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老师暑假读书心得(精选31篇)
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精选老师暑假读书心得 篇9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说话会零散、混乱,所以我们在倾听幼儿讲话时,更要注意去倾听学生讲话时的思考和表达。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孩子在说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有什么经验?什么感受?”,要“会听”。
倾听是一种交流,是一种亲和的态度,是我们了解彼此心灵的悠悠路径。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倾听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必须的技能,是我们老师洞悉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心灵的有效途径;倾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学习的前提,是幼儿汲取知识的必经之路。幼儿园主要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特别是倾听的习惯,对幼儿今后的人生都会有很大地影响。读《老师,你在听吗?》,通过生动简要的实例,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倾听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社会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手中的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就是一个个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家长们认为,只要是正常的人,其听力是先天具备的,不必刻意去培养,读后感《《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但滑稽的是大人在乎听孩子的要求,孩子
们却不重视孩子是否在听大人的要求,而一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话时,总是大声训斥孩子使幼儿失去倾听的欲望、兴趣,变得不听、不爱听甚至不会听。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幼儿具有不良的倾听习惯。表现为:幼儿不能安静的倾听、随意插嘴、不能耐心的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不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爱插嘴;教师在上课提问时,有的幼儿只顾自己举手,想着自己的答案,没有听同伴回答;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表现自己而打断别人的话;还有的环顾四处或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等。因此,“学会倾听”成为了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
精选老师暑假读书心得 篇10
最近,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这一书是出自美国。书中美国五岁的安东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只看到一个东西?”可见幼儿的求知欲并不局限与幼儿园里所教的课程,他们并不是都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美国自由、开放的幼儿园都尚且不能给幼儿的好奇心提供支持,无法使幼儿从幼儿园的经验中有所收获、产生兴奋感。我们中国的幼儿园更不用说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
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读完整本书还是思绪万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师怎么可能去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呢?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呢?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想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倾听与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我想说: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听你说,听你说你的故事,你的梦想,你的成长…
精选老师暑假读书心得 篇11
苏霍姆林斯基说:“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的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经常表现在他们缺乏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上。”是的,缺乏求知欲、厌学,导致他们接受知识能力差、反应迟钝,最终成为学困生。
班上有个叫欣欣的孩子,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却不爱学习。如何激发起她学习的兴趣呢?我从书中苦苦寻找答案——体验到被肯定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强学习的自信。由此我做了尝试。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发现欣欣目光呆滞无神,显然没有自主参与学习,更不用说计算。这时,我没有马上让她计算,而是询问她:“欣欣,你会数数吗?”她眼睛一亮,一口气数到20。我马上表扬她:“你太棒了!我们才学到10,你竟然能数到20!”我为她竖起大拇指,还让全班同学为她鼓掌。我又问她:“你会计算加减法吗?”她摇摇头,我用期待的眼神看她,“你数数这么厉害,一定能学会的,你愿意学吗?”她用力地点点头。接下来的课堂里,我见她坐得笔直,眼里充满自信和求知欲。
如果“厌学”是病,那么“鼓励”就是治疗“厌学”的良药。对“厌学”的欣欣适时对症下药,让她体验到被肯定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是我拯救欣欣的第一步,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建议,是我从书中汲取的教育的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用教所有孩子的方法来教这些孩子,那么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学得很差,成为可怜而不幸的人,一辈子觉得‘我干什么都不行’,被这个痛苦的思想折磨着。”
欣欣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都比较差,如果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要求她,她既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也会有挫败感。因此,对于欣欣的学习,我适当降低了标准,给她制定触手可及的学习目标。
首先是降低作业难度。在做“20以内进位加法”练习时,计算7+8=?,欣欣会正确算出得数,却没办法把计算过程说出来,也没办法把凑十法的思路图写出来。我没让她用语言完整地表达思考过程,而是让她用小棒、圆片等实物直观地把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只要她能正确计算,就表扬她、鼓励她。她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甚至希望多做些题目。
其次是降低作业数量。在进行大量的计算练习时,其他孩子的计算速度往往是欣欣的几倍。在做计算题时,我给欣欣降低标准,别人做20题,她只要能做完8题,而且全部正确,就能得到一颗★的奖励。因此,欣欣斗志昂扬、信心满满,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注与“特殊照顾”,欣欣不断在进步着,现在当别人做30道计算题时她能完成22题,之前半小时才能完成的作业现在只需要二十分钟左右就能完成,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了。遇到自己会的问题能积极举手发言,遇到不理解的问题也会主动寻求帮助,遇到错题能及时订正。虽然有些测试她的成绩还是不太好,但是对学习没有失去兴趣,对自己没有失去信心。
尽管欣欣取得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她标准低且遗忘率高,她的学习成绩还远远不及其他孩子,也跟不上学习进度。她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家庭作业没办法按时按量完成,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些都是我在实践中遇到的头疼的问题,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孩子如花,他们的成长需要爱心与呵护,需要耐心与帮助,需要静心与等待。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辛、长期的工作,重在耐心,贵在恒心。“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我将继续学习,不断从书中获取知识的力量,默默耕耘,静静等待,相信所有花儿都能如期开放,都会开得艳丽芬芳。
精选老师暑假读书心得 篇12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他组织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让这三百人一起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他根本不会吹竽。但他还是混进了乐队中,他和别人一起吹。跟着别人的声调走,一天天悠哉悠哉的混饭吃,他心中还暗自欢喜。可是,南郭先生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很喜欢听吹竽,但他不喜欢听大家合奏,让乐队的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这才知道自己混不下去了,便灰溜溜地逃走了。
看了这篇成语故事,我明白了: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他一直混在乐队里,一天天悠哉悠哉地混饭吃。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他只能混在能人中充数,可以说是以次充好,以假冒真。
只有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的好日子才会长久。如果你没有真才实学,靠欺瞒混饭吃的话,终究会露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