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观袁隆平电影心得体会(精选31篇)

2024-03-16 02:29:11心得体会打印
观袁隆平电影心得体会(精选31篇) 这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同学一起去阶梯教室观看《袁隆平》这部电视,看完这部电视,大家都深有感触。片子主要讲了袁隆平在早稻常规品种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

观袁隆平电影心得体会 篇1

  这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同学一起去阶梯教室观看《袁隆平》这部电视,看完这部电视,大家都深有感触。

  片子主要讲了袁隆平在早稻常规品种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一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而无杂的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的课堂上来。之后,他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那时算起,袁隆平和助手整整花了6年时间,却仍没有达到他想要看到的成果,但他毫不气馁,吸取了这6年以来的教训,终于达到了他想要的成果。

  看了这部片子,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做了很多作业,碰到了一道稍微有那么一丁点儿难的题目,我就去请教爸爸,不多考虑什么,但等爸爸做出来题目之后,我才发现这道题是多么的简单。以后我一定会多思考再请教。

  袁隆平坚持不懈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上,我会学习他,做一名和他一样的人。

观袁隆平电影心得体会 篇2

  今日下班回家观看了电影《袁隆平》,通过这个电影,让我更加了解袁隆平老师的生平,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了。我喜欢袁隆平老师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也喜欢他的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理念。三年的自然灾害,让袁隆平老师意识到饥饿是人类的敌人,至此,他有一个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饿,让天下的人都吃饱饭。袁隆平老师的科研人生是艰辛的,正如诗人屈原诗中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杂交水稻的试验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但是袁隆平老师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即使身边的同事都在劝他放弃,即使被人讥讽,即使项目没有经费,袁隆平老师依然坚持研究她的杂交水稻,终于他成功了,他让更多的国人远离了饥饿。影片中,还有一个让我感动的人,那就是袁隆平老师的妻子。不管外界怎么样,她始终如一地支持着袁隆平老师的事业,再怎么担心害怕,也从不阻止袁隆平老师放弃科研。这也印证了那句俗话”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必定有一个优秀的女人“。袁隆平老师说:”生命不息,我将继续追寻,为了梦想,永不停息”。他的成功告诉我们: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观袁隆平电影心得体会 篇3

  说起来也挺奇怪的,这部片子完全不在我的List里面,但是可能最近看不少动画片的原因吧,巧然的就买了票和朋友一起去看的。开场几分钟发现是中文配音的还有点失望,但是听下去感觉其实没有像外翻片那么奇怪,无论是口型还是动作,还挺协调的。

  说说大毛吧,哈哈,和我以前拥有的一种一直雪兔子好像,出场的那一瞬间感觉自己忽然回到了小时候。小艺目测加分析应该是16-18岁左右,或者更小,而他的朋友在影片里说是要去读研究生应该是20左右。至于鹏鹏应该就是一个孩子的化身。

  纵观影片感觉一共有3条线,第一条是剧情线,雪人被发现-到送回家,路上经过各种各样的地方。后来被抓,又发挥超能力,靠着魔力解救自己。第二条是情感线,这个我着重想分享下情感线,雪人大毛其实可以看成我们的梦想,DREAM,因为有了一个坚定的梦想,才有了这么一趟追梦之旅。雪人所做,所想其实都是小yi的想法。表面看起来是雪人和小yi的感情线其实是小yi自己和自己的对话。无论是青年还是少年甚至老年,梦想的驱动力是很大的。再说下那个小哥哥,看的出来其实在他呆板的外表下面也有一颗赤诚的心,刷手机,看朋友圈和自拍成为现在太多90后的日常。有一种孤独是热闹中的独孤,还有一种孤独是孤独中的孤独,后者其实不孤独,所有当他说小yi孤僻的时候,有一部分的话语也在讲自己。还记得大毛把油菜花田变成花浪的时候,大家都笑了,那种开心是真实的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感受。还有一条线就是情感升华线。在电影里的表现形式就是家人,他们就向是生活中的现实。理想的终极就是对现实的最好理解。

  这是我的想法,仅仅代表我自己

观袁隆平电影心得体会 篇4

  《前夜》讲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前夜,林治远等人克服重重困难,保障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顺利升起的故事。

  它标志着新中国历史的开始,具有别样的意义。

  那么,林治远是谁?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先来回答另一个问题——

  你们知道天安门广场上树立的旗杆是谁设计的?

