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跟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4篇)
2、小兵也能干大事。文印工作一向给人以枯燥乏味烦琐重复的印象,其实不然,在文印室跟班学习的这段时间,本人学到了很多文印工作技巧,以前要自己摸索很久的东西,一经别人指点马上就通了,真是“行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文印工作里头的学问其实大着了,只要你潜下心来学,能学的东西还真多,当中还能收获不少的乐趣。
3、员工基本操作还待提高。在林业局,几乎各科室的工作人员,都会最基本的现办公操作技能,电脑办公、传真机、数码相机、复印机等都会使用。而目前,我们管理处各科的很多工作,都是由行政计财科来办。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行政计财科的工作负担,工作效率又从何谈起。因此,要抓机关效能建设,转变干部作风,管理处各科人员首先必须学会办公基本操作。
4、县里下达文件的渠道不甚畅通。我们管理处虽说是一个县直单位,但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县里许多的文件并没送达管理处,管理处也就无法知晓县里的形势和动态,落实和执行就更无从谈起。本人这次在县林业局档案室学习,更加深切体会到我们资讯的落后,他们办公室已经执行完毕可以销毁的文件,我们管理处甚至都还没有接收到。
有一个深刻的例子就是,元月初,县档案局下文,要求各单位以后的文件按新档案管理条例来归档,但由于没收到该文(至今仍未收到),行政计财科就按旧的归档办法来进行整理,可想而知,投入的工作量不只白费了,要返工的人力物力更是加倍,这就是信息不畅通所带来的后果。因此为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情况,建议管理处在县行政办公中心,同其他县直单位一样,设立一个交换柜,以便县委县存放下发的各种文件,管理处可以不定期上去取回。
三、团结协作,人少力量大。
1、县林业局在县里应该算得上大单位,它内设近10个科室,每个科室有几人到十余人不等,人员多机构庞大,但整个单位动作起来却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各科室之间也是相互帮忙团结协作,工作氛围很是融洽。而我们管理处人员少,内设机构也较为简单,论起规模来,充其量也就林业局一个下属科室,要管好应该是比较容易的。我们人少,但只要团结起来,人人尽其所能,身兼几职,也一样能产生大力量,从而推动保护区事业更好更快更强发展。
2、改制后,森林旅游这一块发包给外商经营,这对管理处来说可谓是发展的黄金阶段。因为沉重的债务,人事相对简单得多,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全力以付地投入到保护工作当中。大家也看到,改制后不到2年时间,保护区的资源保护、科研宣教以及社区管理工作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正在步入正轨。因此,天时、地利加上人和,我们保护区一定会乘上发展的双翅,在不远的将来,跻身广西乃至全国先进自然保护区典范。
关于跟班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苏州中学,始办于范仲淹,校园与孔庙合为一体,“千年府学”凝聚的是历史,“百年新学”呈现的是活力。对于学校和教育局为我们创造的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心怀深深的责任感,两个月里努力去深入苏中的各个角落,去比较、去反思关于教育的种种想法。
一、学生层面
思考1、我们的学生和大城市的学生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我觉得有两点:
一是阅读,身在苏中校园,最深的一个感触,校园处处是读书的好地方,图书馆里一派古香古色,“伟长斋”、“叔湘斋”似有同名人交流与校友茶叙之感,还有湖边、林间、食堂甚至是教师办公室旁,总有一群人在这里品书交流。在苏中,当我看完《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等7本书时,我不襟感叹,让图书走进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阅读成为学生内心的固然需求,陶冶情操,这应该是教育的使命。我虽然教物理,但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引导学生尽可能的去阅读,定时批阅学生的周记、开展“读书推荐会”、自费购置图书杂志办好图书角,我希望7班的学生能时刻感受到书的力量,阅读一定会让他们的将来更出色!
二是表现欲,逛校园时,不经意间都会碰到一群学生围在一起,或切磋飞盘技艺、或玩起集体颠球、或唱歌或弹起吉他......要是碰到校长路过,他们一定会拉着他加入,感受校长与他们同在的幸福。敢于表现让学生的发展更加游刃有余,教育本身就不应该太拘束太条条框框。面对“约夏”这群小伙伴,我希望自己能带他们走出教室,不仅仅学习优异,运动好,还要敢于表现能表现。
思考2、学生的手机怎么办?
