法放弃与孩子相伴的时光,于是忍痛割舍了对梦想的追逐。也有多少女性不屈不挠地去追求梦想和事业,最终换来了孩子的怨怼和不健康的家庭关系。
有的时候,就像玛丽琳不肯说出来一样,说出来其实也未必有完美的解决办法。只能在内心和漫长的岁月中彼此对峙,做一个拉锯战,一个战胜了另一个。
我想起了为了舞蹈事业放弃结婚生子的杨丽萍。她是玛丽琳的另一面。而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几个人可以有如此强大的信念和毅力,放弃平常人拥有的生活。而我觉得,不管是选择为了梦想冲破传统的束缚,还是为了保全家庭而放弃自我,总有人会做出牺牲,总有人会感觉到受伤。这个世界没有两全其美,没有完美生活和完美的设定。
不管是杨丽萍还是玛丽琳,她们的内心都会有自己的遗憾和挂念。但是惟愿做到这一生走到最后的时候,我们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书的封面上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想这句话大概是可以对死去的莉迪亚说的。然而,她的母亲玛丽琳虽然一直与他人的期待抗争,但也并不算是找到了自己。她只是学会了顺从命运。
我愿意对玛丽琳再说一句。我会告诉她:我们终此一生只是要学会做出选择,前进或是妥协,并承担一切。
《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后感 篇27
“红旗飘,军号响,剑已出鞘雷鸣电闪,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向前进,向前进,中国军魂!”与电视剧版的不同,亮剑原著讲述了主人公李云龙历经抗日战争的沧桑,解放战争的残酷,文革的浩劫,在他几十年的军
旅生涯中,“亮剑”军魂始终如一。而作为旁观者去审视他,进而审视中国这几十年的历史,更是感慨良多。
一、坚持一种精神,践行一种信仰
1937年,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面对坂田联队的精锐部队,被包围的李云龙率队正面突围;1948年,在淮海战役的决战中,面对装备精良的国军,李云龙师在赵庄成功奉命阻击八小时,阻敌增援;1963年,在文革中蒙冤
的他,开枪自尽也坚决不收羞辱。他从未说过“亮剑”,军事理论课毕业时所作的报告也非电视剧中所讲的《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但这种军魂,在他的身上却始终如一,作为军人,拼搏与刚毅是一种素质,而
荣誉更是一种信仰。无论何时,他都选择用胸膛面对子弹,无论何地,他都敢于亮出宝剑与对手正面交锋。
人,都需要属于有自己的信仰,更需要坚持与践行。无论是信仰一种宗教,还是信仰一种精神,亦或是信仰一支球队或某样物品,都会使你在生活中不觉空虚无助,在你困难时帮你度过,在你彷徨时助你选择。“宝剑出
鞘,毅然亮剑”使李云龙做出了一次次关键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更得益于他对这种信仰的坚持。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关键时刻它才会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