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精选5篇
《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文学经典,以独特视角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带给读者深刻触动与思考。写好读后感,能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也能锻炼自身表达与感悟能力。接下来,我将从不同感悟角度、行文风格等方面,为你呈现精选的 5 篇约 1000 字的读后感。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1000 字左右范文精选 5 篇。
篇一:《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
我推荐朋友读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着作《红星照耀中国》。家里现存的那本是17年前我从老家调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时买的,扉页写有“生命旅途,愿智慧之光照耀一生”感言。
书本记述的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一年:日本依然用高压手段威胁中国接收广田三原则,大规模增兵天津和华北,德国和日本签订防共协定。战争一触即发,智慧之光何时照耀中国引导全民合力抗战,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斯诺于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它不仅是一部采访录,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在诞生后的七十多年里,一直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选读物。
斯诺首先在当时苏区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和同志进行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长途跋涉,他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旺县,这已经是和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了。最后他冒着炮火,从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顺利地到了西安。当他回到北平时,正是西安事变爆发前夕。他在北平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着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共产党。
作者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西安事变爆发前夕、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中共领导人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除了领导者,斯诺还描写了许许多多的黎民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是组成陕北苏区最真实鲜活的画面。
“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随着我更深入苏区,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青年运动的蓬勃精神。”斯诺看惯了羸弱无助的中国孩子,“红小鬼”表现出的蓬勃朝气让他着迷。随后接触的那群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震撼,“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斯诺笔下的苏区普通百姓活灵活现,真实生动,他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读史使人明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复兴之时,再读《红星照耀中国》,不仅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那段非凡的历史,领略真实鲜活的红色中国,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因。
篇二:《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
承先辈遗志,续祖国辉煌
读书是人生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功课。培根曾深有感触的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浪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他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按照书香永川建设相关要求,我带着敬意和钦佩重温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
1936年,在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一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无数未获解答的问题,孤身一人探寻红色中国,只为将被国民党恶意掩盖的真相公诸于世。
斯诺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地报道了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展现出了革命先烈们满腔热血的灵魂、坚韧不拔的毅力、英勇卓绝的身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战士们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公里,每三百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的穿过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1936年10月,在根据地游历四个月后的斯诺依依不舍的告别了这片土地。作为第一个“报春的燕子”,斯诺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展现了中国的光明与未来。《红星照耀中国》不仅仅是一部采访录,更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方,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全世界。这,就是红色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