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关于高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3篇)

2024-08-04 21:42:29心得体会打印
关于高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3篇) 今年学校印发了高中地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标带来的冲击,对新课标也有了新的认识。一、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3、将“评价建议”中的“评价原则”改为“评价实施要求”,对评价工作的各个方面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和建议。将“学生学习评价”改为“评价方式”,增加了“谈话”、“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删除了“教师的教学评价”。修订后的“评价建议”更加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带来的教育理念转变理念是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教学没有在下课铃响中结束。教师的角色应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合作者、学习者、研究者;组织者、发现者、反思者;引导者、欣赏者、创新者;参与者、开发者、促进者。

  新课程教学引发的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能使教师远离平庸,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教师成长=教学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呢?

  1、反思我们追求的思想品德课堂是什么样的课堂——体现正确的价值观。根据思想品德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们追求的课堂应是思想鲜明的课堂;应是思想理性的课堂;应是思想求真的课堂。

  2、反思思想品德课应该怎样回归真实的生活。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真回归真实生活,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即“三维统一的目标”;要呈现合适的教育内容,真诚面对学生世界。

  3、反思怎样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应树立正确的教学任务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已知的经验、个性特征出发,建构交流平台,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反思教师应怎样与教材对话。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尺度认识和分析教材,以教材为蓝本,理解和加工教材,以学生为根本,挖掘和构建教材,以自身个性为基础,创造和开发教材。

  5、反思如何使课堂洋溢美的光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做到:寄情山水,丰富美感体验;潜心艺术,提高审美情趣;阅读美文,滋养美好品德;品味生活,陶冶美丽心灵。

  6、反思思想品德课堂如何突出实践的特点。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抓好“找”、“评”、“做”、“演”、“动”这几个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为本,以学统教”的实践观点。

  总之,面对全新的课程,我们的观念要更新,我们的角色要重新定位。过去的知识传授者、“道德说教者”应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同时,面对新课程,让我努力做一名虔诚的学习者。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己专业的发展。

关于高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篇13

  20__版义务教育新课标于4月底推出后,各级组织都开展了新课标解读等培训活动,老师们线上聆听了专家们的解析。印象较为深刻是在《美术新课标美育新征程》学术研讨上,尹少淳教授的发言,他指出:美术、音乐课程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本次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是适应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美育发展趋势,强调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是国际教育的趋势。

  新课标于9月起执行,暑假就是我们学习领悟的关键时机,我校也率先开展了读书学习活动,后又与岱岳区学习活动并轨。精心耕读这一百多页的细则,发现有许多值得思考之处,现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主要改变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转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生存的需要到知识学习的需要,再到人格培育的需要,教育越加关系到人的身体、思想、情感、灵魂。教育的价值逐渐从外在规约转向人的内在发展,从单向度转向整体人格培育。

  (二)优化了课程设置和内容结构

  新课标提到保持原来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课程。

  将以往按学习领域的划分方式转变成按艺术实践进行划分,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美术语言始终贯穿其中。从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可以看出,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内容设定层层递进,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4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每一条都是围绕核心素养,与课程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相关联。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艺术课标》还有一个新鲜的亮点,就是对于学业质量提出平和性要求,即应当有质量要求,从而防止功利性出格竞争。按照课标要求,学业质量是在学生完成本课程每个学段学习之后的学业成绩表现,在音乐、美术设一至九年级4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兼顾了传统的音乐、美术和新的舞蹈、戏剧、影视学科。同阶段的学业质量描述,按内容进行了划分,既有属于审美感知的,也有属于艺术表现的,还有属于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的。标准都围绕核心素养来进行制定,重视给予学生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这些重要方面。

  二、新教育观

  《艺术课标》清晰地体现了以美育人的艺术教育的根本思想,把新的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作为主线,有助于引导学生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的精髓,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艺术课标》特别强调要聚焦课程的核心素养来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审美的感知,既要用一种欣赏的方式去学习,同时也要用强化艺术体验的方式来感悟体察,让学生在融合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身心一体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在核心素养之中,艺术表现是重要的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参与艺术活动。在艺术素养之中,特别强调创意实践。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提出,审美即创造,学生的创造活动的结果就是学生拥有“一个经验”,即审美性经验。他说:“审美的敌人既不是实践,也不是理智。它们是单调;目的不明而导致的懈怠;屈从于实践和理智行为中的惯例。”不要小看孩子们创造性的能力和内心祈求。创造也是另外一种实践。核心素养的新鲜点还在于特别强化了文化理解这样一个综合性的价值所在。文化理解是艺术超越技能技巧而进行综合性的素养体现。

  三、教学启迪

  (一)开启单元整体教学。

  由以往按四大学习领域划分的单一的、独立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授课方式,强调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从课程标准名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__年版)》可以看出,美术学科已经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融为一体,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理论或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视野扩宽,树立整体意识,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内的纵向衔接,更要注重知识间的横向配合。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视将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的教学,加强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重视艺术体验。

  艺术教学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激发想象、调动情感、创造形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焕发积极情绪,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指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知世界,体验情感,实现与艺术形象的共情;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形象,迸发创意,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美、社会美与科技美,体验创造的喜悦和自我实现的愉悦,提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崇尚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中强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在修订原则,设计思路,课程总目标及各阶段目标中都有提及,对应到学业质量描述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这一点也一直在强调。

  首先,中国经典美术与中国书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材中的突出体现。辉煌灿烂的中国经典美术与中国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为学生呈现了“可见”形式的作品(有着重要的欣赏价值),更是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画中之情、画外之意,诠释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文化传统。其次,民间美术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表现形式近年来,各类传统工艺、民间美术等内容的呈现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其中,传统手工艺和技艺(陶瓷、木工、浮雕、印染、编织等)可以加深学生对手工艺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增强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情感认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