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书笔记(精选30篇)
或许这样的一个结论让很多人感到悲观,但这却是一种最为现实的结果,尤其是生活在我们现实的社会当中,可能会常常遇到于此类似的情形或者作出于此类似的选择。
但是就作为一个个体的我们,我还是希望不同的民族、种族、宗教、国家等能够引以为界,找到一条超出武力威胁的和平之路从而相互理解相互认可,共同构建更加美好的将来。
所以,一个好的方法是太空城自转轴与木星自转轴同向平行,然后在中段的一些支撑位置建造不旋转的固定环,环上有推进器,用这个推进器调节高度。或者就是不构造这样的支撑环,就在旋转的外表面安装可以改变方向的推进器,然后计算好旋转的角度来控制方向和推进器的开关。后面一个方案比较适合无中轴(也就是无骨架型的太空城)。
而且,事实上,考虑到太空城最终在打击到来的时候需要作出各种不可预知方向上的规避动作,这种建筑在环(或者球等各种不同形状)上的多方向推进器本身也是必须的,不然规避动作只靠两极附近的推进器是很难完成的。
而对于太平洋一号这种当作卫星在运动的,就更加应该和木星的自转方向一致了,不然潮汐锁定效应会对整体造成极大的影响(包括导致无谓的机械金属疲劳)。而且,就算太平洋一号不自转,在木星强大潮汐力下还是会自转的,这就是潮汐锁定的威力。木星对其卫星的潮汐锁定效应就是造成其卫星表面冰层裂缝、地下火山活动和高温的一个重要影响源,所以不能小看。
当然,这依然是小问题,因为说不定未来科技的推进器完全不用考虑能耗、机械疲劳和方向问题。
比较好的技术设定,就比如说通过将空间降到零维,然后“再降低”来实现全部十个维度都广延的“新世界”。
三体读书笔记 篇10
刘慈欣的《三体》获得了被誉为文学界诺贝尔之称的雨果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荣获此奖项。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是三体的粉丝,他看完第一本后就深深入迷,可是第二版还没有出版,奥巴马直接命令手下的人去出版社复印原稿,当奥巴马看完三体后,感慨道:我曾经认为我当上美国总统很厉害,但看完这本书后,才感到我在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渺小。《三体》到底有什么独具匠心的地方吸引人呢?
刘慈欣,你或许不熟悉他,但只要看过科幻小说的人一定知道他,他可谓是中国科幻界教父级人物,不仅获得过雨果奖,还获得过七次科幻银河奖,他的粉丝被亲切的称为“磁铁”。粉丝给他也起了一个名字,人们通常叫他大刘。
他看起来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一个不是特别优秀的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娘子关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之后,电厂倒闭,他便回到家成为一名家庭妇男,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反而一个安静,不浮躁的环境更能让作者成下心来。比如著名的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就是在安静环境下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等著名作品。或许有人认为“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但这都是客观困难,只要你肯客服,主观意愿,那么你离成功就差一个机遇。做人要自信,这是每个人的底气,如果没有他,那你注定是一个平庸的人。
大刘的作品有很多,最具代表的便是《三体》,他的思维很缜密,即使人物,事件很多,但都会很条理的写出,不会搞的人晕头转向。写的事件都是符合科学依据的,比如量子纠缠等。高晓松说过:科技的发展需要艺术的想象和技术的支持。可见科幻作家,艺术家的重要性,若没有他们,技术将一直停留不动,人类也就不会继续发展。他开的脑洞都十分之大,并且也符合科学原理,不像有些科幻作家,只给你讲表现,而不讲原因。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体》揭露了人性的缺点。文中角色罗辑一直握着发射器,只要三体文明进攻地球,他便将三体坐标发出去,使地球和三体和谐相处了一百多年。但过了一百多年后,人们认为罗辑太冷酷了,便将发射器交给了圣母叶文洁,使地球遭遇了巨大的危机,这就是人类的缺点好了伤疤忘了疼,人类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人们知道和平的美好,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这便是最典型的事例。
