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的读书心得(精选34篇)
1、部分新闻工作者的生活方式
寻找、发现、参与、了解、分析、追寻、思考、真相、展现,每个新闻工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追求着这些,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不平静,也并不轻松,对某个新闻事件的追求可能会翻山越岭、困难重重,但他们在行动,在努力让这些事情真实的展现。
他们的生活更有社会的责任感、有社会主人翁精神,与我无关这样的词语感觉他们说出来就像是犯了错误。
他们的生活是一种高效的工作和彻底的放松相结合的时间分配,有探寻的繁重也有安静的思考,这个是我这个行业主流节奏不给予的。
他们的生活看见的更多,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敏锐的捕捉,更多的是行动带来的收获。
2、书中人物对我的触动
书中讲了20个人和事,相信不同的读者触动肯定也不同。
我只是讨厌屈服看到我真的想问自己是公民吗?
自己也常遇到权益受损的事情,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权利受损的事情,很多时候心底里发出的是把这个自己问题解决掉,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可能通过关系、可能通过自己的能力,但大多数就是享用自己的神通去搞定这些事情,那些跟我无关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仿佛大环境已经是这样,经常听到身边抱怨社会的环境是多么的世风日下,发达国家是多么多么的高素质,但自己在事中时又还是做着那些没素质的事情,为什么?答大家都这么做
过马路的时候你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身边的人不这样做你能制止吗?为什么会有中国式过马路?前些天我好想听到说对于中国式过马路某个地方交通规定处罚前三个人,真实⊙﹏⊙b汗。为什么要处罚,教育难道不是第一位的吗?教育又是谁的责任呢?只有管这个事情的人才能教育吗?这个逻辑不通的事实,在我们身边却成了公理。教育靠的是我们每个公民一起行动,让法律为我们保驾护航,但是道德要靠全面来梳理行为准则,让那些陋习成为全民公敌,这样我们才会有大环境。
从自己做起不是只是自己不去做,更应该是去做榜样、去做监督者,让这样的正气传播、正气壮大。
《看见》的读书心得 篇25
决定写文的那一天,我看着书目发呆。的确,我只是个肤浅的喜好文字的人,喜欢看安意如写的那些诗情画意的词赏析,喜欢在那些词藻中遐想,然后说说那些我认为的人生哲理,偶尔发发感慨,既没有多少深度,也缺乏足够的思考,纯属的自娱。书目上的每一本书,按理说,都是我望而止步的,看着书名,我就能想象到一个夫子在我面前讲书的情景了,所以选择柴静,除了因为知道她是个让人敬仰的记者,更多的,只能说是天意吧!
匆匆下载了电子书,放在手机里便没有再管了,直到前些天的晚上热的睡不着了,才带着些许催眠的心里看起来了。可谁知,这一看,就是整整一夜,有笑有哭,有无奈,有欣慰,我不想说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只想说,作为一个读者,我很完全的演绎了这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为作者的每一句话,都写到了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故而,在这深夜,我看着你的《看见》,流露出了人性最真实最本能的心情。
看这本书的开头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柴静就是一个十足的感性的人,她似乎不是记者,不是新闻事件的挖掘人,她只是个观众,一个有权利和当事人见面并责问他们的观众,她看着非典病人会流泪,面对恶人会咄咄逼人的责问,她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在镜头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有意无意的透露自己的感官认识,甚至引导观众的评判观,用自我感觉渲染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那个时候的她好亲切,好像和我总是统一战线,她恨我恨,她哭我哭,她笑我笑,我的脸上好像一直都是她的表情,生动的表情。可是慢慢的,她变了,看似短短的几章她就慢慢的变了,但是我知道,真正去体验这个变的过程的柴静,其中的痛苦和艰辛,用文字是写不出来的。她慢慢的像一个记者了,虽然自己依旧独自的感性着,但是能用理性去告诉别人一个事实。少了一丝敢爱敢恨的直言责问,多了一些理性的陈述和成熟的选择,她能忍了,甚至可以做到没有任何表情,可以握紧了拳头收起拼命想伸出的双手,但是她的文字依旧透露着她的心情,一字一句里依旧撞击着我的心,不能平静,深夜里,我丝毫没有睡意。
