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工作汇报范文(精选33篇)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认真落实河长制,组织各级河长利用河长云APP落实巡查检查制度。实行总量和浓度双重控制制度,对化工、污水处理厂等进行重点监管,每周至少检查一次,督导企业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坚决杜绝超标排放行为。联合水务、农业部门对重点河流沿岸的工业企业、农业源进行全面排查,消除超标隐患。明确专人负责,定期对16家较大以上风险源企业、重点行业企业进行检查。落实网格化监管要求,组织各乡镇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对完成治理1处农村黑臭水体开展“回头看”,未发现反弹。针对青龙河田庄子断面总氮超标问题,对青龙河田庄子断面到桃林口水库之间的河道进行了检查,当天采样三个点位:田庄子断面、潘庄镇卸甲庄村西(青龙河与迁安支流下游)、潘庄镇卸甲庄村北(青龙河与迁安支流上游)结果未超过水质目标3mg/L。
(三)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建立了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监管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监管工作职责,建立了部门联动体系。开展危险废物排查整治和执法监管“回头看”工作,对照危险废物监管123家企业,全部完成检查,未发现违法问题。督导双益磷化开展土壤污染初步调查工作。完成垃圾填埋场等10家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单位的污染源执法监测。全县责任主体灭失矿山修复治理任务20处,确定需工程治理14处,现已完成可研报告编制。对县医院发热筛查门诊、振兴康养、双龙宾馆隔离点产生的医疗废物以及生活垃圾全部纳入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做到日产日清,24小时内转运至三方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置。全县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四)环境执法工作。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要求,“双随机”执法共抽查企业95家,其中一般排污单位58家、重点排污单位29家、特殊监管对象8家,发现各类问题4个,发现问题率4.2%;加强动态库企业日常监管,共现场检查并录入执法APP382家,发现各类问题42个,发现问题率10.9%。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680余人次、车辆430余车次;污染源在线监控超标异常数据核查。核实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超标处置单69条、异常处置单66条,共135条,其中信息中心办结73条、移交执法人员现场核查62条。就在线数据超标(异常)问题,两次约谈了绿色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等10家企业负责人;开展各轮次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在线监控造假专项执法、扬尘污染防治专项执法等多次专项执法检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40余人次,检查企业、点位170余个;加强对秸秆禁烧平台、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的值守,发现问题及时交办、及时处置。今年以来,立案调查环境违法案件10件,拟处罚金额339.5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件,对拒不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的佰工钢铁、武山水泥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运用好智能监控平台,加强分析研判。结合季节特点,开展扬尘和裸露地面综合整治整治。提升砖瓦、石灰等行业治污设施处理能力,确保6月底前全部稳定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对不能达到有组织超低排放和无组织排放要求的一律停产停工。开展臭氧污染治理,强化NOX和VOCS协同管控。严控工业源VOCS排放,加快13家重点企业落实“一厂一策”管控措施,6月底前完成整改验收并备案。加快实施钢铁、水泥炉前视频监控系统安装工作。组织佰工钢铁开展料场综合整治改造。严格落实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和各项减排要求,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强化河长制落实,常态化做好巡河踏查、垃圾水草清理、生态补水等工作。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规范合法排污口,关闭非法排污口。做好入海河流水质管控工作,加强对化工企业、污水处理厂等的重点监管,定期开展执法巡查和水质监测,发现超标问题及时处理。加强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执法监管,严肃查处违法问题。加快推进范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进展,按照市里要求在4月底完成。加快县区断面河流应急保障工程,尽快完成项目选址、可研报告编制、专家论证等工作,尽快启动项目建设,力争5月底前完工,确保出境水质稳定达标。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
(三)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督导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严控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开展土壤环境自行监测,并按要求向社会公开。严格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处置等全流程监管。
(四)环境执法工作。紧盯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加强对正常生产企业的监管,严厉查处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造假专项行动,严厉查处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设备运维不规范、设备运行不正常、自动监测数据造假等问题,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确保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坚持“严管重罚”,用足查封扣押、按日计罚等措施,实施部门协调联合,切实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的强大合力。
生态环保工作汇报范文 篇5
XX年,全镇开展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以来,按照“改善城乡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美化村容村貌”的总体要求,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入手,把综合整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灾后农房重建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使镇城乡环境得到初步治理,全镇环境综合质量大为改观。
一、城乡综治工作情况介绍
(一)“机制”进一步健全。
1、管理机制。一是组建了环卫队、整治督导队、帮导劝导队和村民自治队。二是召开了镇场镇居民第一届业主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通过业主委员会自治章程,建立了执法队。为规范场镇环境卫生秩序整治,建立了长效机制。
2、考核机制。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责任制及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落实了“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并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将镇机关干部、场镇单位和各村干部工资每月挂30%作为奖惩。
3、投入机制。实行“群众自筹、上级补助、户主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并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综合整治。
(二)“面”上工作整体推进。
一是加强车辆停放管理,通过规划,合理设置停车区域17处,规划停车场1处,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加大农贸市场整治,取缔了多年以来形成的以街代市、占道经营的行为,逐步形成了“坐商归店、流商归市”的格局。
三是强化镇容村貌治理工作,栽植绿化树3280余株,新投放果屑箱185个,建立垃圾池36个,添置垃圾清运车1辆,垃圾转运车24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简报四是规范建设行为,开展乱搭乱建专项整治,共拆除乱搭乱建131处,清理广告乱贴乱画450余处。
五是以“清洁化,优美化,秩序化,制度化”为标准,累计“清垃圾、清杂物、清污水、清污泥”2635处,“四清”面80%;“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房”1730余间,“五改”率73%;“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村(居)达11个,“五通”率100%。
(三)“点”上工作亮点突出
1、农房风貌大为改观。
按照“川西民居”的总体定位,集中对“三盐公路”沿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场镇周边1280余户农房进行了农房风貌提升,并结合米枣产业特点,在风貌设计上彰显了米枣专业镇特色,凸显“中国米枣之乡”品牌。今年又将崭山、永联村120户农房纳入特色风貌提升整治范围,相关农户也积极支持此项工作。到目前,进展顺利。
2、“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按照县委、县府的要求部署,我镇及时启动创建工作,并把此项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广泛动员,全力推进,全镇有1个村(崭山村)纳入此次创建工作示范村,创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1)村庄规划水平进一步提高。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打造米枣产业专业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
(2)特色民居风貌进一步凸显。按照“川西民居”的总体定位,并结合米枣产业特点,组织实施农村民居设计和特色风貌控制设计,在风貌设计上彰显了米枣专业镇特色,凸显“中国米枣之乡”品牌。
(3)村庄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合理布局通村及村内路网,做到主次分明,硬化整治村内主要干道11.8公里,着力完善了给水、排水系统。新建垃圾池12个,新设果皮箱23个,对生活垃圾等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因地制宜地净化处理生产和生活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