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2023年哪吒观后感个字(通用10篇)

2023-09-21 09:15:01心得体会打印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观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观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哪吒观后感个字篇一

昨天刚看完《哪吒之魔童降世》,说实话,整部影片没有让我感到很惊艳。刚开始十几分钟,我甚至因为影片过于现代化的流行台词和没有幽默感却又幽默的风格让我想弃剧。所以看完整部影片,我没有太多的感受和激动的心情,但其中有几个场景却令我深思。

影片中,因为哪吒是魔丸转世,所以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除了他父母,整个陈塘关百姓都害怕、讨厌、排斥、歧视、嘲笑、敌对他,毫不留情的骂他是个妖怪,哪怕他只是个无辜的孩子。好不容易有个小女孩亲近他,喜欢他,却被她的父母抱走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可想小哪吒的内心是多么的无助、惶恐和孤独。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偏见却不少。好在哪吒是幸运的,他最终勇敢的打破了偏见和歧视,成了百姓心中的英雄,拥有了自己的朋友。

童话的结局总是圆满的,但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多少这样的幸运,仍有不少人在世人的偏见与歧视中苦苦挣扎。

所谓偏见,是指一个人在看待某个人或某件事是携带着主观意识和情感。这种有色眼镜往小了说是偏见,往大了说是歧视。比如:据报道,20xx年2月3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的歧视性专栏文章。这篇标题种族歧视信息非常明显的文章,引发了全球有良知人类的共同怒火。实际上,国际上对中国人、中国政府、中国抱有偏见甚至是歧视的事迹不计其数。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另外一部韩国影片《82年的金智英》。影片中女主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成长环境中。家里重男轻女,好的东西都是弟弟的,长辈们也都宠爱弟弟。在公司,老板把重要的工作都交给男同事。后来,女主为了家庭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工作,回家照顾孩子,却被人嘲笑是个只会依附男人的“妈虫”。实际上,这个世界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是真的,且是残忍的。像中国古代“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让多少女性收到伤害。

我希望所有深陷偏见的人,都能像哪吒一样不屈不挠勇敢的抵御住外界的洪水猛兽,听从内心的声音,行心中所爱,爱心中所想,不要被他人的偏见而阻碍。“若命运不济,就和他斗到底。”和哪吒一起勇敢的打破他人的偏见和歧视!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吒观后感个字篇二

哪吒这部电影是前几天新出的电影,听同学们说这部电影非常好看,且评分高。这几天我掩盖不住我强烈的欲望,想看这部电影;妈妈看穿了我的心思,就用我的好奇对我和弟弟妹妹施展了“作业完成鼓励计策”,既我们写完相应的作业才能去看电影。

一到电影院我就一眼瞧见大厅挤满了好多人,我们排了十分钟的队才轮到我们取票入场。哪吒本是灵珠转世,可是一心想得到重用的申公豹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恼羞成怒的他偷换了灵珠和魔丸,最后引来了天雷;但友谊是所有东西也改变不了的。哪吒和敖丙虽然被天雷击垮了身体,但被太乙真人保住了生命,并没没有完全死掉。

从这边电影中,我认同友谊是比海还深比山还高的东西。不管未来的路有多远,朋友永远比任何东西都重要都值钱,他会伴你一生,如有下一世他还会陪伴你。就如同我的好挚友闫若一,从二年级到现在,我们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课外,我们都是最好的cp。我们之间没有欺骗,也没有责备,只有理解和帮助。就像哪吒和敖丙互相谦让和支持,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挚友即使我们最好的帮助。在没有友谊的时候,你机会感到有一位朋友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了。

珍惜友谊,它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亮丽的风采。

哪吒观后感个字篇三

首先祝贺饺子,终于圆了动画电影的梦。一步一步走来,很不容易,请继续走下去。

这个片子是我见过的情感含量最多、也最深沉的国产动画之一。父子情,母子情,师徒情,朋友情。当然,父子情描写得最好,虽然可能缺少最后一次重量级的拥抱。母子情嘛,总体看还是不错的,但母亲还是做个单纯的贤妻良母比较好,就不用勉为其难地非得体现出“花木兰”属性了。师徒情呢,我觉得太乙真人最后的相救,至少应该值得哪吒真心的一拜。朋友情,这个就有点浪漫了,女性观众大概会很喜欢。好歹最后是帅哥与魔童的牵手,如果换成两大帅哥牵手,那画面美得简直不敢想象了。

