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优秀8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一部鄂温克人的百年孤独,一首凄美的死亡赞歌。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一个偶然,此前我从未听说过这部作品,但当我在茫茫书海浏览的时候,目光却被她的名字深深吸引。额尔古纳河,她还有一个汉族名字叫做黑龙江,那里,是我一直想去却未曾涉足的地方。
我是带着好奇翻开这本书的',幸运的是她没有让我失望。
作者以沉静稳健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充满民族神秘色彩的故事,刻画了一群鲜活的鄂温克人,就像大兴安岭无边的山林和额尔古纳河无数的溪流一样,无不让我感到震撼和迷恋。书中一代代萨满祭司拥有的神奇魔力,以及应验在不同人们身上的生生死死,仿佛让我看到了《百年孤独》;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争、运动、解放之后逐渐熄灭的游牧文明之火,又像极了《尘埃落定》。
然而这种比较是不必要的,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灵魂,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灵魂就在那洁白如雪的白桦林里,在蜿蜒清澈的金水河中,就是那挂着铃铛低头啃食苔藓的驯鹿的角,是夜晚能看到星星的会制造风声的希楞柱,是弹奏出的悠扬婉转的曲调的木库莲,是四棵高大挺拔的松树上搭起的风葬台,更是一个个身穿兽皮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的鄂温克人脸上纯真的笑容。这,是一部鄂温克人的百年史诗,是一首游牧民族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衰落的凄美挽歌。
本书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讲述死亡的方式,里面几乎每一个角色都经历了死亡,而作者用一种悲伤但却平淡的方式把死亡叙述的非常自然,鄂温克人的死亡,就像是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灵,自然而生自然而死,悲伤但不遗憾,凄凉却依旧美丽。
但我认为这是也本书的不足之处,作者给予每个角色以不同的死去方式,有很大成分的象征性和因果性,有明显的文学再创作痕迹。中间篇章冗长、拖沓的故事叙述。有些苍白,有些刻意的想象,它不够自然。人物不够立体,刻画不够细腻。还有就是纵观全书,鄂温克人有仇恨,但是没有恶人,我觉得没有哪个民族是没有恶人的,只有善没有恶的民族是不完整的,我想这是本书的一个遗憾吧。
瑕不掩瑜,依然五星推荐。伟大与否,笔者说了不算,读者说了也不算,它属于时间,时间说了算。20xx年,我仍然期待与人共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6
在我心中一本好书的标准:一是读完后意犹未尽,令人遐想;二是给予人积极正面的思想启迪。而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这样一本书。
读完一本书,往往有很多想说的话,该从何说起呢?为了有一个思路,就从刚翻开书的那一刻说起吧!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一位九十岁的老者,以讲故事的口吻拉开了本书的序幕。原来,这位老人要讲的故事发生在大兴安岭一个少数民族部落——鄂温克族。他们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至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个民族的风俗人情也许能够给我们当下的生活带来某些思考。
初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给我的感受是:与《百年孤独》有点相像,当时感受到的相像只在表层:一是书中人物的名字不易记住,且很难理清人物关系;二是和《百年孤独》一样充满了离奇荒诞的情节,有时无法用正常思维理解,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当我读完整本书后发现,这两本书对于孤独都做过注解,这里我引用《百年孤独》中的话:“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我们常常期望别人理解自己,殊不知,别人的出现只是辅助自己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一个生命的存在与消逝在我们看来是顶重要的事,可在鄂温克族这里,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敬畏生命,在我看来,他们尊重自然与生命的规律,只是他们看透了生命终将逝去这一规律,因而无惧它。书中这样描述死亡:“我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的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是各有各的走法。”书中对苍老的描写,读完让人在一瞬间不那么惧怕衰老了。或许本书传达的另一个思想就是:人应该平静地对待生命中突如其来的意外、分离、得失……
眼前的苟且与诸多不如意常常令我们痛苦不堪,而迟子建老师《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一些文字,可以让我们暂时逃离现实的纷扰,回归大自然的静谧与舒适。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个地方就是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动情刻画:山野间绽放的花儿,徐徐吹拂的晚风,夜空忽明忽暗的繁星,驯鹿脖子上欢快的铃声,人们围着篝火欢快舞动的身影……这里的人与物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美好!
一本书不能帮我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却可以在我们面临困难时给予正确的向导,给我们鼓励。
书中人物直率纯真简单的性格我也很喜欢,他们爱憎分明,悲人之悲,乐人之乐,他们的爱恨是那样简单,他们的生活没有大都市的喧嚣,他们依山傍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生活的那片地方仿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