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优秀8篇
读这本书,也让我感叹个体之渺小,在永不停息的时间与奔流不止的江水面前如沧海一粟。这大概就是苏东坡《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所要表达的意思。
故事讲完了,生活还在继续,那就让我们都好好热爱生活吧!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7
近期利用一周的时间读了两遍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深深的被其诗意的语言和深沉的人文关怀所打动。这部作品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生活变迁,以及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又不得不面对现代文明冲击的独特历史。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都如此独特,让我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之中。
首先,小说展现了鄂温克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他们在森林中游牧狩猎,遵从自然的节奏生活,这种原始而淳朴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迟子建通过对季节变化、动物生态的细腻描绘,赋予了故事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逐驯鹿喜爱食物而搬迁,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的信仰——萨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萨满作为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不仅给予他们力量,也给予了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
其次,小说通过描述鄂温克族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起伏,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时的矛盾与困惑。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失,作者对此表现出深深的惋惜,同时也寄寓着对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深度思考。
再者,对人物塑造鲜活生动,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暗淡,尤其是主人公面对生活的坚韧不屈与对族群的深深眷恋,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总的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反思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对于保护和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8
我们总是在追逐高升的太阳,却忽略落日的余晖。——题记
合上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额尔古纳河畔,陪伴她的只剩下有点愚痴的孙子安草儿,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讲话,只好让雨和火来听她述说她们这支鄂温克氏族百年来的历史。
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驯鹿为舟,以打猎为生,繁衍不息。而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引起了我对生与死,神与人的思考。
大自然的生老病死,仿佛一个轮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有了这轮回,生命才得以繁衍至今。而鄂温克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他们的命运似乎也参与到了这自然的轮回当中。
主人公经历了父母、亲人、爱人、儿女的离去,对生死也许看得淡了些。就连我这样的阅读者,刚开始看到主人公失去父亲,或那个与狼搏斗的老达西死的惨烈,心中还有些痛惜,后来渐渐看到主人公的儿女也离她而去,心中已不再起波澜。鄂温克人喜欢风葬,好像这样死后也能融于自然,继续过鄂温克人的生活。
奔波操劳的少数民族也竟是如此的敢爱敢恨。它们的婚丧嫁娶同样如我们般隆重,他们对爱情也是如我们般渴望迷恋,甚至更加忠诚热烈,他们也有信仰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本书的主人公,她把一生献给爱情和信仰;古怪的老头达西,他训练一只鹰,最终他们与伤了他的腿的狼同归于尽;两个萨满,一个在对一个女人的思念中悲伤死去,一个用自己孩子的性命救活他人;依芙琳,一辈子和不爱他的丈夫坤德怄气,扼杀了腹中柔软的小生命;青年人金得,为了违抗母命拒娶不爱的人,吊死在一棵枯树上;母亲达玛拉,为了表达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穿着为传统所不允的恋人送的羽毛裙子,在儿子的婚礼上舞蹈直至生命的凋亡……
萨满舞蹈在这本书中有诸多地方提到,这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第一次是尼都萨满为救一个女孩性命,舞蹈让一只小灰鹿代替女孩去了那个灰暗的世界。当日本人来的时候,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祖先的威严,衰老的尼都萨满再次披挂上神衣,这一次他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他拼命地舞着,跳着,伤口消失了,马死去了,他也倒下了,但他倒在对祖先的骄傲里,对恋人的思恋里,他归去了想去的地方。从妮浩成为萨满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救死扶伤,为了救偷食物噎死的人,别的营地的病人,她牺牲自己孩子的性命,一命抵一命,从先民起的生存之道。他们舞起时,天地为之撼动,草木为之哭泣,命运为之改变。披挂的神衣,神型的木偶,象征日月雷电的铁片,传递着这个古老民族的低吟。
命运,总是让人捉摸不透的。比如老达西死后,玛利亚就怀孕了,或者妮浩给自己的孩子取植物的名字,结果他们的生命都像植物一样脆弱,而且死亡也与相同的植物有关,又或是主人公的爱情,始于熊,终于熊……读着读着,会觉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安排好了的,他走完了该走的路,就离开了。一个人的故事结束时,总会想如果他的命运不是这样,故事又该如何发展。但命运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它该如何,就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