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礼仪范文

礼仪范文

关于春节的礼仪(精选7篇)

2024-09-13 00:22:16礼仪范文打印
关于春节的礼仪(精选7篇) 除夕,接神守岁祈求平安大年三十又称“除夕”,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早在周、秦时期,每年岁末皇宫都要举行驱逐疫疠之鬼的仪式,称为“逐除”,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并逐渐形成置天地桌、吃年夜饭、发压岁钱和接财神等习俗。....

  聚财

  相传正月初一是“扫帚星”的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还会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屋外往屋里扫,意为将运气和福气扫进家来。现在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不往外泼水,怕因此破财。同时,要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如果不小心失手打破了碗碟,得赶紧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吃完饭不能说“吃完了”,要说“吃好了”。这天不能动刀剪,否则会断绝仕途财路。妇女也不得动针线,否则这位女子一年到头和别人争吵不休或浑身会有针刺般的不舒服。另外,饺子煮破了,忌说破,要说“挣了”。

  初二,“开年”回娘家

  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们早起后,早鸣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叩节拜年。过了初一,人们就不再讲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话。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广东韶关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初二还是狗生日,狗不嫌家贫,您只要养了它,它就会忠实于您,帮您看家、牧羊、打猎,和您逗乐。

  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礼品回自己的父母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有很多讲究,比如带礼物一定要带双数,不能带单数,单数则不吉利。一般是四份,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女儿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

  回娘家并不只是在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在临沂,正月十六才是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的好日子。在陕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关,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祭财神

  正月初二祭财神,这一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财神画像焚烧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祈望今年要发大财。民间关于财神是谁的说法并不统一,大多认为赵公明是正宗财神,范蠡称为文财神、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金星、齐天大圣或招财童子为财神的。

  每到腊月乡间就会出现“送财神”的习俗,送财神的人在人家门口唱道:“财神财神进门来,又有喜来又有财;财神财神家里坐,金钱银钱两大摞;财神财神家里望,哪年不打万石粮;万石粮插金花,不数头家数二家。”每唱一句,旁边有人应和一声“好”,以此索取钱物和吃的东西。对登门售财神像的,不想购买时,只能回答“已有”,不能说“不要”,以避不祥。

  初三,“老鼠娶亲”小年朝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猪的日子,故称“猪日”,人们盼望着肥猪拱门,日进斗金。民俗说初三“可安睡迟起”,因为自除夕到初二都劳累,这日可以好好调息!

  根据传说,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至于“老鼠娶亲”故事的来源,可能是因为从过年到初一、初二,人们已经忙得不可开交,终于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补补前两天的`睡眠。所以才制造出“老鼠娶亲”作为休息的借口。

  初三还被称为“小年朝”,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不扫地、不起火、不泼水。民间又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在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在香港,人们普遍大年初三不拜年,因为初三是“赤口”,又称“赤狗日”。据说,赤狗是口怒之神,遇之则容易引起口角,所以香港老一辈的新界原居民,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免得遇上凶煞。

  初四,三“羊”开泰“抢路头”

  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三羊(阳)开泰”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民俗中说的“扔穷”。在北方有些农村风俗是大年初四,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灶王爷查户口

  民间认为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人间行为的善恶。而正月初四这天,诸神再返回人间继续监督人们言行,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灶王爷也在这天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

  经商的人“抢路头”

  经商的人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是在初五,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原来,初五日才是俗传财神生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这时间就一点点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接财神陋俗,解放后本已消失,近年,初四夜初五清晨,有的商店大放鞭炮烟火,寓“接财神”之意,有的则在门上张贴神像。

  山东初五是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既为“马日”,又为“破五”,还为“财神日”,商家爱选在这一天开业;南方不少地儿则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清代顾禄《清嘉录》上记着:“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在上海,旧俗中正月初四子夜,就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还得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初四占羊,“三羊(阳)开泰”本应吉祥,可是偏偏有人编了一个“红羊劫”的浑话来骗人,让大家不要出门。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这些说法虽是无稽之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

  初五,“破五”送“五穷”出门

  正月初五是牛的生日,为什么俗称“破五”呢?因为正月前几天的诸多规矩和禁忌,但到了初五,都可以打破了。旧时,汉族民间过春节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作饭,妇女不能用针缝纫等诸多禁忌,在过了初五之后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据说,这样可免除谗言之祸。

  “送穷”清理垃圾

  破五的主要习俗是“送穷”,所谓的“穷”是指从初一以来所积存的垃圾,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尤其放“二踢脚”(两响)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破五”意味着只要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可过上好日子。“破五”早晨进劳苦大众祈求吉利、幸福的日子。这天忌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