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课稿(精选26篇)
作文评课稿 篇10
老师教态亲切随和,古诗鉴赏考点的剖析有条不紊,教学任务基本得到了落实,学生的学习反馈较好。教师声音悦耳、语言活泼,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品诗的意味比较浓郁。
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从目标定位来看,教师的古诗复习课都把目标立足于“读懂古诗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但日常的古诗复习中,不少语文教师是忽视了“读懂”这一必需的环节,而直接进入“鉴赏”,使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进而死记硬背,并不能形成能力。老师教学目标定位于先读懂古诗词意思,后分析古诗技巧,目标定位对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实际情况而言是比较准确的。
(二)从课堂教学来看,我觉得有以下的亮点:
第一、在复习课上发挥高考真题的作用,无论是导入还是精讲、练习,都以高考真题为材料,拉近了学生与高考的距离,也让学生具体认识高考考什么、怎样考。
第二、老师的阅读指导能重视紧扣文本,这在古诗词阅读中尤为难得。
第三、老师能重视方法的归纳总结,而且方法比较到位。老师归纳了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目做题方法:明确手法——具体分析——点明效果。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审题不清、技巧不清、无从下手、分析不细。并找出了对策:圈画关注、熟记技巧特点、多看练习、积累经验、多看课内、立足整体、抓准关键。老师较好地为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的答题指出方向。
第四、老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讲练结合,即时反馈,而且练的形式比较多样化。能遵循 “讲——练——评——练”这样的模式,尤其是教师的精讲方法,师生的相互评点(赋分评点更能激发兴致),而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可能更会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吸收,这应该是复习课精华所在。
以上只是本人对老师复习课的粗浅看法,总的来说启发很大。
作文评课稿 篇11
五年级数学下册《找次品》评课稿
听了《找次品》这节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纵观整节课,这节课真是教师教得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老师很好的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同时老师还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其活泼主动地发展。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
一、整堂课的设计既大气又细腻
在教学的设计上,老师通过3个,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来老师大胆地选择了2187这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如果用天平来称至少要几次保证找到次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探究也变得顺理成章。最后通过层层探究,揭示规律,利用规律成功找到27个、81个、243个——2187个需要的次数,柳暗花明,让人不觉感叹数学的魅力!
在材料的选择上,老师在教学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初步寻找感悟规律,但是老师并不急于总结规律,而是让学生说说8个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几次?老师不是选择10个12个,而是选择了8个,我觉得老师8个待测物品选
的非常好,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在9个待测物品里,学生已经解决了要均分,但是学生对要分成3份还是有疑惑的,补充了8以后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这个规律,而且不管待测物品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尽量均分就可以了。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老师从一开始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这过程中,老师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节课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
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王沛传)
作文评课稿 篇12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观潮》一课,受益匪浅。王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目标意识强,善于引导、点拨,在课堂中营造了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教学全过程。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王老师引导学生以读代讲,寓讲于读,很好地将阅读理解与朗读训练、作文指导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老师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图片、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点评《观潮》一课
听了吕老师执教的《观潮》一文的词语课。吕老师的这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比较愿意说。整堂课上,教师声音响亮,落落大方。在课件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镇定自若,体现出较好的心理素质。就课堂设计来看,我主要想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创设了丰富的情境
聋生由于缺乏听觉的感受,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尤其需要情境的创设来帮助其理解文字内容。吕老师在课上多处体现出这一点。比如在开头的时候设计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观看环节,在讲“笼罩”这个词语的时候,出示了一张月光笼罩树林的图片。
二、注重学生的体验
教师在教授“踮脚”、“昂首东望”的时候,让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但是在学习“昂首东望”这个词语的时候,师反复强调课文中人们焦急的心情,可能会让学生误解这是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其实这个词语仅仅表示一个动作,本身是不含有感情色彩的。我想如果教师在讲这个词语的时候再出示其他的场景会更好一些。尤其是这个词语中有个“东”字,不免让人联想到“西南北”这三个方向,可以给学生一些发问的空间,最好有人提出来“有没有昂首西望、昂首北望,昂首南望这样的词语呢?”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来,可以教师自己提出来,这样的话能引发一些课堂上的冲突,让课堂产生一些变化。
三、重视给词语分类
教师找到了词语的内在联系,将词语划分成三个小组,可以说,这样给课文的讲读打下了基础,降低了讲读时候学生学习的难度。如果能将教师划分的依据让学生也明白,提点一下的话,我想效果会更好。
作文评课稿 篇13
6的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乘法口诀教学中的一个教学难点。赵静老师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由教师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归纳出乘法口诀,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这节课具体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导观察,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导入由赵老师带同学们到海底世界游览,看见一条特别的鱼,出示图片,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发现1条小鱼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从而得出1条鱼是1个6,可以写成乘法算式1×6=6,6×1=6,口诀是一六得六,接着赵老师又出示一条鱼,让大家观察现在有几条鱼?学生们很快发现有两条鱼共是12个三角形组成,也就是2个6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2×6=12,6×2=12,口诀是二六十二,根据两次引导观察,随后教师又出示如果有3条鱼、4条鱼、5条鱼、6条鱼你们又能知道它们是由几个三角形组成?并能写出相应的算式和乘法口诀吗?把后面的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合作整理出6的乘法口诀。由于学生已具有学习2、3、4、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让学生独立编写乘法口诀,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