看完这个片子,我莫名地回忆起了“魁拔”,都是讲一个被话语权者和社会舆论所妖魔化的孩童的成长故事。导演把哪吒想象成了封神世界里的魁拔,现世之灾星,为人所恐惧,其实又何尝不是很无辜和无助。哪吒为什么只有面对那个小女孩时才能显露出非恶童的表情,他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渴望一个朋友,他为什么如此不容得父母一点点的谎言欺骗,都是内心对孤独的恐惧所发出的声嘶力竭的呐喊啊。

魔种与道心本无善恶之分。申公豹修的是道,但他何尝不是搬弄是非、私欲膨胀的恶魔。敖丙是个好好青年,不也要为了家族之私利而献祭数万黎民百姓。人民是善良的没错,但愚钝起来也依然可以造就民主的暴政。所以凡是涉及魔、道之话题,最深沉的思考就在于,魔与道究竟谁才是妖魔,谁才是正道。那些被当成妖的、魔的事物,你会发现到头来往往有义气、有深情,而那些表面道貌岸然的事物,却往往是披着伪善外衣的真妖魔。

不知道导演自己是否有孩子,是否会将自己与家人潜移默化地投射到影片人物身上去塑造,但哪吒和敖丙大抵还是代表了两类家长眼中很有代表性的孩子。一类是让人爱恨交加的不良与叛逆之子,一类是承载家庭希望的优秀与听话之子。江小鱼与花无缺这对双生兄弟,真的是一个经典的对比性的组合,古龙笔下“绝代双骄”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良少年与优等生都可以成为英雄,就像某种意义上同样是双生的哪吒和敖丙一样。两个人是阴阳两极,相异相吸,又相互补完。影片在哪吒的刻画上已经做到了极致,在对敖丙的刻画上也还可以再极端一些。

和哪吒这个恶童相比,导演对低俗笑料的偏好反倒真的是一种“恶趣味”。虽然上映的影片可能已经删减了很多这类噱头了,但就像一些网友所指出的那样,屁、烧裤裆、壮汉娘娘腔等搞笑情节还是拉低了影片的气质。没办法,从“打个大西瓜”开始,导演就好这口了。咱们也只能期待像哪吒依靠变身智斗敖丙和申公豹这样的情节能更多一些吧。不过在一个如此严肃的命题之下,还能把影片做得几分钟一个笑点,这还真是难能可贵了。

影片在剧情推进上还是比较成熟的。除了小时候恶作剧、在山河社稷图中修炼等个别情节略显冗长之外,整体节奏很利落。特别是哪吒获知父亲对自己情谊那一幕,既利用了坐骑的回放功能,照应了此前的修炼,又恰如其分地对父亲走访天庭的后续进行了插叙,从讲故事的角度看处理得相当巧妙。再加上影片本就精良的画面与音效,尤其是对人物表情、表演的惟妙惟肖地刻画,使得整个影片生动立体,充满悬念,没有大部分国产动画流水账之感。

略显可惜之处就在于,影片其实只差一点就让我流泪了,虽然我承认,自己的泪点很低,早上看《领风者》还为马克思为全人类的奉献精神而落泪来着。影片的情感含量如此之多,却没有让我哭出来,想来想去可能恰恰就在于情感点有些分散了,缺少一个像《寻梦环游记》里最后用“请记住我”的一曲唤醒奶奶逐渐失去的记忆的那种爆发点。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你最想让我为哪一个情感动,或许还可以再在那个情上面多加些铺垫吧。

哪吒观后感个字篇四

《札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诚意,指意必真诚而不自欺。至诚之心方可触达大善。

《哪吒》电影正演绎了这样一份诚意至善的大爱。

在期待中失望,在孤独中疗伤,在告别后坚强,受伤也绝不投降。

正如片尾曲概括的哪吒的成长经历:哪吒本应是灵珠转世的大英雄,但因为他人的阻挠意外成为无恶不作的魔丸转世,并且三年后的生辰将有天雷下凡劈裂魔丸。于是,生而不同的他总是不被大家所接受,性格孤僻的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又经由生命中难得的几份‘诚意’达到了‘至善’。

