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评课稿(通用11篇)
《掌声》评课稿 篇1
一、优化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中,为将学生心中感受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杨老师精心地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课的开始杨老师以谈话的形式请学生说说自己什么时候得到过谁的掌声?什么时候,你为谁鼓过掌?得到掌声时心里怎样?这样把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就成功地敲好这“课的第一锤”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积极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读书——思考——发现——表达”是阅读文本由理解内容到发现外化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方法。杨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英子的忧郁和开朗时,先让学生在读中去“发现”,读后说“发现”,然后又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找依据,这样的教学过程渗透了学法,让学生在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中走进文本,感受英子的形象,领略了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这样不仅积累了语言,还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
三、重视朗读,并将读落到实处,这主要体现在:
1、读有要求:杨老师对每一环节的朗读都提出了要求,初读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精读时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如讲读第一段与第四段时让学生走进文中的字里行间来感悟英子,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读有层次:开始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杨老师在给学生足够时间阅读课文之后,便结合学生初读时产生直觉,抓住英子的心理,细读揣摩,把各种情感体会溶入朗读读出了一个丰满的英子。
3、朗读形式多样。
四、人文渗透情感激昂
整堂课是由掌声走进课堂,又有掌声走出课堂,并且把掌声贯穿课堂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注意人文关怀。
当然,这堂课为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字词落实得不够,激励语不够丰富。
《掌声》评课稿 篇2
《掌声》这篇课文,与其说是表现了对残疾人的关爱,不如说是表现了人应该具有的善良的心地。在这一课中,“掌声”代表着鼓励,代表着爱,在以“关爱”为情感主题的观照下,我以为本课还体现了应旦玲老师对孩子善良的心地的培育,从整节课的架构与现场孩子们的反应,我以为这节课达到了这个目标。上午,我们领略了应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缘于应老师本人较好的个人素质,也由于她在这节课设计上的匠心独运,使得课堂沉浸在一片温馨与美好中。应该说,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的感觉是温暖的。而这,也与这个文本所传达的温暖与美好的基调相吻合,相信在座的各位听课老师也有同感吧。
观摩了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优化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
全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始终,英子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因此指导学生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呢?课堂上,应老师对教材做出了灵活的处理,紧扣重点词“忧郁”,由此作为辐射的一个点,导入细读环节:“在第四小节这段话中有这样一个词‘忧郁’,你觉得忧郁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一种怎样的状态呢?学习是要联系上下文的,同学们,要理解忧郁还可以联系前面的课文说一说。”这样,自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小节,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英子的忧郁,同时深入地理解了“忧郁”这个词。之后引领学生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英子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呢?”这样就引出课文的重点段(2、3)的学习,突出了教学重点。并且对重点段的处理,应老师主要领着学生比较学习、体会两次掌声给英子带来的改变,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这过程中,老师还让学生想象当时英子会怎么想?她担心什么?害怕什么?并将这种情感带到文中去读,朗读效果由此可见。这样,由老师一层层的引导点拨,学生一次次的揣摩体会,在朗读感悟中,使学生对掌声的含义理解更为深刻。
二、转换人物角色,领悟掌声内涵
在学生阅读文本时,老师引导学生转换角色,领悟掌声内涵。如,对第一次掌声,应老师设置情境,“同学们,如果你作为她的同学,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而面对第二次掌声,应老师又是这样引导的:“其实这第二次的掌声又包含着同学们很多真诚的话语。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对她说些什么?”这一次次的转换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当了一回英子的同学,袒露心扉,赋予掌声深深的情意。而且在这文本情感点引发共鸣,创设了这种对话的情境,无疑将掌声的含义具体化,直观化,情感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掌声的魅力,在充满个性的'对话中升华了体验。
三、关注学法指导,注重习惯培养
在这节课中,应老师非常注重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应老师带领孩子们通过抓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情感,通过对人物外部动作、神态的把握去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教材的片段重组营造课堂结构的冲突与矛盾,通过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师生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对文本具体情节的想象、体验与补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残疾女孩英子的内心世界,也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了善良、同情、理解、关怀的种子。其中,在学法指导这方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用联系上下文这种方法,理解“忧郁、犹豫”等关键词语和领悟掌声的含义。比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一次掌声,应老师就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当第一次掌声响起之前,英子是怎样表现的?”于是第一次掌声的学习与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又如,对两个“一摇一晃”的体会,要求学生用心地联系上下文,联系两次掌声,从而让学生明白:“读课文就得这样用心地联系上下文,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句中却能读出不同的意思。同样的一摇一晃,不变的是姿态,改变的是心态。”你看,讲得多好!我想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我们听课的每一位老师。
《掌声》评课稿 篇3
在我校开展的“一课二磨三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们语文教研组的七位老师展示了她们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风采。犹让我心生敬意的是三位年近五十的老教师,或深入浅出,或循循善诱,或引经据典,使听课的老师们由衷感动。看着她们站在讲台上的游刃有余,我从心底为老教师点赞!七位老师,七节好课,金xx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更是出类拔萃,展现出金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幽默生动而又不失严谨的课堂教学风格。
《掌声》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课文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充满浓浓的人文关怀。金xx老师执教的这节《掌声》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抓住关键词“掌声”,探究其义。
金老师开课送“掌声”给听课老师,随即探究“掌声”包含的情感。在对文本的两次掌声的内涵挖掘时,多次引领学生体味掌声包含的丰富情感。把词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机融合,水到渠成,如大鼓开道,小鼓润心,整堂课沐浴温暖和关爱。
二、变序处理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金老师把小英在掌声前后的不同表现文段对比学习,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以正常孩子在班级活动的表现对比想象小英的自卑与其后变化的快乐。接着,浓墨重彩学习研讨两次“掌声”。在文本的细读阶段,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层次:第一,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与神态,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二,由人物的内心世界反观人物的外部动作与神态的细微变化。情感体验与表达方法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则成为学生表达情感与领会表达方法的一种手段。
三、体味中升华掌声内涵。
课尾拓展了一首小诗《最美的掌声》,掌声的内涵都融化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而且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就是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整节课金老师都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让学生体味“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