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秘写作

文秘写作

一年级数学评课稿(精选23篇)

2024-08-31 21:08:33文秘写作打印
一年级数学评课稿(精选23篇) 上周听了一(2)班覃老师的《找规律》这一课。这是一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找出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体。....

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14

  今天上午,我和各年级组几位老师听了苏xx老师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展示课,一节课下来,感觉体会颇多。

  1、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各环节衔接较顺畅。

  2、复习旧知,课件呈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练习题目,激活学生的已有的认知体系,做到习旧迎新,做好新旧知识的自然衔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探究计算方法环节算,苏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在操作中探究计算方法,感悟算理,自主建构知识系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感觉这节课,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复习准备部分,设计出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练习,做到对计算方法的复习,共用5分钟,明显超时。接下来的探索新知部分的第一环节看主题图,明确题意,列出算式,用时7分钟,明显超时,第二环节尝试算法和汇报交流算法时教师语言重复次数太多,也浪费了不必要时间。

  2、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由于教师引导及调控语言力度不够,加上平时课堂教学中没动手操作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计数器和小棒操作)流于形式,一部分学生对算理不明,对算法和算理的汇报环节也就说不到点,这就需要通过课下的练习达到理解深化知识。

  3、课堂第三大块即巩固练习环节只出示了一个基本练习,由于教师个人语言重复过分让强调学生说算法,以至于后面的变式练习,也没能进行,教学预设没完成。这样的情况出现,是授课老师需反思的问题,备课时对各环节的预设到位,用时也需做出预设,以尽量达到对整堂课时间分配的有效性的把握。

  4、还有我感觉这节课教师的启发及引导语针对性不强,缺乏指向性。有些数学用语不恰当,比如教师的启发语:“35中的“5”代表什么?又问减数“2”代表什么?”应改为“个位上的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检查一下说成“验证一下”,这些数学语言的错误都是教师个人应注意并改进的地位。

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15

  王**老师这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会用“多些”“多得多”“少些”“少得多”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从整节课设计上,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现象,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初步感知和体验,在教学中王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王老师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我们也看到了学生轻轻松松学习。

  二、体现了知识层次的梯度性。

  从整节课的教学环节看,十分清晰。一共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两个学生进行摆花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个环节是分析“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引领学生在相关情景图中感受这几个感念。第三个环节是综合运用,培养数感,调动学生运用语言描述两个数大小关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整节课思路非常清晰。

  三、教学实用性高,易于平时教学的开展。

  这节课,王老师无论从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是从教具的使用上,都十分新颖。整节课的几个环节目的十分明确,,看得出学生玩得非常开心,非常有利于平时教学的推广。

  这节课上王老师和学生的交融是十分自然恰当的,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她带着孩子学习,让学生感受非常亲近。总之,这节课从设计上,还是实施上也好,我觉得很新颖、独特。

  听完这节课后,我也有想与王老师共同探究的地方:

  淡化了相近概念之间的相互比较。 比如说“少一些”与“少得多”两个之间的比较,这两个概念是相对的(举例20与80,在100范围内比较的话,20比100是“少得多”,但是在1000范围内,就是“少一些”),在这部分教学中,王老师处理得比较淡化,这也就使学生在下面具体情景图中的练习产生了困惑:比较不清,多少为“少一些”,多少又为“少。 得多”,学生心中没有一把衡量的尺子。我认为如果能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以适当的形式分析一下这类关系,会给学生下面的学习作下很好的铺垫。

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篇16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景和闯关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和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前后”的关系,并能动手操作。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领略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Vz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圆片、三角形、五角星、正方形、闯关题目卡、练习跳远、复习拼音

  教学过程:

  一、挑战开篇、揭示“前后”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呀,与往常不同,我们要举办一个“挑战趣无限”的数学竞赛活动。

  生:表现地非常兴奋。

  师:我们竞赛的主题是 “前后” 就是说我们竞赛的内容都和“前后”这个数学知识有关.

  师:我们将以小队为单位进行比赛 。课前我们已经划分好了各种水果小队,有苹果小队、有香蕉小队,你们好!还有西瓜小队和草莓小队,大家好!

  生:全班同学都被分配成为各种水果小队的成员,胸前佩带着水果标志牌,他们高兴的与老师打招呼。

  师:你们各个小队有信心在今天的比赛中获得胜利吗?

  同学们胸有成竹的大声地喊——有。

  师:好,现在我就是“挑战趣无限”的主持人了。(师自己佩带上“主持人”字样的胸牌)我宣布:“挑战趣无限”数学竞赛活动正式开始(老师带头鼓掌)

  生:热烈鼓掌,被教师带入到创设的比赛情境中。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所以我结合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爱玩、爱动的心理,设计了有趣的数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玩中乐,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自主感知“前后”。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二、挑战四关、体验“前后”

  (一)挑战第一关:运动关

  1、男生组进行跳远比赛

  师:首先,让我们进入趣味挑战第一关:运动关(课前指定学生参赛)

  请听题:请每个小队课前选好的一名男队员到前面来,代表你们小队进行立定跳远比赛。听好规则:请同学们站到起跳线后进行立定跳远,跳完之后要原地不动,否则就算是犯规。

  生:四个水果小队的男生学生代表依次跳远。

  师:谁跳到了最前面? 他的后面有几个人?

  生:A跳到了最前面,他的后面有三个人。

  师:谁跳到了最后面? 他的前面有几个人?

  生:B跳到了最后面,他的前面有三个人。

  师:谁还能像我这样提有关“前后”的问题?

  生1:C的前面是谁?

  生2:D的后面是谁?

  生3:D的前面有几个人?

  生4:C站在谁的后面?

  ……

  师:给A所在的小队———苹果小队加4分,B所在的小队——西瓜小队加1分,

  C所在的小队———香蕉小队加3分,D所在的小队———草莓小队加2分。

  2、女生组进行跳远比赛

  师:下面请每个小队的一名女队员代表你们小队进行第二轮跳远比赛。

  生:四个水果小队的女生学生代表依次跳远。

  师:他们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生1:G在H的前面,H在G的后面。

  生2:J的前面有H、G。

  生3:K在G、H、J的后面

  ……

  师:该给谁加上4分呢? 为什么呀?

  生:该给G加上4分,因为她跳到了最前面。

  师:该给谁加上1分呢? 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1:该给K加上1分,因为她跳到了最后面。

  生2:H和J分别加上3分、2分,因为她们是第二名、第三名。

  3、给各个小队加分

  师:刚才同学们用有关“前后”的语言描述了同学们所站的位置,看看在下一个环节中同学们还会不会用“前后”来解决问题。

  评析:闯关的游戏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文章评论