第一份诚意

小女孩对哪吒的认可。

未经世事之前,哪吒第一次偷偷溜出了李府,这个时候一群小孩子在踢毽子,一个小女孩主动邀请哪吒踢毽子。在满目排斥中,哪吒第一次感受到了被认可、被接纳的诚意。之后,小女孩被海夜叉掳走,哪吒与敖丙将其救下。可后来百姓赶来的时候,又误会是哪吒拐走了小女孩。在这个过程中,又是小女孩出面向大家解释,自此百姓崇拜哪吒为大英雄。由此哪吒也才认同自己,成为救世主。

第二份诚意

哪吒与敖丙之肺腑之交。

两人之情缘于一起打妖怪,一起救小女孩,之后两人成为好朋友,还一起踢毽子。桀骜不驯的哪吒不会在任何人面前表现软弱的样子,但却在敖丙面前哭过。两人相遇后,哪吒心里有爱了,哪吒听到娘亲说要请全陈塘江的百姓来给他庆生的时候,心情一下子就好了起来,他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画了一张邀请帖,专为敖丙而画的,哪吒到上次跟敖丙相遇的那个海边。伴着海浪的声音,迎风吹响了海螺,动画在这一处的画面给了观众一个惊喜,上一刻,哪吒还在吹着海螺,表情郁闷,下一刻,敖丙就忽然出现在小哪吒的身后:找我什么事儿!我生辰,所有人都可以不来,但是你一定要来!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敖丙最终与哪吒一同抵抗天雷,灵魔合体的他们抵挡住了天雷,保住了灵魄。白白搭上一条命,你傻不傻?不傻,谁会和你做朋友。

哪吒和敖丙真挚的友情感动到了我;我的命我自己扛哪吒坚韧的精神触碰到了我。

第三份诚意

哪吒父母至诚之心。

母亲的爱,父亲的心为哪吒逆天改命。父母的爱护和教诲,使哪吒虽然天生反骨,但是仍然决意逆天改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自己说了算。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以是一棵树唤醒另一树,一朵云唤醒另一朵云,也可以是一个人性的两面,自我教育,让自己善的一面唤醒自己恶的一面。

哪吒观后感个字篇五

在暑假期间,我与朋友们相yue一起去电影院观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让人感触颇深,致使影院内的抽泣声起伏不断。

《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长经历的故事。在此,我想先对该片的优点进行一些总结。

首先,电影内人物形象设计独具一格,既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又不会与当代流行审美文化相脱节,让所要展现的文化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在影片中,哪吒总共分为身材矮小的熊孩子、魔化变身、终极六臂三种形象——三者皆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广受当代各年龄阶段人群的赞誉。

其次,动画本身质量过硬。无论是那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还是与影片基调相辅相成的画风,都为该片票房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对我而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无疑是那些渲染特效以及一流的立体镜头切换,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则是太乙真人带哪吒在画中世界冲浪的情景——过山车般的多镜头切换将动画质量提升到了相当水平的高度上。当然,这一点同样可以体现在四人在画中世界争笔中——极为流畅的打斗互殴、构思巧妙的镜头切换、运动场景的不断切换,都是影片成功之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次之,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做得很丰满,每个人物的行事动机都很能站得住脚。这里拿两位男主举例,哪吒因为“饱受村民歧视”而有了魔鬼般的行事风格,同时也因为“身为孩童”而对身边始终保留一丝善意,不会做出超出道德底线的事情,而在之后因为得知自己是“灵珠转世”而潜心修行决心斩妖除魔,并在这个谎言被戳破之后变得疯狂直至魔化,而在最后却因为“亲人”而决意为村民而战,甚至坦然接受了自己即将死亡的命运。同样的,敖丙虽因身为“灵珠”而不愿取李靖夫妻的性命,却在身份被揭穿之后,于“忠”与“义”之间选择了前者,为了龙族而决意水淹钱塘关。更重要的是,影片中并没有绝对的反派,即使是申公豹也只是因为元始天尊对妖魔的偏见排挤而走了歪路,凸显了是人是魔都是自主选择,而非天注定的主题。