说完了人,再来看看这些事。首先,请原谅我不能对每件事深深的研读。这本书,里面大概有二十几章,讲了多多少少几十个故事,每个故事又有每一个故事可以透露出的信息和存在的价值,这个,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见解,都可以读出你们所处阶段的所能读出的深意,我再多说其实也是无意。我匆匆的读完这本书,从中得到的最大收获不是从哪件事中看见了什么哲理,也不是哪件事触动了我的心,毕竟,我只是粗读,我的收获是从一件件事中,看见了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在一个职业中慢慢的成熟,心态慢慢的成熟,深度慢慢变沉,让我这个大学生,真真切切的认识了什么才是成熟,什么才叫成长。
柴静到新闻调查的前半段,全国的非典事件,初中生集体自杀事件,警察包庇弟弟等等的事件,全部是一气呵成的写完,留给我的只是自己去思考和自己去感悟,可是慢慢地,到后来的两会,山西煤矿,虐猫视频等等,我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作者对事件的思考和深究,似乎是慢慢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转到了人物当中,并且对于事件中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见解和评论,这让我看见了文章开头陈虹所说的记者应该有的一种“欲望”,那是对于新闻的欲望,对事件剖析的一种欲望,是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到再后来的时候,很多作者以反问的手法写出来的句子,我已是不能很明白了,不能参透其中的深意,说白了,就是柴静能够到达的深度,对于我来说已经太深了,我不曾经历过这些,甚至不曾经历过什么,人生阅历尚不足以与人媲美,那么我所能参透的东西,当然也可见一般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知道,她在成长,她的字里行间开始透露出成熟的气息,不一样的是,这种成熟里,我还能看见有一种叫活力的东西。
关掉书本,看看周围的人,我只能说这么一句话: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世故当成熟,把死寂当沉稳,完完全全进入了一个“成熟”打造的误区。像大人一样世故而实际,对于青春而年少时遇到的一切机遇轻易放弃,不再会疯狂,不再会拼搏,不再有挥洒热汗热泪的感觉,那不叫“变成熟”,那顶多只能算“会模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模仿秀在上演,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早熟”,这是一种悲哀,一种全社会的悲哀。当你听到,电视机里一个17、8岁的少年对着全国观众说“长的漂亮的人,才有青春”时,我知道很多同龄的孩子会笑,但是,更可悲的是,笑完了之后,我看见了一个个人的沉默,看见他们从内心深处发出一种迷茫的无奈,从眼睛里看着,那种感觉,一览无遗。也许是我本性就透着些许的悲观,所以我敏感于任何悲伤的情绪,甚至可能会自动的夸大一些悲伤的情绪,但是,无论怎样,我看的出来,周围越来越多和我一样大的孩子,慢慢走向成熟的误区,慢慢淹没了,原本属于他们的青春。对此,我无能为力。因为,如果不是看见了这本书,我会和他们一样,把世故当成熟,将成熟进行到底。
是夜,我看着你的看见,终于看到了即将出现的黎明。也许,现在的我不能完全看透,但是柴静,但是这本书,他们就像一个向导,为我指了通向黎明的道路。所谓成熟,是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展现独特自我却不孤立自我的一种表现,在成熟这段道路上,还有很多路,需要我们自己去铺。
《看见》的读书心得 篇26
初次读柴静的《看见》,还是大一时,那时的我还带着初入大学校园的青涩,丝毫不懂得人间百态世间疾苦,只记得《看见》这书写的是柴静的记者生涯,对其中的人生感悟并无太多的思考与感受。
然而最近,闲暇之余,我又重新品读了这本书。全书都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代入感很强,让我沉迷于故事的情节里。这本书反映了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辛酸与无奈,它虽然没有优美的语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真实,真实到让我每次翻读都留下感动的泪水,无形中就被书中小人物的辛酸生活所动容,震撼。其中,有一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写的是家暴,“皮带抽在光的皮肤上,噗的一声,她被吊打,扭着身子尽量让他打在背上,尽量不叫,怕别人听见羞耻。他从不打她的脸,打的很冷静,反正夜还长,噗噗噗”。这是一段刻画得十分真实的描述,当时读到这里我的内心像被针扎了一样,让我忍不住想走近书里的情节中,来抚慰她的伤痛。书里还有描写到那些从事服务行业人员的辛酸生活,让我感到既同情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