  是林治远(黄渤 饰),一个站在幕后的小人物。

  他设计并安装了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确保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能顺利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毛泽东的1949》书中提到,当时,百废待兴,林治远甚至连制作旗杆的材料都找不到。

  最后,他采用不同管径的4根无缝钢管焊接做成了高22.5米的旗杆,还设计了自动升降装置,以便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自升旗。

  为了使国旗升降的速度与国歌演奏时间一致,林治远和技术人员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来控制升降速度。

  在升降钢丝绳两端各焊一个钢球,只要升降设施碰到两端的钢球,便立即停止升降,自动切断电源。

  为了防止任何一个细小的差错,他们反复试验,一丝不苟地检查装置的各个部位。

  最终,这根旗杆一直使用到1991年4月,历时42年。

  而制作国旗的红绸子,同样让林治远的团队操碎了心。

  当时,大家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红布料和做五角星的黄缎子。

  预告片中再现了这段焦灼的时光。

  欧豪饰演的小伙子在北京城的房脊上大喊:“街坊邻居们,我们急需红绸子!”

  林治远被人拒之门外,急得拍门框大喊:“你以为升起来的仅仅是一块红布吗?”

  拒绝林治远的,正是后来提供并拼接红绸成国旗的瑞蚨祥店铺。

  那时,已是开国大典的前夜。

  众人提着工具箱在巷子里飞奔,争分夺秒安装国旗。

  林治远克服恐高,爬上旗杆亲自调试。

  这些,都是真实记载上的动人再现。

  比起展示宏大的开国大典场面,对幕后小人物的描绘无疑更加动人。

  那种接地气的熟悉感,和众志成城的澎湃激情,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导演管虎非常擅于描绘小人物,在他过往的电影中,你能见到各个时代,各种各样的小人物。

  如《生存之民工》《斗牛》《杀生》等。

  《生存之民工》记录了社会变革的阵痛,豆瓣评分高达9.5。

  《斗牛》则通过村民牛二和日军、土匪、江湖郎中等各色人等的周旋,展现血淋淋的人性。

  主演黄渤正是凭借此片拿下了第46届台北金马影展最佳男主角。

  黄渤的外形,和多年的社会经历,加上他对接近生活的渴望,让他十分贴近管虎电影里的角色。

  黄渤的身上,总是有一股风尘气和对世事的不羁。

  这源于黄渤早早地踏入社会,上世纪90年代初,黄渤就在北京的酒吧唱歌。

  之后辗转全国各地,和别人组成乐队,哪儿好玩去哪儿,不为钱,只为一颗行走天涯潇洒的心。

  这一走就是十几年。

  他会在最热闹的市区,穿上演出服表演至深夜,也会挨家挨户推销自己。

  这么多年,黄渤活得像棵野草。

  至今,我们依然能在某些写真中看到黄渤放肆的笑容。

  但同时,黄渤身上又有一种懵懂。

  这在他塑造的角色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20xx年《生存之民工》

  黄渤塑造过的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带有这种小人物的懵懂,但又不是木讷,而是一种对世界的小心翼翼的探察。

  20xx年《心花路放》

  是角色需要,也是他的本色。

  他和角色,互为契合。

  这点管虎最懂了,他曾说:“渤儿,你的懵懂和对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太宝贵了,不要丢。”

  他非常爱惜黄渤的才华。

  此次两人合作的《前夜》,有管虎电影刚硬生猛的风格,也有黄渤一贯的表演张力。

  林治远敢讲真话:“电动升旗,不敢保证万无一失。”

  除了《前夜》,还有另外六个故事:《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护航》《白昼流星》。

  分别对应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里,那些重大的历史时刻——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啦!”

  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