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课稿(精选26篇)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张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作文评课稿 篇21
我们小学的语文教材本身都充满了文学味,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浸染于浓浓的文学味中。就徐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第一,这堂课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浑然一体,抓住“词语”这根线紧紧地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在一起。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徐老师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在屏幕上出示,然后指名读词,并在文中圈出来,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意思,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就犹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老师的解释已经显得多余。
第二,教师对课文未做过多的肢解、琐碎的分析,还课文的完整性。拎出课文的一个关键句:“笑是很重要。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读课文从中找出理由,在体验小木偶的不幸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篇童话故事所蕴涵的哲理。
第三,文章再生动,毕竟是以文字为载体。课堂上,让学生走进角色以主人公的身份感受表演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它不但有利于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而且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再创造的有效手段。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多种能力。学生们通过亲自理解、表演,是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再创造的过程。老师让学生演课本剧,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但感觉学生还未进入课本,进入情境之中,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小木偶,以小木偶的身份体验小木偶的感受,相信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朗读体验,会更深入理解童话作品的内容与表现艺术。
这是一篇童话,建议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原著与课文进行比较,学生肯定对童话的语言和表现形式有进一步地理解,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更能促进学生阅读其他童话。
如何追求语文课的文学味,让我们的教学富有实效,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要做的也是必须努力去做的事。
作文评课稿 篇22
一、说教材
本节是华师大编的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的第二章的第三节《文件管理》。本节的学习内容是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操作系统管理文件的实现方法。文件管理是操作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掌握信息处理技术的必要基础,这一节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基础地位。本节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第二课时讲文件与文件夹的查找以及快捷方式的建立。现在我针对第一课时来说课。
二、说学情
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在这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操作系统基本的窗口操作和用户界面的有关知识。并且学生对网页制作的兴趣较高、感觉很新鲜。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教材分析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件分类整理的习惯。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深学生对校园生活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校园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文件夹的新建、文件与文件夹的复制、移动、重命名和删除操作。 教学难点是对文件、文件夹的理解。
五、说教法
采用任务驱动,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
六、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由具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围绕为制作多彩的高中生活网站准备的素材分类,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掌握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功能。
七、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课题导入,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协作,评价总结”这一主线展开。
作文评课稿 篇2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三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昨天上午,听了两节看图作文指导课.这两节课上,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迥然不同,教学语言各具特色.祝老师的语言规范精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于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贴近生活,学生听起来到嘴到肚,容易接受.
这两节课的共同优点有:
一. 激发兴趣的方法简单有效
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昨天,祝老师一开始问学生:今天,我们上课的地方叫?你是怎么知道的?心情怎样?谈话中既引出了本节课的关键词“观察”,又使学生心情愉快,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于老师一开始跟学生谈什么叫习作?怎样习作?让学生对这堂课充满期待.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位老师自始至终都不忘鼓励学生, “你的想象真丰富”. “能学会别人说的也是最棒的” 等激励性语言充溢着整个课题.
二.语言积累落在实处
三年级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祝老师在这方面是有心人.这次习作中要用到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祝老师不仅让学生说出几个这方面的词语,自己还送学生几个.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让学生当堂记录下来,而且要会用.我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积累.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语言会越来越丰富,总有一天,写起文章来会下笔如有神.
三.关注学生的实践经验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两节课上,两位老师都注意到了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如 “你掉过鱼吗?” “夏天听到蝉怎么叫的? 这些问话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的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观察生活,逐渐形成习惯.
最后,谈一谈听完这两节课后的一点想法.这两节课上都没有听到老师读范文,我们觉得对于刚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范文引路是很重要的.读上几篇范文,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种素材多种写法,还可以避免祝老师提示过多,学生作文千篇一律,于老师提示过少,学生作文思路不清的担心.
另外,对于学生来说,鼓励显得犹为重要。在评点时我们应该要降低要求,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适时地给他们精彩处批上一句:“真棒,能用这么多优美语句了。”对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我们可以真诚地说:“又进步了,继续加油。”这样的评价,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习作的热情。
作文评课稿 篇24
听了王峰老师的公开课,我认为王锋老师执教《乡愁》一文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在教材解读上,比较熟悉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执教中能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在设计理念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和表现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思考和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