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教育2000字读书心得(精选35篇)

2024-04-03 23:24:20心得体会打印
教育2000字读书心得(精选35篇)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

  2. 教育要适应自然。

  从婴儿在母亲肚子里成长,它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们知道给幼小的植物和动物提供合适的环境,避免用暴力干扰它们,以便它们能够按照其内部规律完美地发育和健康地成长。却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大多数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行加到孩子的头上。他们希望孩子按他们所想的发展。这种行为,我想把它称之为控制欲,而它的产生是因为父母对自己人生的不满意,或者自己人生中的遗憾,希望由下一代来弥补,来完成。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想法。他们要的并不是父母给的。教学是开始于儿童的自发活动和本能兴趣,终止于儿童通过教学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福禄培尔说,儿童有四种本能:即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宗教的本能。教育要追随活动的本能,就是要唤起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动性。这句话对我们的教育是有价值的。我想,我们的教育,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对孩子都不是控制的,强制的,而是引导的,尊重的。要顺应孩子的本能,引导他们兴趣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而不是做事。

  而自然的引导,所以教育绝对不是压制的,填鸭式的把东西往孩子的脑袋里塞。1839年,福禄培尔建立了儿童游戏机构,还有一所儿童的游戏和活动机构。之前他还设计了一套合乎教学论要求的游戏材料,被称为恩物,我想是上帝的恩赐的意思。我赞同他的地方是,童年时一个快乐的时期,应该填充各种快乐,各种游戏玩乐。而幼儿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在玩闹中感受到快乐,也学到最基本的知识。

  3. 人是一个连续不断前进的、始终一贯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整体。

  孩子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他的成长发展也是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必然的幼儿期是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发展才会正,才会快,才会稳。福禄培尔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幼儿期,第二少年期,第三学生期。。少年期是学校教育时期,主要是向少年传授知识,陶冶他们的意志,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福禄培尔最重视的是幼儿期,这是最影响人的一生的时期。人的一种都在发展,我想在最小的时候让孩子们养成了好习惯,这种好习惯会一辈子跟随着他。

  福禄培尔极重视学前教育,与以前的教育家相比,他的功绩在于详细地研究了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和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他曾建立了整个儿童时期教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福禄培尔出生在德国中部的图林根省的一个小村子里。在一岁时便失去了母亲。后来父亲再娶,由于继母的虐待,父亲的忽视,是他的童年充满了不幸,幼小的心灵在懵懵懂懂时便承受了不该他承受的沉重和压抑。后来他做了见习林务员,土地测量员,农场秘书等。这使得他对自然有极大的喜爱和兴趣,也让他对植物学等等有极旺盛的求知欲。也许正是因为他童年的遭遇,才让他这么关爱儿童,这么重视学前教育。不得不说这是极为有远见的一件事,学前教育也从他开始发展至今,也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福禄培尔是著名教育家佩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主张的拥护者和追随者。理所当然的,他也拥护了佩斯泰洛齐所说的关于母亲和家庭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大作用的主张。也因此,《人的教育》所写,一切教育的基础在于家庭。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而儿童最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高于一切。

  《人的教育》这本书虽艰涩难懂,但上段这三句话在我看来,十分高明的讲述了儿童教育的本质。当今社会,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大多数人还是不以为然。这不禁让我感叹福禄培尔居然在这么多年以前就看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俗话说,三岁看老。一个人的发展成就或许看不大出来,但她的人格品性这些跟着人一生的东西却是在小时候培养出来的。如果你什么都不让孩子决定,长大后你会发现他一点主见都没有。如果你什么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那么他长大了也依旧什么都不会。我想,我们都希望孩子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自主的能力,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些都是要从小培养的。

  一切教育的基础在于家庭。我们都明白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而人在小时候是最容易被环境影响塑造的。所以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环境,也是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环境。古时孟母三迁不就是这个道理吗?现代社会有一个现象,那就是留守儿童。父母出去打工挣钱,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这对孩子的心灵是一种严重缺失温暖的,缺失言传身教的遗憾和缺失。即使有些父母在家,也光顾着挣钱,对孩子不管不顾。对孩子而言,物质并没有那么重要,他们要的只是爸爸妈妈。所以,家庭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对于这句话,我想说,无可否认母亲是重要的,但我们并不能否认父亲同样重要。缺少母亲或者父亲的家庭都是不完整的。所以说不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只有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我想《人的教育》是说,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而不是代替。

教育2000字读书心得 篇12

  在假期里,我读到了学校赠给我们教师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和我平常看到的专业教育类书籍不一样的书。它没有大篇幅的理论知识,作者也不是知名的教育学者,更不是教育专家。但是,它确是一本值得认真品味的好书——《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以一个四年级的小男孩——恩里科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通过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他在校内、校外的所见所闻,并且写成了一个个很小的故事。这些小故事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些都是人间最美的真情。

  在看《爱的教育》时,每每被书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感动。比如,在《我弟弟的女老师》里,我看到了一个爱学生的女老师,同时也看到了一个被学生和家长爱的女老师。看了这位女教师平日的种种事迹,我深深的佩服她。同时,在她的身上我也看见了我身边很多这样的“弟弟的女老师”们的身影。他们在学生生病后主动去家中探望;在学校不辞辛劳的教育不懂事的学生,可能还会因为教育学生被家长误会。等等这些,我们的老师都在身体力行的做着,却少有怨言。如果说教师是伟大的,不如说爱是伟大的。

  那什么是爱呢?引用《小王子》中的一句话:“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我想爱就是这样一口水井,在沙漠中行走,而能够拥有它,不仅仅是自己,也是他人的幸运和的勇气。水井,能为我们的前行提供永远的安全和保障,更是成就我们的生命不可或缺的源头。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爱要全面、公平,要像阳光雨露,浇灌花朵禾苗。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学生们去户外参加野营活动,路过一片果园的时候,走在前面一位调皮的孩子,趁老师没回头,顺手在树上摘下一个苹果,偷偷塞进自己的书包。后面的孩子看见了,纷纷伸出自己的小手去摘。这一切,都没逃过守园老人的眼睛,但他并没有上前去阻止孩子的行为,而是若无其事地来到老师的身边,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她。老师闻听,也没有责备自己的学生,而是从守园老人那儿借来一杆秤和一个筐子,然后对着孩子们问:“刚才摘了树上苹果的同学,请你们把它放到筐子里,等老师称称重量付完钱你们再拿回去好吗?”孩子们知道再也隐瞒不住了,一个个把苹果从书包里掏出来,放到筐子里面。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老师的宽容而肃然起敬,同时也为这位老师的教育智慧而拍岸叫绝。在处理这个教育问题时,这位老师的教育方法无疑是成功的。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她的教育方法充满了智慧,这个智慧就体现在她将教育孩子与爱护孩子充分结合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呢?这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爱儿童。”由此可见,教育孩子与爱护孩子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但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有不少老师仍然处理不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动辄惩罚,甚至是体罚。这些老师在采取这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的时候,不知他们想了没有,难道除了这些方法之外,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吗?如果认真思考一下,精心设计一下,肯定能够将教育孩子与关心爱护孩子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时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充满智慧的教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