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设计素描学习心得(通用6篇)

2024-03-22 23:04:31心得体会打印
设计素描学习心得(通用6篇) 也许是出于想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以及能学会一些新技能,我报了素描这项选修课。而这项课程也确实让我收获了不少——不管是一开始的购买绘画用具,一直到后来可以画出一张完整的素描作品,都让人受益颇丰,兴奋不已。....

  作品缺乏空间意识的现象很普遍,看看我们身边的楼房、服装、商标标志,同国外同类作品的差别是明显的,或许可以把这些差距归结到文化意识和工业化程度上面,但有一个事实是不容争辩的,那就是没有空间感的素描,怎会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设计?也许有人会说:国外不是已经不搞写实了吗?这种把素描理解成简单的基础和把基础与应用对立起来的观点正是造成设计简单化、平面化的问题所在。

  长期以来我们在艺术创作上提倡民族化、中国化,简单的把民族化理解成平面化并与外国的空间化相对立,形成了一股顽固的意识。前一段时间,美术界针对造型上的问题,提出我国美术缺乏一个“理性阶段”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讨论,美术教学和创作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我们的艺术作品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但目前的设计教学和创作却还在民族化的借口下,重复着夜郎的故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则,任何人也不可能在没有满足规则的前提下搞出符合规则的设计作品。其实我们的书法和大写意国画是非常具有空间感的艺术作品,这些本应成为提高我们设计水平和能力的宝贵财富都被一笔划到“平面”的民族化里去了。也许我们的设计界也存在一个“理性阶段”问题。

  设计艺术同普通美术有一定的区别,设计强调艺术规律应用的“直接性”。绘画是通过描绘自然形态实现作品“多样而统一”的,设计却要在黑白灰、点线面的纯形式上显示艺术的这一创作要求。在国外,虽然不再大搞写实训练,但人家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应用规则的教学方法,已经实现了从规则到应用的转化过程。而我们的教学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基础和应用的结合问题。虽然我们也在基础教学上实行了一些“结构素描”和“超写实素描”等实验课程,但转变不大。因此,我们的设计教学应该加强造型原理方面的研究和原理与应用方面的探索,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赶超发达国家设计水平问题。

  大家最不能忍受的是每天铺天盖地没有想象力的广告和设计;平面化、简单化、庸俗化是我们最容易犯的设计错误。空间化、多样化、人性化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解决这三个问题基础还应当从素描或速写着手。

  长期以来,我们把人性化理解成“人类化”,把生活化理解成“真实化”或“社会化”,于是就出现了只有人拿着产品,真实的吃(或用),才能使人信服的创意。其实再有名的名人介绍产品,并不比将产品拟人化更具有想象力,再复杂的情节也不如一句双关语表达丰富;问题是这个“语”是来自于社会的约定俗成哪,还是个性的独创。怀素书法笔意中的剑舞蛇行,要比一幅舞剑图或蛇行图给人的想象力丰富的多。怀素能把普通的生活现象转化成个性化的艺术独创,靠得是审美的认知和多样化的表现技巧,这两项要求恰恰是素描训练需要完成的任务。审美认知是素描的特征性整体观察,多样化表现是素描造型能力的技能训练。这两项训练都是艺术想象力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的素描不但是表现客观的工具,而且是探索规律和规律转化可能性的工具。

  在素描中,探索规律转化问题一直是一个禁区,也就是所谓的技术与艺术不能兼得。于是乎素描的应用问题成为艺术家神秘的秘诀。我的老师吕品先生也曾说过:“艺术家一人一个规律”。其实这里说的是两个问题,好比嫁接果树。一是树,二是果实。素描好比是树,树是共性的,可教的。树上节什么果,艺术家可以自己选择品种,可以探索各种可能性,属于个性,是“不可教”的。但我不说树,也不说果实。要说的是那个关系着两者的嫁接技术——审美认知(或者叫形象思维、联想思维)。审美认知才是规律转换的关节点。审美认知是可以教的,也必须教,如果我们造型规律应用的不顺畅,问题就出在它那儿。

  大自然是多样化的源泉,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使用它,没有把它当作养料滋补自己,无异于进化的倒退。如果我们只是研究它的比例、明暗之类,我们就成了象柏拉图所说的它的孙子的孙子。因此,我们为什么不在认真地观察、表现它的时候加进一点意识和联想,完成一些主动和愿望哪?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不但加了,而且加的比你预想的还多。但我要问:你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加的?是站在自然的立场,还是站在人的立场?是站在人的自然属性立场,还是站在人的社会属性立场?自然是艺术的老师,如果站错了立场,即使是无偿的赐予,也无法获得。自然有造型需要的所有东西,不同的素描观好比两种镜子,一种是放大镜,另一种是变色镜。我们应该拿起放大镜,寻找我们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改变那些东西,这种改变只能使原本丰富的东西简单化。其实所谓“嫁接技术”只不过是把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放大到一定的度,说的具体一些,就是把自然形态的特征夸张一点。

