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初中《不抱怨的世界》读书心得体会(通用34篇)

2024-08-28 17:57:25心得体会打印
初中《不抱怨的世界》读书心得体会(通用34篇) 一直以来不是很喜欢读外国作家的书,一来记不住人名,二来总觉语言生涩,所以内心总是有意地规避。初看《不抱怨的世界》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另外书名也还算小有吸引力。....

初中《不抱怨的世界》读书心得体会 篇1

  一直以来不是很喜欢读外国作家的书,一来记不住人名,二来总觉语言生涩,所以内心总是有意地规避。初看《不抱怨的世界》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另外书名也还算小有吸引力。习惯看书前了解一下作者及他人对本书的评价:威尔·鲍温,美国最伟大、最受尊崇的心灵导师之一;有人说这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它会改变你的命运。

  零零碎碎的时间看下来,还是不太习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所以记忆中只有些许片段,而印象最深的只有三个字:不抱怨。

  曾几何时,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抱怨,大到对社会对体制的怨言,小到对家庭对自己的不满,太多的抱怨充斥于耳。有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一些面临各种刺激(包括长时间的抱怨)之人,进行大脑活动分析研究后发现,大脑的工作方式就像肌肉,如果让它听到太多的负面信息,很可能导致当事者也会按照消极方式行事,更糟糕的是长时间暴露在抱怨的环境中,还会使人变得愚蠢和麻木。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想想也是,抱怨能解决什么问题?只会徒增自己的烦恼,还破坏别人的心情。记得正看此书时,可巧女儿来电,抱怨连天:牙疼,朋友不解人意,论文,演讲各种任务压力重重。听着女儿连珠炮似的抱怨,我的心情瞬间糟到了极点,既有担心,又有无以言喻的焦躁,不知该怎么安慰她。这时,我就在想,当我们像这样不停地抱怨时,带给别人的恐怕同样是烦闷、不安、躁动,这对别人真的是一种伤害。

  百般的劝慰之后,我随手拍下书的封面《不抱怨的世界》发给女儿,同时告诉她“在你所抱怨的每件事后面,应该都有值得你感谢的地方”,女儿无语,过后也许自悟发给我一张笑脸。

  其实每个人都会向别人倾诉自己的不满,倾诉有时也未必不是一种释怀。只要我们不把抱怨装得太深。

  我也知道抱怨无益于事,可是生活中总忍不住会跟着别人附和抱怨,或者主动发泄自己的抱怨。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做到不抱怨,是否能像书中有些人那样做到21天不抱怨。但书中传递给我的信息,让我开始反思:既然抱怨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何不欣然接受,安然处之呢?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如果大声喊‘痛’,伤害就会出现;你如果抱怨,就会遇上更多要抱怨的事。”就像我们接受负面的东西多了,情绪、心情会随之消沉,压抑。正如我们现在倡导的远离负能量,传播正能量。

  那么如何让自己做到不抱怨呢?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改变自己说的话,不要再抱怨;改变自己的思维,当你想为自己的抱怨辩解时,先扪心自问,这次的经历是否真的那么糟?让你抱怨的实际原因真的很严重吗?然后下定决心,实践不抱怨的承诺。

  我们可以好好表达自己的期盼,而不需要用抱怨现状来获取想要的结果。只要将我们的渴望和可以提供解决方案的人谈,我们就会缩短等待的时间,那么我们的需求就会最大限度地被满足,也就会更快乐。

  我们要认真看待所有微不足道的小事,并时时感恩。当我们决定接纳各种人事物,并从中发现其光明面时,我们就会体验到越来越多的良善和美好。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我们只要从自己开始,从“心”开始,对自己说“与其在抱怨中苦熬,不如把祝福送给自己”。在不抱怨中感受生活的快乐。

初中《不抱怨的世界》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威尔·鲍温所写的一本《不抱怨的世界》,未曾想因此给我带来了一次极大的心灵震撼和启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句话虽然早已为大家所熟知,但真正能“看的开”的人却并不多见。人们总会在工作中、生活中以及很多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满意和抱怨的心理,有的人会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影响到自身的情绪和行为;有的人则深埋心底,却也同样为这种心理左右了自身的行为;而对于相对豁达的人来说,其实也往往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抱怨,甚至不为自己所知道,只是一种潜意识的抱怨,这也同样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左右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天灾人祸的抱怨,对贫富差距、生活际遇、背叛行为、工作不顺、感情不合等等多方面的抱怨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书中提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抱怨情节也可以证实这一点。作为一名地质行业的工作者,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当中,我同样有着自己的些许抱怨。诚然,不抱怨、无怨怼的世界也许只是一个理想中的世界,但它可以让我们向往和憧憬,去完善自身的思想,增益自身的才能。书中深入浅出的论述,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受益匪浅。下面简单的谈一下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想法,也希望以此为大家带来一些思考,成为自己和大家今后一种生活与工作中的激励。

