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先进事迹心得感想(精选35篇)
2024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先进事迹心得感想 篇1
_,_镇政府_。男,汉族,_年_月出生(_周岁),_年_月参加工作,_年_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全日制教育:_年_月毕业于_学校_专业,_文化。历任_、_职务_年_月任现职。分管_工作。
一是讲政治,讲大局,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该同志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在疫情防控期间能够积极响应号召,作为_乡镇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总指挥,主动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积极学习中央、省市县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关精神,带头为大家辅导疫情防控注意事项,政治站位高、责任意识强、工作作风务实,坚持做到哪里有任务,就带头冲向哪里;哪里有困难,就直扑一线解决;哪里有责任,就挺起胸脯担当,处处体现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应有的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较好地完成了承担的各项任务。
二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该同志宽容大度,不计较个人得失。待人诚恳、友善。在单位能够尊敬领导,团结同志,能够较好的处理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对人热情周到、积极服务。办事情即能坚持原则,又能主动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展现出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在疫情防控中,该同志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带头落实值班值宿等各项制度要求,始终驻守在乡村一线,切实担起来副总指挥的职责,通过率先垂范,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落地,赢得了全乡干部的尊重。
三是工作扎实,业务过硬,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该同志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为了提高值班人员履职尽责意识,他坚持每天把全乡所有值班点位转一遍,并亲自把关各项数据上报,每天几乎都忙到深夜,切实体现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在工作作风上,讲究民主,善于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不足或努力方向:凭经验工作,对新事物学习不够,对有些政策运用的不充分。
2024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先进事迹心得感想 篇2
“英雄一路走好”、“村寨的守护神、侗乡的好支书”。从黎平县殡仪馆至县城西门出口10里长的街道两旁,万人空巷,人山人海,10万多人自发拉起一条条横幅,与舍己救人的英雄刘善平支书作最后的告别。
“我是支书,我去!” 刘善平同志没有豪言壮语,但他是高山下的花环,更是洪水猛兽中的勇士,他爱国爱家爱民,在大难当头却涌现出最美党员气概。
6月20日这天,天地哭泣,山河同恸,万物凄凉。黎平五开大道两旁的人行道上,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男女老幼,前后挤不进人,首尾看不到头。他们噙着泪水,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送别他们的好支书。
人们常说,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刘善平同志,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支书,一个实实在在的共产党员,当身上烙上“人民公仆”的印记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一点一滴,把他对群众的爱、对群众的好诠释的淋漓尽致,他踏实、坚持、奉献,他苦了自己,甜了群众。
刘善平同志走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刘支书是为救人而牺牲的,我带儿子来学习英雄事迹,教育他从小做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我敬佩刘支书的勇敢无私,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勇敢的、有爱心的人”,“刘支书是个好人,我们村里的事都是他带头干,他从来不叫苦,可惜了,这么好的支书,就这么走了”,群众万分悲痛纷纷道别。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尽管刘善平不幸英年早逝,但他却永远受到群众的爱戴和怀念。因为,他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永远会把他当亲人。在党中央要求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中,刘善平同志当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从刘善平同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和奉献精神。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应该把刘善平同志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精神学透,把刘善平同志忠心向党、真情为民、清正坦荡的精神转化到我们爱岗敬业的工作中去,让我们永远记住“两学一做”最美践行者,为灿烂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学习刘善平先进事迹心得3
6月20日,整个黎平县城笼罩在浓重的悲伤情绪之中,舍己为民的好支书,侗乡人民的好儿子刘善平同志遗体告别会在该县殡仪馆举行。
“英雄一路走好”、“村寨的守护神、侗乡的好支书”。从黎平县殡仪馆至县城西门出口10里长的街道两旁,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数万群众自发拉起一条条横幅,与舍己救人的英雄刘善平支书作最后的告别。
前来送别的群众,人人深色着装,臂戴哀花,没有任何交谈,没有任何吵闹,眼睛一致朝着殡仪馆过来的方向,焦急而又安静地等待着。
一对老年夫妇,手牵着手,站在人群的最里面,翘首相望。旁边的小学生,拉着横幅,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右前方。后面拥挤的人群里,大家相互搀扶,踮着脚侧着身子探望。街道上的汽车,放弃了营运,整齐地停靠在送行的路边集体向英雄致敬。
上午11时许,灵车驶出殡仪馆,奏着低沉的哀乐,缓缓沿着挤满告别人群的街道驶来。送别的群众,眼睛远远凝望着侧面驶来的灵车,眼神自觉地随着灵车的移动而转动。人们矗立着、凝望着、默哀着,灵车从身前驶过,没有一点声响,只听见低沉的哀乐在空中回响。
沉痛的心情,伤痛的泪水,轻声的啜泣,送别的群众无不潸然噙泪,泪水模糊了每一个人的双眼。
九潮的村民倾村来了,他们热泪盈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送别他们的好支书。
2024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先进事迹心得感想 篇3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__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24日上午,袁隆平院士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各地群众手持鲜花吊唁,现场庄严肃穆。
送别,终有一别;悲拗,久久难息。袁隆平院士的传奇一生,自此画上句点。传奇落幕,而荣耀永恒。毕其一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袁隆平,早就与田野融为一体。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如此之深地改变了现代农业,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状态,改变了这个世界的形态。袁隆平的巨大贡献,超越时空,亘古不灭。
科学家永远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奔跑逐梦,而袁隆平院士则将他的杂交水稻科研征途,跑成了一场终生的马拉松。一路走来,留下无数的惊喜与奇迹。自从在1974年培育出第一代秧苗,在40年间,袁隆平已培育了数代“超级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中国人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袁隆平的才华与勤奋,专注与坚守,收成满满,功德无量。
矢志不渝,无比简单无比纯粹,始终将水稻“高产更高产”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作为学者的袁隆平,与作为耕耘者的袁隆平,在“水稻”这一古老的物种上重叠跃升,最终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足可撼动经典科学理论的桎梏,足可让中国人端牢饭碗,足可让全球消除饥饿见到希望。“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一稻济世,仁士仁心。大师巨擘,成就斐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同样追逐梦想的人们,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我们都受惠于袁隆平的成果,我们都感念于袁隆平的品格。现实的相关性,情感的接近性,让无数人从四处赶去送袁老最后一程。常怀感恩之心,长记稻中真义,这注定是一场漫长的送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须知饭碗里的粮食,都其来有自。国士无双,先生千古!再送一程,愿直抵星辰,愿照耀前路。
2024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先进事迹心得感想 篇4
“英雄一路走好”、“村寨的守护神、侗乡的好支书”。从黎平县殡仪馆至县城西门出口10里长的街道两旁,万人空巷,人山人海,10万多人自发拉起一条条横幅,与舍己救人的英雄刘善平支书作最后的告别。
“我是支书,我去!” 刘善平同志没有豪言壮语,但他是高山下的花环,更是洪水猛兽中的勇士,他爱国爱家爱民,在大难当头却涌现出最美党员气概。
6月20日这天,天地哭泣,山河同恸,万物凄凉。黎平五开大道两旁的人行道上,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男女老幼,前后挤不进人,首尾看不到头。他们噙着泪水,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送别他们的好支书。
人们常说,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刘善平同志,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支书,一个实实在在的共产党员,当身上烙上“人民公仆”的印记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一点一滴,把他对群众的爱、对群众的好诠释的淋漓尽致,他踏实、坚持、奉献,他苦了自己,甜了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