此外,该影片还脱离了国产动画“为了讲道理而编一个充满漏洞、逻辑硬伤的故事”的常见模式,把整个故事与要传达的思想理念结合地非常好。无论是哪吒响彻云霄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还是李靖铿锵有力的“他是我儿”,都为观众提供了情感的宣泄口,成为了整场剧院的催泪点。

最后,最值得一提的是,该影片既遵从了神话故事的背景,但却又跳出了故事框架的束缚。在我们所熟知的《哪吒闹海》中,莲花化身的哪吒一开始便是正义之身,为水淹陈塘关这一飞来横祸而拼尽全力。而在该影片中,哪吒却是邪恶的魔丸投胎,从出生开始便如同过街老鼠,遭到了陈塘关百姓的歧视、排斥、嘲笑甚至敌对;而原本被抽筋剥皮的敖丙却是融入了代表正义的灵珠之力,生来便背负整个龙族逃脱束缚的期望;甚至连太乙真人也不再是仙风道骨的高人形象,反而成为了一个骑着猪揣着一口流利川普的不靠谱的大胖子。在我看来,编剧完完全全地跳出了《哪吒闹海》的固有思维和印象,以完成度极高、可观性极强的方式讲好了一个熟悉又新鲜、热血又感人的“中国”故事。

然而,不可否认,在取得了如此成功的同时,该影片仍旧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缺点。

一方面是几乎所有观众都会提出的问题——配音的不匹配,就算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太乙真人,虽然能以一口川普引得观众哄堂大笑,但仍旧会有一些违和感。例如殷夫人——角色设定本应是一名斩妖除魔的高手而且溺爱着哪吒,与哪吒对话的时候却无法让人感受到那股练武之人的中气以及母亲的柔和,反而过于年轻,显得较为突兀。除此之外,主角哪吒在我看来是最有违和感的,让人感觉是一位压着嗓子的小姐姐在说话。在我看来,这一点其实在配音演员进行细微调整过后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另一方面,影片中的一些台词、笑话、梗显得有些尴尬,比如最后打斗中的那句“细节决定成败”,虽然在当时当刻说出来观众可以明白算是个笑点,但着实尴尬得有些让人跳戏。就我个人认为,影视作品中出现网络流行语其实未必是件好事,因为制作周期的问题很可能在影片上映的时候这句话已经过时了,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如果想要达到类似的目的,我认为用一些年代久远的、已经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梗或者干脆自己设法造个流行语更好。

尽管存在着一些缺陷,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仍旧可以称得上是国漫新星,于众多国产电影中一骑绝尘。

正如影片中所提到的“偏见是座大山”,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当代社会仍有许许多多的国人受着“远香近臭”思想的局限,认为国内的影视行业相对于国外实在难以望其项背。不可置否,国外影视行业的发展历史确实比我国久远,这正是国内外在影视行业上发展的差距如此之大的直接原因。然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影视技术的突破之势堪称神速,《哪吒之魔童降世》无疑是其中的里程碑之作。同样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对我国的文化底蕴不够自信,抱有偏见,甚至对那些全身心投入影视行业的专业人士冷嘲热讽,那么国内能与其相媲美的下一部电影的`问世将会遥遥无期,我国影视行业将会不断衰退,直到走向灭亡。

哪吒观后感个字篇六

如果你有娃,应该能理解这种纠结,一方面希望他/她言听计从乖巧玲珑,另一方面又希望她/他能超越自己,甚至超越世俗。

所以新版的哪吒,你带娃去看了吗?

新版哪吒大规模刷屏前,我带娃去看了这部电影。

因为对新版并不了解,以为延续了原版的剧情,且不提那里面强烈的父权冲突,单光是剥皮抽筋就典型少儿不宜啊。

怀着一种忐忑和纠结,我在去影院的路上给娃做了一点心理建设,“今天这个电影里面有一个跟你差不多大的小孩子,他不一定是你的榜样,因为他太厉害了,你没有那么厉害,不要学他的。”

我娃刚6岁,睁着天真的眼睛问:“他是好的还是坏的?”我说,“这个你自己看吧,我也不知道。”

直到整片看完,我终于松了口气。母慈子孝,严父柔情。友谊、家庭,一切都那么完美。魔丸、灵珠,所有冲突终究都化为团圆。

多么美妙的太平盛世啊。小孩子的记性,只要不去提醒,就断不会想起还禁锢在龙宫深处失去最坚硬龙鳞的龙王和一众龙族,也不会纠结穷尽一生努力也无法位列仙班的申公豹最后何去何从。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仙魔妖人,各司其职,所有一切都回归本位,回归平静。

