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及感想(通用31篇)

2024-06-10 04:08:48心得体会打印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及感想(通用31篇) 曾经以为《红楼梦》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如今再细细品读一遍,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贾府其实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在这个微型社会中,每个都是一个社会人,并且百色各异。....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及感想 篇1

  曾经以为《红楼梦》”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如今再细细品读一遍,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贾府其实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在这个微型社会中,每个都是一个社会人,并且百色各异。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

  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这时,我方可看出作者曹雪芹是想要通过《红楼梦》,揭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他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不满与愤怒。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及感想 篇2

  今年断断续续的又读完了一遍《红楼梦》,掩卷而思,真有一种“云深不知处”之感,红楼中那些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儿,牵动着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啊。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独具人性,千人千面,没有丝毫的雷同首先要说的就是黛玉,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身世孤单,精神压抑,加上寄人篱下而又性情高傲敏感,使得自我十分脆弱。黛玉初进贾府时,时时细心,事事谨慎,言谈举止慎之又慎,恐怕被别人耻笑。

  第一次见到宝玉其人时,油然而生了一种亲切感。而宝玉眼中的黛玉,自然与众人眼中的不一样,“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所以当发现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时,竟摘下自我的玉,狠命摔去。

  很多人喜欢黛玉,不喜欢宝钗,我也佩服黛玉的美丽才情,但总觉得大家闺秀就应当如宝钗般大度有气量,不要像黛玉般小肚鸡肠、尖酸刻薄。宝钗博学多识,深沉理智,端庄贤淑,然而也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她的出嫁其实更多的是遵从母亲之命,嫁给了一个不爱自我、亦不被自我所爱的丈夫。

  贾母说她的一段话我很喜欢;“大凡一个人,有也罢没也罢,总要受得富贵耐得贫贱才好。头里他家这样好,他也一点儿不骄傲,之后他家坏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待他好,他是那样安顿,一时待他不好,不见他有什么烦恼。我看这孩子倒是个有福气的。”做人就应当这样,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红楼女儿们个个个性鲜明、美丽可爱,《红楼梦》这本书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它真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读的好书。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及感想 篇3

  回忆飞至六年级时,我初读《红楼梦》,除了满尽的悲痛,最大的就是对林黛玉的不满,一个比较高贵的女子,出身高贵,竟总是在流淌着眼泪、怄气,没有坚强的心,没有乐观的心态,不论遇到的事情是好是坏,总能勾起心中的悲伤,再一次落泪。

  最让我打动的是这个情节:史湘云劝贾宝玉读书作官,被宝玉当场“怼”了回去,这时袭人就忙在旁边解释,这个时候宝玉说了这样一句话:“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成?若她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而这句话就恰好被经过的林黛玉听到了。当我读到这里时,打心眼儿里对黛玉妹妹高兴:这回黛玉一定会十分高兴。然而林黛玉听到这句话后,竟产生了四种感情,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她喜的是贾宝玉果然是个知己;惊的是贾宝玉在别人面前竟毫不避讳地夸赞自己;叹的是自己与他互为知己,又何必有全玉之说,又何必有薛宝钗;悲的是:父母早逝,无人作主,自己身体又不好,你纵为我知己,奈何我命薄。她竟又流泪了!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仅以为黛玉是一个柔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女子,心里不仅充斥着不满,更有对她的无奈与伤感。

  去年,由于学校的要求,我重读了《红楼梦》,重读那个另我心碎的女子林黛玉。

  或许是我长大了,或许是心境不一样了,或许我把她的眼泪看得更真了。我深刻地感受到林黛玉不再是那个爱耍小性子,总是与宝玉吵架而伤心流泪的女子了,不再是那个看到花自飘零,自己就掩面而泣的黛玉。

  再次品读中,我豁然醒悟,她的泪流的不再是没有意义,而是一个凝聚的过程,是一个灵魂最含蓄的呻吟,是一个悲剧绝美的体现!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在一步一步发展的同时,由于要还泪的缘故,伴随着每一次的哭泣,林黛玉的身体也在一天天地衰弱。纵使林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化身,而她自己却每次都为其它的悲剧而挥泪如雨。见到她的泪,便不自主地感到红颜薄命,便不自主地为她伤心,为她落泪。

  林黛玉,一个神奇的女子。你让多少人为你才情赞叹,又让多少人为你的悲剧流泪,你又让多少人为《红楼梦》这本名著而痴迷不已。

  林黛玉虽养尊处忧,清高孤傲,但其仍不失天真率性的性格。记得黛玉曾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时就有这样一段描写: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黛玉一面笑得捂住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目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从此处可以看出,黛玉亦不全是悲凄哀愁的情绪,她有时亦是幽默风趣的,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正能量精神感染。

  黛玉猜忌多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与她的身世有很大联系。林家是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林黛玉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贵族小姐,但其父母早亡,无兄无弟,黛玉小小年纪竟成了个孤儿,家庭的巨大变故严重影响到黛玉的性格。再加上黛玉本身多病,就更易于形成猜忌多疑、敏感脆弱的性格。

  林黛玉长期生活在寄人篱下的环境里,由于林黛玉高贵的出身造就了她自尊自强的性格,而又迫于无奈要寄身于外祖母家,油然而生的自卑感是人之常情,而这种深深的自卑感往往需要靠强烈的自尊去掩饰,去遮盖。由此观之,我对黛玉的不满渐渐转变为同情、怜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