  一、停止抱怨

  要成为一个完全没有抱怨的人很难,对生活一些不顺当、烦心的琐事发发小牢骚似乎不是一件太大的事情,也很正常。不过,我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吸引力法则。要知道,当一个人在说些负面和不快乐的事时,就会接收到负面和不快乐的事,例如:当女人常抱怨世界上没有一个好男人的时候,就已经在心里种下了一个“不相信有好男人”的因,所以即使遇到了好男人,可能也打从心里怀疑,这样即使遇到了好男人,也可能会错过吧;同理,如果多说一些感恩的事,则会为自己引来更多喜乐之事。这样,你要选择抱怨还是不抱怨?一本书,一只手环,改变爱抱怨的你,成就不抱怨的世界。书的开始,鲍温首先教给了我们如何停止抱怨,用“21天效应”的培养方法改变自己的抱怨习惯,这也是改变我们,成就无怨人生的第一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其实在中国更早的《菜根谭》中的一副对联也很好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的态度应当是从容不迫,对个人荣辱和职位去留都应当视作花开花落般平常,达到一种心境平和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抱怨行为不仅不能改变实际的恶劣情况,更会增添人们的负面心理,这是一种消耗能量且完全无益的运动。正如仇恨和生气郁结是用别人的错误在惩罚自己一样,抱怨又何尝不是在于事无益的惩罚自己。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也说过一段类似的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约莫意思是:“凡我们做事之前,先想一下十年之后的我们,还会对这些如此计较吗?”如今的困境在十年之后也许仅仅是淡然一笑,如果的抱怨行为在十年之后也许甚至会觉得可笑,困难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磨砺和财富,对其抱怨却是一种极其愚蠢的行为。放下抱怨,平静处理,不仅是对事态发展的最佳抉择,也同样是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一大进程。

  二、感恩困苦

  更进一步,在书中我学到的第二点,即是学会感恩,这里的感恩指的不是对我们好的人或事物,而是感恩困难,感恩苦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于困境中的我们,或者会觉得困难的难以承受,然而跳脱出来,以一种长远和凌于其上的目光来看待这一切,一切的苦难和困境未尝不是一种好事,一种磨砺和挑战。于困苦过后的自身提升是慢慢培养所不能达到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于顺畅通达的人生,未必是一种好事。相反,困难和苦痛也未必是一种坏事,咱们中国古代历史中也有诸多这样的例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尔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些古代先贤都比我们承受了更大更多的苦难。这些现象和历来的事实也都有表明,凡成大事者,有大成就者,往往也伴随着大的苦难,我们未必承受了如他们般的苦难,又有什么理由衍生连他们都没有的怨怼呢。不仅如此,更也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自身,感恩苦难,没有今日的苦难磨砺,又何来将来的幸福和美。用跳脱出来的眼光观察这一切,苦难也就不那么难以承受了,反而是值得我们去欣然面对的。感恩困苦,这不仅是一种承受苦难、减少困境所带来压力的良好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种人们心境的升华和转变。无论是生活抑或工作中的不顺,当我们不在将眼光着眼于现在所承受的一切,而是以一种长远和自身完善的目光来看待,那么我们就已经到了另外一个境界,也较一般人更容易去承受苦难和理解其意义价值了。

  三、寓成功于困境

  当我们在做到停止抱怨,感恩困境之后,我们就应逐渐学会“寓成功于困境”,这也是我在书中学到的第三点。“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第一智者贤臣,孔明先生的话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人唯有在这种没有抱怨,心绪平稳宁静的时候,才能有更坚定和更深远的志向与发展。在困境中拥有平和的心态,在平和的心态中寻求发展,这也达到了我们没有抱怨的更深一层的意义和作用。完全跳出于苦难给自己的心境影响,用凌于其上的态度来观察自身所承受的,以这种平静状态去工作和生活,显然是更能够做出更加正确的抉择,逐步实现成功,这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所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