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教师家访心得体会(精选31篇)
暑假教师家访心得体会 篇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大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是教师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家访正是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要途径之一。家访可以拉近教师和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家庭教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家访,收获颇丰,现将本人的家访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刻认识到了家访工作的重要性
虽然与学生接触近一年的时间,但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还不够了解,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家访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家访,能深入地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家长对孩子,对老师及对学校的期望等等。实践中,更让我进一步深深体会到了家访的重要意义:家访让我们读懂了每个孩子期待的目光、看到了每位家长坦诚的愿望,家访搭建了彼此心灵沟通的桥梁,家访增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真情实意。
二、家访取得的成果
第一,家访给予我们双方充裕的时间来交流,我们可以反映孩子在校内的各种表现和进步,家长也可以提出各种建议和看法,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通过和家长的共同讨论而达成共鸣,找到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方法。
第二,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每个学生在学校里和在家里的表现判若两人,有的在校内很活泼大方,在家里看到老师就会很害羞,
不敢说话,有的则反之,看到老师家访,过于兴奋,想尽情地表现自己,我们可以通过家访更全面的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不同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
通过家访,我也感受到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这次走访的学生,大多数家长在外地打工,家长们无法照顾孩子们,有时间也只能打电话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样导致学生在家里的学习和生活无人监管,使孩子的自觉性较差,通过这次与家长的交流,使家长们也认识到了照顾孩子不仅是关心孩子的吃喝,孩子的学习也要照顾到。另外,家庭成员内部不一致的教育力量难于与学校教育配合。父母双方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致,还有爷爷奶奶对孩子比较宠爱,导致孩子学习习惯不好。
通过家访,我深深体会到了家长们对孩子的殷切期盼,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决心今后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更加热爱学生,努力使自己的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暑假教师家访心得体会 篇2
紧着着就去了我们班熊__家,第一天报道的时候这个孩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进教室的时候他就给了我一种特殊的感觉。我也说不上来,反正总感觉不一样,当在我自我介绍完事之后就让让学生也介绍一下,当然也是少不了他的。
他不像其他学生那样,叫到了就到前面来介绍一下,就算是当时不好意思只要我说几句鼓励的话语,告诉他们这是他们成长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他们就会很好的配合我。但他不是,好像很有个性,无论我怎么劝导,他连走上讲台都不敢,或许是由于他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我的这种方式不是怎么理解,还或许是由于他比较羞涩吧。总之,直到最后他还是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好像跟他无关似的。后来,我在老师、学生那里了解到了他的成绩是很不错的,上次期末考试好像是班级第一名。成绩这么好的孩子我也不想放弃,就暗地里多关注他,悄悄的通过一些行为来感染他,让他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及其我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和它的重要性。
刚到他家时妈妈不在家,只有马上要上高中的腼腆的姐姐在厨房做饭,一个不爱说话,一个不在家,我们没办法进行交谈场面显的有些尴尬。不过一会后妈妈就回来了,但他好像有点不会待客,总站在下面也不招待我们进屋子,反而显得我们很不好意思。谈话有点障碍,他听不懂普通话,我们也听不懂她的话,让学生翻译,学生又半天不吭声,因此整个谈话不连贯,谈了一下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我从中了解到孩子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别的相对不怎么在意。
他们家是先从一个小门通过,然后就有一间房子,之后便进入了他们的院子里,进去之后才知道从另一边也是可以过去的,但是那边没有门,是跟外面直接相通的。他们家是小平房,家里也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也非常的简朴,但家里收拾的还算干净、利落。厨房好像是用土做成的,我在屋外看了一下,就是一个简单的锅,是用泥巴弄成的,之前我家也是这种,这种锅需要烧柴,因此略微显得凌乱。
当然为了让孩子全面、无缺陷的发展,也是对孩子负责,我就把上面提到的那种现象告诉了家长,引起家长的注意,更多的关注孩子这方面的发展。
最后还是照相留念。
暑假教师家访心得体会 篇3
近日,我和李玲、张广浩、江得跃、刘青等老师,对我班的十位同学进行了家访。这次“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就这次家访活动浅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三方坐到一起,真诚交流,做到了教育有效。
班主任和各位老师都对学生怀有一片赤诚之心,为学生的成长而忧郁,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为学生的退步而着急,但这番诚心苦心家长未必能感受到。在于家长谈话时,就要坦诚相见,推心置腹。当我们几位老师在周六、周日的大清早,来到一些同学家时,有些家长和同学还在睡觉。得知是老师来家访时,家长们连声说:“老师们,辛苦了,双休日也不休息,您们辛苦了”。家长们被老师的家访诚意所打动,都与老师、学生一起坐下,并主动向老师反映该生在家的生活学习情况。一般情况下,老师、学生、家长三方坐到一起,真诚交流。老师当着学生面,向家长介绍学生的优点及不足,并诚恳地指出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赖,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三方坦诚交流,也消除了学生的一些顾虑,化解了学生与老师、家长的一些矛盾和分歧。这样即使当着家长的面,老师指出学生的一些错误及不足,学生也能成肯接受,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二、变“喊家长”为“访家长”,改变了家访模式,转变了教师的工作作风。
现在,我们不少老师对一些违反校纪班规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往往是打个电话发个短信给家长,喊家长到学校来。不管家长在忙什么,一定要及时到校。一些学生经常犯错误,对于他们的家长,老师也就经常用电话喊。殊不知,家长也要工作,也要谋生,如此这般,这些同学的家长对老师打来的电话就有一些厌烦情绪。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老师的工作没有方法,只会打电话;对待家长没有诚意,只会骚扰人,教育孩子没有责任心、耐心。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喊家长的方法很显然不利于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真诚的交流与沟通。虽然,叫家长来学校是沟通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重要桥梁,也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加之现代社会通信业发达,电话喊家长来确实又方便又快捷,大部分时候,电话喊来家长的教育效果也还是比较明显,但是,那种动辄就电话行家长的做法,未必有很好的效果,甚至招来学生、家长的一片怨言。倒不如老师走进他们的家庭,真诚的走进他们的心灵效果会更好些。
现在学生普遍认为,老师打电话喊家长,实质就是“告状”。家长已接到电话也觉得,孩子在学校是不是闯了什么大祸“犯了法”。家长被电话喊到学校,学生也被老师喊到家长面前,老师历数学生条条“罪状”。学生受到严厉的教训,心理当然不好受,表面上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诚恳接受,实则“阳奉阴违”,在场的家长似乎同时也教育了孩子一顿,但更多的时候觉得没面子、难堪。这样的电话喊家长,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教育作用,反而会加大学生甚至家长的抵触情绪,增加了学生家长对老师的反感。个别心理脆弱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情绪异常,失去理智,产生不良后果。
相反,教师走进学生家庭,直接“访家长”而不是“喊家长”,放下身段与学生、家长三方平等的坐到一条板凳上,家长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真诚,感受到教师对待教育的负责耐心,感受到教师的工作作风的细致入微,,感受到教师师德的高尚与美丽,不摆架子,教师坐到学生与家长之间,这正是家长配合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是教师力争得到家长配合的心理基础。通过这次“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我们老师普遍感受到“访家长”比“喊家长”的效果要好得多。尽管进万家家访对老师们来说,确实占用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但只要我们老师都能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奉献精神,这样的家访我们还是能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