但为什么我还是那么怀念原版呢。

原版的哪吒残忍杀害龙王三太子,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十足的顽劣乖张,“官二代打架斗殴杀人闹事”,之后不思悔改,执意自残自杀,伤透父母的心。

可我就是怀念那个蛮不讲理混天绫搅个天翻地覆的哪吒,怀念那个一根尖枪捅破表面长治久安的哪吒,怀念那个至死不渝、玉石俱焚的哪吒。

曾经跟朋友讨论过中日文化的差异,日本的动漫角色无论多么强大多么热血,都始终逃不出家族和命运。

路飞姓蒙奇·d,鸣人的亲爹是火影,柯南和怪盗基德的父亲,一个是神探,一个是神偷,他们从一出生就套上了命运的枷锁,从没挣脱,甚至没想过挣脱,穷其一生只跟外在的各种势力缠斗,目的就是保住自己的命运。

而中国就完全不同,无父无母的石猴可以踏南天,碎凌霄,成为齐天大圣,出身官邸的哪吒本该利弊权衡保一方平静,却一意孤行打碎仙魔平衡,甚至以死来彻底脱离父权。

这才是真正的热血啊。这才是为什么中国能成为中国,中华民族能屹立千年不灭的原因啊。

新版的哪吒里有一句话,“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这句热血澎湃的注脚却藏着淡淡的忧伤。不认的命,是不小心强加的魔丸,而脱离不了的,是冥冥之中的家族、种族以及社会地位。

拯救百姓,让秩序重回正轨,做灵珠应该做的事。这,才是天庭一早设定好的哪吒。这,才是哪吒的命。

年轻的敖丙不明白他的背负,可能是因为一出生就得到了灵珠,又没有承受太多的不公。

柔软脆弱的内心,就算披上了万鳞甲仍无济于事。用整个家族置换一句朋友,这怎么都称不上豪情和英雄。

漏洞百出的太乙,兢兢业业的申公豹,命运在这两个角色身上刻下永生不灭的印记,除了让我感到那双大手无尽的权威和力量,没有任何教育意义。

即便你嗜酒如命浑浑噩噩,命运如此,也必会位列仙班。而出身为兽,一日为妖,究其一生百倍付出也注定没有出路。

新版的哪吒在画风、制作上堪称极品。而细节的处理上也无不显露出良苦用心。

如果不计较更多,这样的片子称得上老少咸宜,一代佳作。

有人说这是一部成人动漫,但作为成人的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剧情。也许是时代变了,社会不再需要原版的哪吒了。

如果真是这样,也不失是一种悲哀。

哪吒观后感个字篇七

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燃”爆暑期档,看哪吒成为不少家庭暑期的必备活动。不少家长表示,电影深刻地展示了教育之道,尤其是针对“熊孩子”的教育经。影片中李靖夫妇用独特的教育方式,将哪吒这个“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满满的“育儿干货”引人深思。

不少父母在催孩子奋进的路上焦虑不已、疲惫不堪。为了鞭策“熊孩子”上进,成为“我希望你成为的样子”,很多家庭都信奉攀比式教育,挂在父母嘴边的口头禅常是你哪里做得不够好,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孩子从小就被要求着“人比人”,做的那一个。

让我们先给“别人家的孩子”画一幅画像:“别人家的孩子”是一种奇特的生物,是自己孩子仰望的存在,他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乖巧听话,才艺不凡……谈到自己孩子,一些父母则往往扮演着类似电影里“陈塘关百姓”的角色,经常用批评、指责的方式给孩子扣上一个个不太雅观的帽子。

在不少家庭里,自由和爱经常成为对立的矛盾两面。父母常常会下意识地以爱之名责怪、约束孩子,“批评你是为了你好”“跟人家比比更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类,而孩子大抵也在行动上、或者内心深处抗拒这种约束,他们会感觉父母的期待多于对自己的爱。不少父母在遭遇孩子这种抗拒时也会暗暗伤心,鞭策孩子奋进难道有错吗?严格要求孩子是为了他将来在社会有立足之地,有选择的自由,这是不少家长教育孩子朴素的出发点,哪怕自己的教育方式违背教育规律,也是一个容易被谅解的理由。

