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1篇)
从培训中,我体会到,课程改革,对我们老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认真研究现代学生的特点,在思想上真正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我们要让学生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养。学生的独特性和教育的统一性应该是相互协调,不可偏废的,使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完整知识结构、独立个性的新人。
让我们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首先把握好课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预习习惯培养、读书习惯培养、作业按时及规范的习惯培养、自学方法的培养,等等。
其次,把握好课堂能力的培养:参与课堂学习的情绪、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意识、参与课堂讨论的比例与质量、自我的检测与提高、合作与探究的状况,等等。
最后是课后作业的巩固与自我检测、知识的拓展与眼界的开阔、思维素质的训练、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上都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关键要素。
培养学生语文的探究性。第一,语文探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将这种学习方式引入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第二是教给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方法,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课堂上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是促进学生思考与实践的推动力。没有问题,就难以组织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他们增强问题意识,学习主动思考和探究根本的过程。因此,在组织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须格外重视教学生学会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茅塞顿开。我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与时代同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
初三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篇4
很早开始就向往着陶艺课了,大一在金石滩校区没能修读这门课感觉很遗憾,这个学期开始两个月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陶艺课。经过两个星期的陶艺课的上课过程,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对陶艺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理论方面首先是技法,其次才是创造力。第一个星期的操作都是围绕技法的。所以我想总结下在技法方面我个人认为比较重点的几点。
首先,我觉得是耐心。在这个礼拜的操作中,无论是泥雕、盘泥条还是拉坯,我都显得缺乏耐心,总是在做了一点点之后觉得没有达到自己预想中的效果或者说没有手感,就开始失去兴趣,失去耐心。这是在以后的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一点。
看到视频里的制作过程感觉做的还挺简单,可是当自己真正着手去做的时候,有时候又觉得无从下手。徒手捏制法、泥板成型法和泥条盘筑法这3种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可是想熟练掌握并不简单。
其次,是要动脑思考,把握好感觉。做陶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手感,手感好才能做出好东西。把握手感靠的是理解,要动脑思考,要充分地了解泥巴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手跟泥巴融为一体,才能做出好的东西。
刚开始的时候总是觉得好玩才很喜欢去做一些东西,随便捏一些形象造型,在经历了2个星期的学习之后,我发现里面还是有很大学问的,想真正做好一个作品并不会像说的那样简单。有些东西能想出来,但真正实施去做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困扰着自己,很难得到解决,那些问题往往又是自己当初并不觉得它是个问题的情况下却真正出现了。
两个星期的学习是很短暂的,总觉得时间或多或少有些不够,但是经过这短短两个星期的学习我的收获还是很丰富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些对于我们设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值得深思的。
最终因为手受伤没能顺利的完成作品,所以只有尽量多得在理论上补充这门课的遗憾。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意思是陶瓷。陶艺是一种人工形态。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世界各国的制瓷技术多是从中国传入的。在古代,外国人称中国为“瓷器之国”。直到现在,英语中的“china”一词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瓷器”。中国的英文:China,这个名称来至于景德镇的原名:昌南镇,因为谐音所以就有了现在的英文名。
陶艺是一种人工形态。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
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样貌繁多,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也由于传承年代久远,技术不断更新,加上历经朝代更迭,不同民族性与生活方式影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若要加以分类,就非单一条件所能完整涵盖,所以有人以年代、用途、釉色、技巧或是产地来加以分类。
随着朝代及制陶技术的演进,陶瓷品在人类的生活中已不再只有实用的价值,同时因为文化的演变,陶瓷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文化,多样化的风格及不同的型态用途,所代表的是人类审美观及生活品质的改变。
生活陶艺 — 陶艺类生活用品如,花器、餐具、茶具?等。
传统创新 — 运用传统技法,釉彩表现现代精神、瓶、罐、等容器或功能性得实用作品。
现代陶艺 —表现造型结构与思想理念的创作,与其他艺术型态的结合,让陶瓷艺术已不再是单纯的拘泥于土与釉的结合,融合更多的人文与空间因素,使得陶瓷艺术更加有内涵。
由于现代对于化工原料知识的进步,与釉烧技术的发展,加上工业化后机器的制造与发明,陶瓷艺术已经渐渐分家,实用陶瓷与艺术陶瓷各有不同的发展空间,而釉上彩与釉下彩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的绝对,所以硬要用任一种分类的原则来规范陶艺的种类,都不是非常周延的方法。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仍盛而不衰,历朝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时代风尚的不同,审美观的变化,在陶艺中反映得十分突出,国内外许多学者、艺术家都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陶艺的研究。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这门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于一身,凝聚着中华民族审美历程的传统陶艺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美术造型及装饰技法上,这不够全面,研究中国传统陶艺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立足于总结中国传统陶艺及其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的优良传统。“传统”不属于旧规范化的别称,而是意味着一种工艺和艺术体系的特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反映到陶艺上并产生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种民族风格以其特有的工艺技术和艺术形式,显示它自已的风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东方文化的典范。
中国传统陶艺所特具的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她仍扎根于人民之中,集中了无数陶艺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史不断的锤炼,然后形成为优良传统,它贯穿着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实质。中国的陶艺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的工艺技法。正是这一套制瓷的优良传统,历代相传,不断发展,使得中国陶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美观”、“经济”、“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它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广泛的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初三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篇5
1月12日,我镇开展了全镇规模的教师集中培训,我也有幸听取了六位领导的精彩讲座,他们六位领导是分别从六个方面进行讲座的,我感觉收获到很多很多,可以说受益匪浅。但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董礼权老师的《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所以我便以董老师的最后一幅对联为题目,写下这份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