  在设计素描中,我们要懂得变以前画画的以“像”为标准为以“不像”为标准,画面整体要完整,主体物要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可以让观众明确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体与立意。在某一个物体的表达上,我们必须要从六面体的角度去观察,去想象,世界上的任何物体都可以想象成一个六面体,从而表现出它的立体感,表现出它正确的几何透视关系。

  这些,都是在半学期的设计素描课中获得的受益匪浅的知识。在叶老师的指导下,我对素描与设计的认识长进了很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继续和叶老师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设计素描学习心得 篇6

  起初,选择素描艺术欣赏,完全是本着为了那一个艺术学分而去,但是,在几周的学习欣赏中,我深切的感到素描艺术欣赏,不单单只是一门课而已,也不紧紧是我获取一个学分而已的艺术分,它蕴含了种种深切而又带着美的味道的艺术,也许这就是素描的魅力,艺术的魅力吧?

  素描,不就是素色的描绘呗! 这样的解释作为大众的一般概念勉强可以说得过去,但是作为艺术或绘画的概念就显得肤浅。素描是基础,是绘画、设计及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去掉浮华的色彩和形式,素描就成了构成、节奏、曲线的纯粹的素材刻划、底层研究。如果我们剥离一幅绘画的外在形式和色彩涂层,就会浮现所表现对象本质的框架和结构—— 一个真正表现作品内涵的支撑的美。 同时,素描也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绘画那样重视总体和彩色,而是着重结构和形式。 另一方面,素描又是训练造型能力的最基本的手段。但是由于从事绘画艺术和设计艺术不同的分工,对素描训练的着重点也是不同的。绘画素描作为基础支撑的是欣赏的美;设计素描一般是不作为独立欣赏艺术品的形式出现的,它更具有实用性,仅作为设计艺术的一部分或一个过程。在绘画素描的高级阶段,可以逐渐升华成独具欣赏价值的作品,逐步从训练中走出去,或许更简练或许更精致,总之品位见长;而设计素描的深入阶段就越发体现其物质性,越是精美就越体现实用性。

  举个例子,素描好比攥紧的拳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不得半点的虚张。它需要交代清楚拳头的结构,表现出各手指与手掌之间的关系,骨骼与肌肉、脉络、表皮的承载及各种造型所呈现出的美的造型。不管使用纯线条、线面结合还是光影调子,目的只能有一个:刻划出拳头造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从这一点说,素描决不能仅依靠感觉去画,而要谨慎表象的误导。

  素描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之母,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表现,也是美术基础的一种手段。同时,优秀的素描作品也应该是一种艺术永恒,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时代的脉搏和情感体验。就如达芬奇、梵高等,他们的画中,是渗入了自己的感情,寄托着自己的思想的。素描可以使我更加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素描的学习对象就是自然中的物体,在与自然面对面的观照中,我会发现这些平凡的物体充满了有机的运动和神奇的秩序,还有,它使我更加的热爱生活。素描训练了我们的大脑和眼睛,使我重新认识了生活的价值。

  在学习素描艺术欣赏这门课程中,我了解了透视这个概念,以前我是根本不知道,原来在画中一条路它会慢慢的变小变窄,我觉得这个真的很神奇,所以有一段时间,我的电脑桌面就是一张画,画中有一条路是主体,它向着远方慢慢的延伸,最后消失成一点。在生活中路明明是一平行的线,在画中怎么会这样呢,学习透视这个概念,我才知道为何会这样,同时我觉得绘画真是一门神奇的艺术。

  简短的几周学习,也许我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是,这是我学习的感想,是我的心得,即使是错误的,那也是我的一种内心的认识,是一种对艺术向往的尝试。毕加索通过素描,将自己要表达要寄托的思想情感寄托于画中,梵高将自己的情感世界通过艺术表达出来,但是却没有将自己贫困潦倒的俗气给带了进去,这就是他的寄托和表达。而我虽然不能像他们一样能持起画笔,但是我能带着一双欣赏的眼睛去静静地欣赏他们的画,感受他们的思想情感,点滴的变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