其实,当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首先应该改变的是父母,很多家长不去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是一味地责怪孩子,动辄给孩子贴上“熊孩子”的标签,这是教育无能的表现。贴合时代语境的新版哪吒,让人们在影片中看到了很多孩子、家庭甚至自己的缩影。愿每一个孩子的父母,面对有点“熊”的孩子,都能像影片中李靖夫妇一样,学会包容与理解,给孩子足够的爱与陪伴,对孩子多一些认可,这样的信任会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力量;愿每个不完美、甚至充满缺点的孩子,都能沐浴着爱的光芒,让父母的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力量,成长为自己心中的英雄。

另类哪吒引教育反思:善待“孤独的熊孩子”

新版哪吒以“魔童”形象出世,齐刘海、黑眼圈、鳄鱼牙,暴躁易怒、顽劣不堪,时不时编首打油诗吐槽众人。然而,这样一个“另类”形象却吸粉无数。

8月3日和4日恰逢周末,记者在北京、上海和杭州的影院看到,前来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观众普遍以亲子家庭为主。“80后”父亲朱先生说,“哪吒”是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的英雄,希望儿子也能喜欢,之前看到网上好评如潮,所以心里期待值很高。

“现在的孩子,总觉得大人不理解自己,但在新版哪吒身上找到了共鸣。我们家娃看完电影后,像追星一样崇拜这个英雄。”杭州7岁女孩妈妈胡女士说。“看完电影后,儿子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如果你能像哪吒的父亲那样,我也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杭州12岁男孩父亲严先生说。

哪吒观后感个字篇八

我是在a站看的,我很感谢自己点开了这部电影,这部不只是消磨无聊时光的电影。

“你爸妈这么多年给你付出的够多了,你要珍惜。”“还给你们!”这部电影的哪吒对父母的割骨剔骨是还债不是报恩。

我所说的哪吒也并不是真的那踩着风火轮,搞得天上水里无安宁的闹海的哪吒,而是做自己而不被父辈所框定的那种哪吒。

在少女面对父亲能这样说出:“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地活着”,我就知道这是注定和国内那些所谓的青春片不能相提并论的片子了。

爱了就爱了,可以奋不顾身不计后果。

有一个秘密就想马上与挚友分享,即使困住了也要翻墙。

她不愿像大人一样虚伪世俗,她拥有的是世界上最真实的脸庞。

看着她缓缓的走进河里,心会痛,为什么一个少女要承受这些呢,

父亲出轨、父母离异、体制压抑、考试失常、爱情夭折、理想受阻,

虽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是她就是不愿活在这是桎梏束缚中,她不像再像那些大人一样困在牢笼里。

她游到河堤对岸时,复杂的表情更让人心疼,据说导演看到这样的表演也哭了,迷茫,被现实压制着,却还给李小路一个笑,绝望的笑。

有人说导演还是不懂少女的心,可是又是谁说女生就只有那些伴随着打架,上床,打胎的轰轰烈烈的爱情才是叛逆的青春呢,少女在跳黄梅戏的时候也是很美啊,两个少女在哈哈大笑时也是很美啊。(虽然我不懂为什么能没缘由的突然笑起来= =)

要知道这是什么年代背景的影片呐,反映着的是思想稍稍开放一点点的上世纪90年代的人啊。

我自认为这部片子走到了我的内心,以前常常在想,这世界上真像我妈说的那样吗,没有我这样的人吗? 看了片子后就懂了,原来这种人是哪吒,在现实中还是有的。而看过那么多青春片也就只有这一部让我如此有共鸣。其实我所谓的疼痛青春,也正是这样的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的青春,甚至平淡的在作业和小说中度过的青春。好谢谢导演!说出了我们这类人的青春!

