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优秀8篇
他们也曾试图走下山,越过无尽的森林触摸世界的喧闹。但刻在骨子里的天性使他们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新生活。我不认为“彻底地放下枪的民族才是文明的民族”,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刻在骨子里,淌在血液里。那质朴,坚韧的品质一旦脱离了静谧的'森林,便难以适应喧嚣的日子。天光渐渐,溪水潺潺,铜铃清脆,古老的曲调划过林间,抚慰人们的心尖。他们从出生到死亡是平淡的,也是传奇的,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有着对生命的渴望与敬畏。他们应当活在自然里,继续书写民族的传奇。
作者用真挚澄澈的心,温柔诗意的描写讲述了一个鲜有认知的民族。她展现的不止是鄂温克人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她对自然的尊重。通读全书,除了对生命无限的敬畏外。不禁思考,我们在向自然不断获取时是否破坏了其他民族本就安静平和的日子,我们是否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我们是否打扰了他人传承千年的民族繁衍与生存。我想答案应当是肯定的。本不用适应这个陌生世界的他们却因为土地的减少,驯鹿难以觅食而下山。而我们又是否意识到,这片土地的主人,本就是他们。却在我们不断地打扰与干涉下,沦为了现代社会的边缘人,只能用梦,守护遥远的铜铃声,用落日下喝酒聊天的回忆填饱精神的饥饿。一根根倒下的树木,一场场看不见踪迹的大雪,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一圈圈围建起来的鹿圈,埋藏的是他们回不去的家园。
“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结尾的。”书中鄂温克人的结局并不都是圆满的,但,现实中的我们,应当以真诚的心,守护这个正在衰落的民族,守护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秘密世界,守护他们最后的家园,还他们一份宁静与圆满。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3
合上书,眼前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额尔古纳河畔,述说着一支鄂温克氏族百年来的历史。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驯鹿为舟,以打猎为生,繁衍不息。而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引起了我对生与死,神与人的思考。
大自然的生老病死,仿佛一个轮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有了这轮回,生命才得以繁衍至今。而鄂温克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他们的命运似乎也参与到了这自然的轮回当中。
作者写了一支氏族近百年来的历史,这其中最不乏生命的来与去。主人公经历了父母、亲人、爱人、儿女的离去,对生死也许看得淡了些。就连我这样的阅读者,刚开始看到主人公失去父亲,或那个与狼搏斗的老达西死的惨烈,心中还有些痛惜,后来渐渐看到主人公的儿女也离她而去,心中已不再起波澜。鄂温克人喜欢风葬,好像这样死后也能融于自然,继续过鄂温克人的生活。
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书中主要出现了两位萨满,他们有同样神奇的功力。比如神奇的预知能力,每当氏族中有人去世,萨满总是第一个知道的'。还有最著名的祭祀跳神。当氏族中或别的氏族有一些棘手的疾病,就会请萨满去跳神。萨满穿上神衣舞蹈,打起神鼓唱起歌,疾病就会离那个人而去。但是神总要带走一条生命,一条生命留下了,另一条生命就要替他走。尼都萨满为列娜跳神时,代她走的是一只驯鹿仔。妮浩就没这么幸运了,每当她跳神救回一条命时,就要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用自己的亲骨肉换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痛苦啊,但是妮浩每次都选择去跳神。萨满就像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也许在他们眼中,众生皆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拯救的。
鄂温克人崇敬火神,无论去哪里都带着火种。他们不能往火中吐痰,洒水,不能往里面扔不干净的东西。当鄂温克人打到熊或堪达罕的时候,萨满就要祭玛鲁神。还有“白那查”山神,猎人行猎时看见刻有山神的树,就要给他敬奉烟和酒,还要摘枪卸弹,下跪磕头祈求山神保佑。从山神旁边经过,不能大吵大嚷。鄂温克人崇敬各种各样的神,但这些神归根结底是来源于自然,这是对生命的敬畏。正是这信仰才让鄂温克人形成了自己的风俗文化。
命运,在书中是让人捉摸不透的。比如达西死后,玛利亚就怀孕了,或者妮浩给自己的孩子取植物的名字,结果他们的生命都像植物一样脆弱,而且死亡也与相同的植物有关,又或是主人公的爱情,始于熊,终于熊……读着读着,会觉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安排好了的,他走完了该走的路,就离开了。一个人的故事结束时,总会想如果他的命运不是这样,故事又该如何发展。但命运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它该如何,就如何。
跳神救人,一命偿一命,这些情节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迷信,但世界总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还有许多未知,也不是在等待着人们去探索,而是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被发现,也不被打扰,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探究它的真假。就像这世世代代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奔腾的河水带走了时间,冲刷了历史的印记,带不走的,是坚守。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4
我一直对各种民族文化感兴趣,而这本书介绍的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鄂温克族,书中原始的生活方式,神秘的部落习惯,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还有颇具灵性的各种生灵,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