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老师暑假读书心得(精选31篇)
二、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
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三、要在课堂上发挥才能
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就要想好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等。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所以我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不仅给学生带来信心,也可以给自己带来信心。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上课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相吻合。并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四、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教书育人、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抓住这根“丝线”,更要牵好这根“丝线”,不让这根线断了。并通过这根丝线来教育学生,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把这些孩子逐步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精选老师暑假读书心得 篇17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他所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帮助许许多多的中小学教师提高了教学水平,影响了无数教师。《给教师的建议》中稍有变化。我一直以为这样一位教育大师所写的书应该是充满理论知识,有些高深,是指引我们教学实践的导师。看过后才知确实是指导我们教育教学的好老师,但并非充斥着高深的理论,反而是用最浅显易懂的话,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闲话家常一般,讲的是一个个故事,是一句句贴心的话。读过后令人产生许多感慨和思考,让我收益良多。
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难免有差生,我们把他们称为后进生。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学得较别人慢,较别人吃力,教师和家长有时是恨铁不成钢,但他们就是慢。有这样的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常常嘴里说着这句话,实际上很无能为力,因为确实用了很多力也没法让这样的学生像别人一样学习。本书中第一条就告诉我们: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说到我的心里去了。那怎么解决呢?我急急地看下去。苏霍姆林斯基老师用的是一个儿童打水的比喻,不同的儿童能提的水的桶数不同,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可能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多贴切易懂的比喻啊,我们教师不就经常在做着这样的事吗?明知有些孩子只能用这样的速度才能学好,却以同样的要求对待他,这反而让他更加不能好好学习。而我们着急孩子的分数,着急他会给班级拖后腿。要耐下性子,放慢脚步,不管平均分,不管学习进度,却又觉得耽误了其他学生的学习。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主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主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不要担心那个学生少做了几题会跟不上其他同学,我们要知道他本来就做得不如其他同学,那为什么不让他少做一些,以便让他能做得更好呢?反之,优生也就不用因为等待别人而觉得无所事事了。但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却是反其道而行,觉得他跟不上别人,那就做更多的题来补救,采取的是“题海战术”,这样的做法让一些孩子疲累不堪,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受到了挫伤。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干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这才是正确的认识,是一个当老师的人所要牢记的。记住了这一点,教师在面对后进生的时候,也就可以少一分焦虑和急噪,多一分信任和期待。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尽。教师不必紧张地等待着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地用调皮行为来“招待”教师的那些机灵而坐下安稳的孩子们,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
读着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个富有经验和学识的智者在谈话,那么亲切地解开你心底的疑惑。如春风细雨,一个优秀教育家通过一本书在和我们交谈,我们学着教书育人的方法,自己也在受着熏陶和教育。一本好书在案头,如良师在身畔,以后一定要多读多翻,才能常受教诲,常有所思。
精选老师暑假读书心得 篇18
在读书节期间,老师推荐我们看《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这本书,一听到这书名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口气看完了它。
这本书主要讲了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女大学生米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聘为白果林小学六(3)班的班主任,因此与H4肥猫、米老鼠、豆芽儿、兔八哥,发生了一系列既温暖又幽默风趣的故事,她带领学生们跳芭啦芭啦舞;她去家访编着”谎言“送偏方;在上课前化妆;巧妙解决学生打架事件……在这些故事中她认识了H4,认识了六(三)班。
合上书,我久久沉浸在米老师那阳光、活泼、时尚的形象中。我最羡慕得是米兰跟班上的孩子能够成为铁哥们。那次六(3)班的H4去活水公园和六(2)班打架,而米兰不但不让他们在家长来学校,而且还不用他们写检讨书,就这样六(2)班和六(3)班班慢慢和好了,他们的友情更加深厚。
她曾经到豆芽儿家访,让豆芽儿父母惊奇的是米兰既然给这种调皮捣蛋的学生送了一治尿床的偏方,家长不由得对她刮目相看,慢慢也喜欢上了她;后来教室里发生了一起死鱼事件,米老师一时成了福尔摩斯,一个个线索她都不放过,她知道”罪人“是谁也从不批评他,因为她认为孩子就应该这样。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老师,做她的学生真幸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