看完以后,好酸好酸,或许有人根本不懂哪来的哭点,或许我懂这样的哪吒是因为我有点像她吧。

看到上有个题目为“你身上的哪吒还活着吗”的影评。

我不禁反思:好像还活着也好像死了。 就像导演留给观众的遐想一样。

说实话我也是很想当哪吒少女,可能我是未成形的哪吒少女,我知道我不能成形了,永远不能了。

我也叛逆,我仅仅是不听父母的话,任性妄为。

我不敢像王晓冰和李小路一样冲撞老师,

我不敢在军训时翻墙偷溜,

我再怎么和父母顶嘴我也不敢在那么多长辈面前骂他们虚伪。

或许每个少男少女都想过成为哪吒,叛逆不羁,不被困住的哪吒。可我们还是被现实打败,我们始终没那么勇敢像一匹白马走天涯。即使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知道多我们不多少我们不少。

所以,我也没遇上放走一匹马的李小路。

最后那首故乡的云唱道:“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

唱的或许是李小路,她也像哪吒,可是她是没有割肉剔骨还予父母,她变成了有些世俗的大人,她也就没有重生获得自由。

可是那上个世纪90年代的体制今天就连影子也找不到了吗,我怎么看到它在角落偷笑呢,

多少家长打着爱的名号让孩子做他们认为对孩子自己有益的事;

在畅谈自由的今天有多少人又被自由囚禁着呢?

这个世界所展示给我们的很多东西都只是它想展示给我们的那一面

这个世界又什么时候才能给我们看到真实的一面呢

归来吧,归来吧。本该是如风般自由的初心,别再玷染上世俗的尘埃了。像三毛一样,情愿带着骄傲站着一棵永恒的树,也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附上小路在剧中念的三毛的《说给自己听》,我也很喜欢。

在我们过的感受中,在第一时间发生的事件,你不是都以为,那是自己痛苦的极限,再苦不能了。

然后,又来了第二次,你又以为,这已是人生的尽头,这一次伤得更重。是的,你一次又一次的创伤,其实都仰赖了时间来治疗,虽然你用的时间的确是一次比一次长,可是你好了,活过来了。

医好之后,你成了一个新的人,来时的路,没有法子回头,可是将来的路,却不知不觉走了出。这一切,都是功课,也都是公平的。

可是,我已不是过的我了。

你为什么要做过的你?上一秒钟的你难道还会是这一秒钟的你吗?只问问你不断在身体里死的细胞吧!

哪吒观后感个字篇九

出于对暑期档技术原因频发的抗yi,原本不准备在冬天之前踏足电影院,近期听何路媒体和网友的宣传,实在忍不住好奇心破例买了票,结果果不其然,令人失望。

昨天看了哪吒,电影本身就不说了。说说为什么在国外遇冷,论质量和水平哪吒本来就一般(豆瓣打了3星也是支持一下国产动画),只不过是之前的国产动画电影确实是差到没法看,再加上暑期档没什么好电影,才让哪吒火了。(个人观点)

前半段尴尬到极点,不知道笑点在哪,价值观混乱,人设单薄,各种嘲弄和故作高深,全程周星驰式无厘头却又邯郸学步,使得整个电影不知所云。

哪吒观后感个字篇十

事情的初始是这样的。

天地孕育一颗混元珠。元始天尊把混元珠练成了魔珠和灵珠。可以说天尊应当是事件的主要负责人。天生一,有分别从来就是人心。也就就二。

电影中好的看点,就是活法。

一种就是活在成见中,特别是因是魔珠的哪吒,人们所起的成见。申公豹和敖丙,同样也是。人们好像都被表象所迷,没有给这些人机会。由于成见导致这些人物想改变的信心衰弱,被逼成魔。这也说明了,不要被别人的言语随便左右。客观认知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随便议论他人,不负责任。

哪吒的改变是李靖夫妇的努力,也就是大爱。敖丙的灵性转魔是申公豹和龙王,敖丙再次转变是因为哪吒。说明人生过程中和积极向上的人在一起,和爱自己的人在一起,是多么重要。积极的人设是自己的认知,自己的认知来源于积极的环境。

申公豹最终没有改变,他想证明元始天尊看错了眼。从后面的结局可以看出天尊没有看错眼,在大难面前,申公豹跑了,申公豹所有的行为都是在围绕着自己。而太乙为苍生奋身而出,三花被削,丧失了几百年的功力。在德上已经输给了太乙。

这里面还有很多思考,比如说太乙工作时间饮酒,造成工作失误。大家工作不要学太乙。不过太乙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改变。这是大家应当学习的。

电影是很优秀的,学习的地方很多。大家积极思考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