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读书心得和感想(通用33篇)
现代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社会,我们每天都将接触各种不同的人,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于是乡土社会的“礼”起着越来越小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复杂的法律。打官司如今是很常见的事情。法律是适应这个时代发展产物。在我看来,当今社会的普通人一般很难做到像乡土社会的人们信仰“礼”一样信仰法律。因为“礼”在乡土社会的人们看来是被实践检验过的适合社会的规则,也是时代相传的人们理应熟记的规则。而在当今中国,法治的发展历史还太过短暂,法律暂时还不能做到像“礼”一样深入人心,为人所信仰。但我也相信,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健全,法治取得良好成果并获得人们的认同时,法律的基本原则不断为人所认知时,法律信仰将在社会树立,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有序。
虽然对于这本书,我还有许多不太理解的地方。90后的我没有经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中国的一些独特现象往往熟悉却不知其因。《乡土中国》帮助我了解到一些未曾体验过的传统,总的来说让我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内在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堂吉诃德读书心得和感想 篇30
这是一本以日记形式记录一个女生小学毕业前生活的书,它深深地记录着这个女生每天的生活。这个女生就是——冉冬阳。
冉冬阳是个善解人意、情感丰富的六年级女孩,她虽然不漂亮、不聪明,但却是那种男生、女生、男老师、女老师都喜欢的女孩。
这本书以日记的形式,真实而生动的描绘了六年级女生冉冬阳从小女孩成长为少女的生理、心里微妙的变化。做着以生命意识关照生活,把女孩子渴望长大又害怕长大的矛盾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充分展示了当代少年儿童成长和烦恼。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情商和智商》。
内容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赵晓薇和妈妈来到冉冬阳家,赵晓薇妈妈说要”取经“。说白了,也就是来问问,冉冬阳给老师送礼没?平常都报了哪些补习班?当听说冉冬阳没有送礼,也没有报补习班的时候,惊讶极了。冉冬阳的妈妈说:”现在的孩子普遍智商比情商高,我宁愿冬阳做一个高情商的人。“赵晓薇妈妈看两人说话不投机,便起身告辞。走之前,赵晓薇小声对冉冬阳说:”我真羡慕你!“
可见现在某些六年级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上重点中学,真的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呀!
堂吉诃德读书心得和感想 篇31
《飘》这本书和其它一些小说不一样,有些小说可以风风火火一口气读完,但是《飘》这本书却要津津有味地细细品读,读几页,回味一下,再读几页,再回味一下。今天,我喝着茶,在柔和的台灯光下,终于读完了《飘》,我合上书本,抚摸着书皮,舍不得放下。《飘》是米切尔花了十年才完成的著作,比《红楼梦》花的时间有过儿无不及。作者真是献出了很多时间来完成这篇著作,可以说,她完成了一个神话。
《飘》这本书中的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主人公——思嘉·奥哈拉——她的性格特点充满了复杂,有多面的性格。但正式这种复杂的性格,真正表现出了她这个人物的真实。她争强好胜,执着自信,勇于向前,却也有些贪婪和冷酷,有时候为了自己的私利,甚至不择手段。我对她,真是即佩服又讨厌。我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的执着,佩服她的坚毅,更佩服她在突破困境的那种勇气。我又有些讨厌她的过于贪婪,讨厌她对待别人的冷漠,我讨厌她的不顾后果和不择手段。
思嘉·奥哈拉是一个很复杂的人,让我难忘。
堂吉诃德读书心得和感想 篇32
正如达尔文所说,《物种起源》从头至尾是一篇"长篇的论争”,作者为证明不同凡响的立论,列出很多不同寻常的证据,并亲力亲为,随贝格尔号军舰环游世界,进行探索。他亲自做了许多关于物种的实验,饲养很多生物,注重研究细节。并辩证地运用前人的记录,结论。
经过五年的探索,他对物种起源问题做出大胆假设,并在好友莱尔和胡克的敦促下,把研究成果总结成为《物种起源》。虽然作者在很短时间内便写完全书,但书在作者写出了缜密的思维,充分的考量,权衡。书中涉猎众多科学领域,作者不为其烦地列举了许多例子,证明充分,充满了超越时代的设想,细致入微的实验过程,结果,体现出作者巧妙的构思,缜密的理论,治学得严谨,博大精深。
达尔文在剑桥大学1831届近400名毕业生中排名第十,但他谦虚地称自己不是个好学生。在书中,能读出作者的谦虚谨慎。
他提及几十个研究者,并写出其中大部分人的观点,研究成果,并发出精辟的见解,从他的洞见与雄辩中感叹发现他的博学。
书中描写了作者的辩证思考历程,在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中,能发现很多被忽略的关键细节,也能发现许多独创性的见解。作者作为一名学富五车的博物学家,在书中论证得游刃有余。作者的厚积薄发,可以见到作者对真理的热。
究竟是达尔文成就了《物种起源》,还是《物种起源》成就了达尔文,无从辨别,但可以确定他们是互为灵魂的。从书中,可以见到达尔文为本书所做的铺垫之广博,设想之超前,结论对比之严谨。他为获取真理,完成环球航行,与广泛的各界学术佼佼者交流,博取众家之长,辩证地使之成为自己的论据。他在朋友的林地上做实验,在宽广的地域上研究生物演化。从北极到居住地,他研究空间范围非常宽广,他研究的时间尺度达数亿年,研究了许多地层,从众多现象中发现自然的准则。在书中处处有知识,是对自然的探索,是对自然规则的考量,是对人类的重新定位。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发现科学思想,培养严谨态度,养成辩证思考习惯。
堂吉诃德读书心得和感想 篇33
缘于朋友的推荐,我阅读了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活着》,作者余华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查尔斯·狄更斯。我因为好奇翻开这本书,却因为它的内容而被深深吸引,我因福贵的快乐而快乐,因福贵的悲伤而悲伤,当看到“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掉了下来。
福贵的一生太苦了,尽管他年轻时享受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但后来所经历的苦难却也是非比寻常。从他输光了所有家产并经历了一段萎靡不振的日子后,他开始学着面对生活。就在他开始习惯穿粗布衣裳、吃野菜的日子时,因母亲病倒到镇上去请医生而被抓了壮丁。幸运的是他总算没有在战争中死去,从死人堆里捡回来一条命的福贵辗转回到亲人身边,但贫穷、饥饿、疾病、死亡接踵而来,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外孙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最终,他只能与老牛相依为命,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老黑奴一样,同样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福贵就像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讲述着自己的人生,这让我想到了身边一位年长的老总。他说他认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儿时的米汤水,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被饿死已是一种幸运,当饥饿难耐的时候,一碗哪怕只有几颗米煮就的米汤水便是人间美味。年幼时的苦难让他一度无法释怀,他说他以前每讲述一次都会忍不住掉眼泪,但是,他说他现在可以笑着讲完这段经历了。是的,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痛。不仅如此,就连我们的生命也终将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福贵便是这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
既是尘埃,那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特别是像福贵这样苦难的人生,是不是倒不如死了来得快活?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几天,昨天上午在养老院做义工,看到这些老人,有的全身瘫痪、有的半身瘫痪、有的疾病缠身,当然也有八,九十岁仍健在的,对于这些老人而言,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有人说,没有质量的人生,毋宁死。但当真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风清云淡?也许真的只有当面临死亡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活着也是一种幸福。这样看来,活着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至于他活着的意义是不是你认同的意义,那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