和国际班的班主任张老师聊了班级管理,其中一个话题就是学生的手机问题,他的观点深得我心:1.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禁止高中生用手机,是脱离时代的,不符合现代的教育;2.手机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控与合理应用,高中阶段限得再严,如果不是出自学生内心,到了大学,一样深陷手机的泥潭,同样成不了才;3.手机的危害在于它对学生的诱惑远超过老师对他的吸引力,老师应该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能力去吸引学生,疏胜于堵。苏中不禁止用手机,但限制用手机,专门的充电房限制了学生手机充电的时间,自然也就限制了手机的滥用。对于我的班级,我拒绝的是手机游戏和电子书,但我乐于学生拿着手机拍老师讲解的幻灯片,乐于学生拿着手机查阅单词。我不反对学生使用手机,但反对“手机控”的出现,对手机的依赖将会蚕食学生心中的斗志,伤害学生的眼睛和心灵。我让同学看到了我对滥用手机的愤怒,开始起草了“‘约夏’手机使用规范”,我希望手机能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工具,而非玩具。
思考3、我心目中的学生是什么样的?
从高一到高二,从教室到宿舍,我和不少学生聊过天,能感觉到苏中学生积极的心态和优秀的思维品质,这正是我对学生的期待,我希望能让学生时时刻刻动起来,我希望学生内心深处始终有一股向上的欲望。正如石头若只挨6刀只能化作石阶任人踩踏,若经千刀万凿方可化身佛像受万人供养,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明白,现在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在为未来的辉煌积淀能量;正如在独木桥上相遇的两个人,我要过去,你要过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抱起他小心翼翼转身,我希望我的学生明白同在屋檐下,要学会彼此间的竞争与合作。
10月29日,苏中“职业规划演讲比赛”激起了不少学生内心的波澜,从暑假时学校要求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暑期调查,到学期初评选先进,到最后这次演讲,正是德育的连续性和系列性、承前启后不断深入才能撬动学生的心理。不要相信一次谈话就能改变一个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你要取得效果,就需要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就必须围绕一个主题不断重复,这需要我有足够的耐心、反复做工作。有时,我们总在苦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却没有想过如何不让问题发生。有时,我们总以为创造奇迹只需要学生的奋进,却忽略了还要有愉快的学习氛围,以及关爱他们、亦师亦友的教师团队,我期盼着和7班所有的老师一起,为我们共同的7班实践梦想。
二、教师层面
思考4、老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来自哪里?
不论愿不愿意承认,近几年初、高中教学质量的下滑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我觉得老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使命感的缺失是最致命的一条。为了应付检查,教案网上下载直接打印,美名其曰“集体备课,教案共享”;为了执行所谓现代化教学,直接下载ppt和直接套用教材赠送光盘,连备课都省了;所谓的课题研究,更多的是复制、剪切和粘贴;所谓的素质教育所谓的“导学”,更多成了自习、少讲甚至不讲的借口......仿佛之间,对教育的敬重淡了许多。究竟是什么致使了这一切的发生?
苏州中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我几乎没有看到一个老师提前下过课,几乎没有看到两个老师在用同一个ppt同一个教案,我看到的是备课组在一起备课、研讨,看到是老师利用午休时间辅导学生、关爱学生......是因为巨大经济利益在诱惑吗?交流中能感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但在高二年“职业规划演讲比赛”中,周校长和葛副书记等校领导亲临现场做评委和点评;在周校长和我们一起的两场圆桌式的座谈会上,周校长从他的求学经历谈起,谈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差异,谈学生素养的熏陶,谈名师的培养;还有教师办公室边的健身房,食堂的早餐、午餐......校长和其他校领导总能从教师的利益出发、总能以商量的语气交流,让老师做的事总能带头先做好,因此总能让人感受到校长(领导)与他们同在,总能让人觉得做得再多都是值得的。我们呢,是不是总把评委工作几乎都抛给了班主任,是不是自己先想着要轻松,是不是经常“命令式”的要人做这做那,是不是不时有“政令朝出夕改”?没有足够的经济利益,可以接受;但没有足够的尊重和理解,难以接受;于是,大家开始懂得变“和谐”了,反正什么事都不做也差不多一样的待遇,也就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