《三体》告诉我们世界是残酷的。三体写了一个“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三体》这本书我认为不仅仅能归属到科技领域,而是凌驾于所有科目之上的,它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打开了脑洞;告诉我们人类的缺点,客观的剖析了人性,社会;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最后我用科幻作家何夕对大刘的评价结束本文:刘慈欣是一个冷漠的宇宙观察者,冷酷的道德评判者,再加上一个冷静的思想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刘慈欣的独特之处。
三体读书笔记 篇11
去年在山东实习的时候,晚上无聊都会去工厂的机房里上网,机房只有几台电脑,要早早的去才会有位置,我每次都吃完饭早早就去,通常是逛淘宝,泡微博,让后就是玩豆瓣,无意见看到了一本新书《三体3》评分还挺高的,很好奇就关注了下,下载了电子书,是《三体1》作者的想像力深深震撼了我。中国还有这么牛的作家,--,寻找外星人的红岸工程,秦始皇,兵马俑计算机,牛顿,,,,反物质手枪,建在地下的城市,飞车,黑洞,宇宙社会学,四维空间,宇宙的质量,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他眼里的未来的世界。
我知道读这样的书是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实际利益的,不能帮你预测明天的股市走向,不能帮你提高销售业绩,不能帮你整合你的工作技能,甚至不能帮你助兴你和爱人或者朋友的谈话,但是他却可以抚慰你的心灵,安抚你的灵魂。谁都有过这样的情况,当你读到某句话,看到某个场景,听到某句歌词,闻到某种味道,你的心会微微颤抖一下,那一瞬间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是幸福还是忧伤?
我喜欢阅读,以前浪费了很多阅读的机会,以后要弥补过来,阅读让人快乐。读一本有意思的书仿佛在跟作者交谈,辩论。这就是阅读的快乐。
三体读书笔记 篇12
《三体》也就是《地球往事》三部曲,前段日子总算看完了,震撼之余一直想写点什么,总是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
三体1的主角自然是叶文洁,这个--时期目睹父亲惨遭批斗致死的天文学家,因缘巧合下进入红岸基地后,明知三体星人对地球不怀好意,仍然坚持发送地球坐标,从而导致地球暴露,三体人入侵开始,整个故事由此展开。
第一部更多的是各种叙述故事的前因后果,对--虽是略提一笔,但不难看出作者的态度。叶文洁的思想行为难道不是被时世影响改变的吗?所以你也就明白了人性是如何扭曲的。我还是很欣慰地看到她其实只是想借助外星文明改造地球改造人类,而不是仇恨地要毁灭地球。一个人要做到以牙还牙总是十分容易,要以德报怨就相当困难,所以孔子说的以直报怨,其实也只是裹着棉布的匕首而已。
三体2让我印象更深的人是章北海,这个面对三体人入侵,人类科学研究被阻断,战争基本无胜算的可能,却仍然要履行战斗职责的军人,竟然从一开始就抱着必胜的信心,你不得不对他投以尊敬。直到最后你发现其实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人类必败,从一开始就已经定好目标做好计划,那就是劫持飞船逃离地球,为人类文明保存希望的火种。
是的,最终他成功了,这时候,你再回头去看他为自己的计划而实施的谋杀,你又会如何评价呢?如果谋杀是错,为人类保存希望是对,那他这么做到底是对是错?对错可以相抵吗?我们评判对错都是基于自己对价值观立场的选择,如果你更看重法律,那他肯定是错,如果你更看重意义结果,那他也许是对的。我觉得评判他还得注意最后的一个细节,章北海劫持飞船逃离地球,有两艘飞船追击,在这个过程中,地球舰队全部被三体人的一颗水滴毁灭,他成了英雄,但是面对逃离地球,三艘飞船无法满足所有人的生存,最后时刻他不得不再次作出决定攻击其他两艘飞船,因为他明白,只有这样人类文明才有延续的可能。
但他晚了一步,另一艘飞船率先发动了攻击,死之前他说了一句,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他觉得没什么比延续人类文明更重要的了,总是要有人牺牲的,那谁牺牲其实都一样,包括他自己。从这一点看,我最终尊敬他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